波斯最後的輝煌,非主流國家的雄起

在上一篇《波斯最後的輝煌(一):薩非王朝》文章中介紹,薩非王朝可以說是處在夾縫之中,尤其是來自奧斯曼帝國的軍事威脅,連綿不絕的拉鋸戰對兩國邊境的百姓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

波斯最後的輝煌,非主流國家的雄起

阿馬西亞和約

其實,早在查爾迪蘭戰役後,伊斯梅爾就有過求和的意願,那場戰役薩非王朝的軍隊損失慘重,眾多高級將領戰死沙場。第二年,伊斯梅爾一世就遣使到奧斯曼的宮廷求和,但遭到了拒絕。遭受重創的波斯軍隊只能避其鋒芒,休養生息,等到奧斯曼撤軍後再重新回到佔領區,隨時等待反攻的機會。

五年之後,也就是1520年,奧斯曼的蘇丹蘇萊曼開始執政,就是蘇萊曼一世,後世也稱其為“蘇萊曼大帝”。歷史上一般稱大帝的都是文治武功非常了得的牛人,奧斯曼帝國的實力在蘇萊曼時期達到了歷史的巔峰,這期間的奧斯曼軍隊各種開疆拓土,無往而不利。波斯軍隊在拉鋸戰中總是會很吃虧。

不過在幾十年的戰爭中,雙方都意識到了一個問題:波斯雖然處於下風,但是奧斯曼帝國很難滅掉它,而薩非王朝也瞭解自己的實力,還不足以和奧斯曼帝國對抗,和解是最理想的選擇。

薩非王朝的國王塔赫馬斯普一世先是在1549年遷都到400多公里外的加茲溫,以免首都被屢次攻佔。其後又在1555年,派遣大量的使節前往阿馬西亞軍營拜見蘇萊曼,呼籲建立和平契約,蘇萊曼積極響應,呼籲兩國友好相處,和平世代永存。

阿馬西亞合約並不是正式的和約,而是兩國統治者通過書信形式達成的承諾。合約規定:西阿塞拜疆和兩河流域一帶劃歸奧斯曼帝國。合約的達成,結束了波斯與奧斯曼帝國之間長達半個世紀的衝突。

波斯最後的輝煌,非主流國家的雄起

阿巴斯登場

阿馬西亞合約其後幾十年其實並不太平,奧斯曼與薩非王朝在實力上的差距,直到阿巴斯即位時才出現轉機。1587年12月,年僅17歲的阿巴斯•米爾扎王子成為薩非王朝的國王,此時的波斯正處於內憂外患相互交織的時代。

首先,國內的皇權不穩。1576年塔赫馬斯普一世去世之後,先後經歷了一個嗜血成性的國王和一個幾乎是盲人而且生性懦弱的國王。缺乏了皇權約束,曾經非常忠心的突厥軍隊也變得尾大不掉,開始爭權奪利,少數民族地區形勢動盪,整個薩非王朝陷入混亂狀態。

而西邊與奧斯曼帝國的關係同樣很不理想。此時的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擴張基本停止了,這使得他們可以集中全力向東方擴張,恰逢薩非王朝國內動盪,於是1578年奧斯曼的軍隊發動了對波斯的進攻。儘管波斯軍隊進行了頑強抵抗,但這一輪防守中,依舊丟失了格魯吉亞、高加索、庫爾德斯坦、洛雷斯坦等地區,後來大不里士也被奧斯曼的軍隊佔領。

與以前情況不同的是,此次奧斯曼攻佔了薩非王朝的土地之後,就駐守下來,不走了。而且奧斯曼帝國還聯合東邊的烏茲別克對薩非王朝進行夾擊。

面對如此境況,年僅17歲的阿巴斯做出一個驚人的決定:求饒。軍心渙散的薩非王朝如果真的開戰,這一次很有可能會亡國。1589年阿巴斯派遣使臣,前往奧斯曼宮廷進行談判,並達成伊斯坦布爾和約。

和約規定奧斯曼帝國佔領的領土都歸奧斯曼所有,包括故都大不里士,同時將薩非王朝的王子送過去當人質。此時阿巴斯治下的國土面積,僅有塔赫馬斯普一世時的一半。

薩非王朝建國以來從未有過的奇恥大辱,但卻為阿巴斯贏得了時間。穩住奧斯曼帝國,擋住烏茲別克人的進攻之後,緊張的國際形勢緩和了下來,於是他開始在國家內部進行改革。

波斯最後的輝煌,非主流國家的雄起

阿巴斯改革

阿巴斯改革之初遇到的最大困境就是皇權不穩,當初的紅帽子軍不僅干涉軍政事務,而且連地方總督的職位也要搶,軍事集團與波斯貴族爭權奪利,禍亂朝政。對此,阿巴斯借鑑了奧斯曼帝國的德米舍梅制度,從高加索三國地區徵兆了五六十萬基督徒進行重點選拔培養,逐步邊緣化紅帽子軍,最終弱化軍事集團的實力,加強了集權。

在軍事方面,他組建新軍,大量引進了火槍、銅炮等新型裝備,改變了平時以大刀長矛為主要兵器的部落氣息。這種新型的軍隊很快成為波斯軍隊的主力之一,當然另一半主力部隊還是突厥的騎兵,讓兩股強大的軍事力量只向他效忠。經過十多年的軍事改革,阿巴斯大帝在一次軍事戰鬥中,最多可以投入500多門野戰炮,非常的強大。

此外,在經濟方面的變動也值得提一下。他營建了新都伊斯法汗,這座城位於波斯的中心,遠離奧斯曼帝國的攻擊範圍,需要注意的是,伊斯法罕歷來是重要的交通樞紐,經濟很發達。經過數代經營,這座城市獲得了“天下之半,伊斯法罕”的美譽。

而且在阿巴斯不斷改革的同時,可以和以前的“親密盟友”們進行深入的接觸交流了。當年奧斯曼帝國雄起的時候,為了牽制突厥人,歐洲很多國家與薩非王朝達成了友好協議,共同對抗突厥人。如今,隨著新航路的開闢,歐洲人繞過了好望角,陸續在中東地區建立了據點和貨物中轉站。在波斯地區,東西方的貿易得到了阿巴斯的寬容和優惠,手工業在波斯地區蓬勃發展,貿易的暢通為薩非王朝帶來了大量的金錢和盟友,而對西方人來說,如此豁達的君主也是不多見的。

波斯最後的輝煌,非主流國家的雄起

(阿巴斯修建的廣場)

最後的輝煌

經過一系列的改革,薩非王朝國力大漲,軍隊戰鬥力也非常強,火藥武器也非常的先進,應用也非常的成熟,此時不打更待何時。於是,全面的戰略反攻開始了。

此時,薩非王朝有兩大對手:奧斯曼和烏茲別克,阿巴斯選擇先打烏茲別克。當時烏茲別克的部落陷入了內亂,阿巴斯乘機出兵,經過數年血戰,不僅收復了馬什哈德、錫斯坦地區,奪取了從呼羅珊到赫拉特地區的河山,一直打到撒馬爾罕,順路迫使阿富汗臣服。

然後,面對日漸衰落的奧斯曼帝國,阿巴斯大帝果斷出擊,經過十年的苦戰,收復了西北的所有失地,包括高加索地區和故都大不里士。休息幾年之後,阿巴斯大帝再次出擊,發動第二次大規模軍事行動,用了五年的時間,佔領了整個伊拉克的兩河流域,包括巴格達和巴士拉。

在阿巴斯執政的時候,薩非王朝不僅一雪前恥,而且整個薩非王朝達到了歷史權利的巔峰。下圖是阿巴斯執政時的帝國領土,儘管並沒有持續多少年。

波斯最後的輝煌,非主流國家的雄起

從1514年開始一直到雙方再也打不動了,一共打了130年,如今中東地區什葉派與遜尼派的分佈,基本全是這130年戰爭的結果。例如巴格達地區往東和往南是什葉派的地區,這裡歷來是波斯王朝的勢力範圍,而巴格達地區往北和往西是遜尼派的地區,這些地區則是奧斯曼帝國的勢力範圍。

也有人說如今中東的各種戰爭,依舊是當年130年戰爭遺留下的分界線問題,是否如此就留待後人評說了。下圖是網絡中找到的伊拉克的人口分佈。

波斯最後的輝煌,非主流國家的雄起

寫在最後

前面寫了這麼多,那麼瞭解薩非王朝的歷史究竟會給我們留下怎樣的啟示呢?

表面上看,整個王國都在用軍事實力與奧斯曼帝國進行戰鬥,而且在阿巴斯大帝時期,達到了頂峰。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知道那些歷史中沒有告訴我們的事實。比如,伊朗高原地區主要依靠牧業,和奧斯曼或者莫臥兒帝國相比,農業基礎非常薄弱,這就使得整個國家非常重視商業,需要用商業來支撐國家的經濟。

也許是由於商業基因的緣故,薩非王朝統治者在思想方面就顯得很靈活,可以任由都城大不里士多次易手,也正是由於當地商業的發展讓薩非王朝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世界,接觸世界中最先進的思想與技術,尤其是在阿巴斯大帝與歐洲各國熱情的貿易中可見一斑。

因此,對於弱小的國家,或是感覺不自信的朋友而言,也許本身的條件可能不盡如人意,但如果懂得挖掘自身的特有價值,並將其實現最大化,依然有崛起的機會,強大的奧斯曼帝國也同樣可以與之一戰。

這就像櫻花的一樣,經歷了一年的寒苦磨礪,只為了那7天的燦爛綻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