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金校尉是怎麼來的,你知道嗎?

隨著《鬼吹燈》和《盜墓筆記》的大火,很多人知道了摸金校尉這麼一個盜墓門派。但你知道,摸金校尉,到底是怎麼來的嗎?


實際上,摸金校尉是曹操創立的。

在三國爭霸初期,曹操的勢力範圍仍然很小。有些時候,打下的城池往往還沒來得及休整,就已經換了新的主人。地盤“朝秦暮楚”已不是什麼新鮮事。誰都不知道自己能在佔領的地盤上盤踞多久。於是,打下的城池經常被洗劫一空。在這種情況下,軍隊很難實現休養生息的目的。

摸金校尉是怎麼來的,你知道嗎?

曹操

軍閥混戰使曹操的大軍無法長時間休整,也使流離失所的農民看到春種卻等不到秋收。這好比剛剛做好的一鍋飯,轉眼間卻變成了別人的盤中餐。於是,在短時間內籌到軍餉成了諸侯們四處殺伐攻戰的先決條件。

為了解決自己的糧餉問題,曹操把目光放在了盜墓這個古老的行當上。眾所周知,西漢中期,經歷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之後,社會生產力得到充分發揮,經濟的繁榮使得當時厚葬成風。這也就為曹操偷墳掘墓,盜取金銀財寶以充軍餉提供了條件。“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這類專司盜墓的官職在曹操的軍隊裡便應運而生。

按常理來說,這不是一個光彩的行當,但所謂“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胸懷天下的曹孟德,只要軍隊能吃上飯、打勝仗,哪裡還在乎背上罵名。

魯迅曾經說,“曹操設了‘摸金校尉’之類的職員,專門盜墓”。更為確切的記錄是,當時袁紹手下的名士、列為“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在為袁紹攻伐曹操前發佈的檄文中說:“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這篇文字成為古今檄文的名篇。據說正犯頭風病的曹操看後,驚出了一身冷汗,頭立刻就不疼了。

盜墓盜得多了,曹操就悟出了厚葬容易招來盜墓者這個道理。於是,曹操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提倡“薄葬”的統治者。公元218年,他頒佈了一道《終令》,提出死後不要厚葬,要將自己埋葬在貧瘠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為壙基,陵上不封土,不植樹。金玉、珠寶、銅器等物,一概不要隨葬。

在力主和實踐“薄葬”的同時,他還採取了“疑冢”的措施。傳說,在安葬他的那一天,鄴城所有的城門全部打開,72具棺木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同時從城門抬出。從此,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謎隨之懸設。這72座疑冢,哪座是真的呢?千百年來,盜墓者不計其數,但誰也沒發掘出真正的曹操墓。

摸金校尉要擅長找墓,掘開墓時,在墓室內要點上蠟燭,放在東南角方位,然後開始摸金。如果公雞啼蠟燭熄滅了,財物必須放回原處,恭敬磕三個響頭,空手回去。雞鳴燈滅不摸金。墓室只准進一次,方不可再進。如果遇到同行,互相扶持,但由先來者先選取明(冥)器。

當然這是《鬼吹燈》故事中的描述,但實際上,天下霸唱曾經澄清過,雞鳴燈滅不摸金這規矩,是他自己編的,歷史並無這種規矩。不過如今很多盜墓的故事中依舊在引用,足可見《鬼吹燈》的不凡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