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銀行亟待找准差異化定位

首批試點民營銀行2015年陸續開門營業,三年過去,部分民營銀行的規模增速、盈利情況等一路高歌猛進。但在金融監管趨緊的環境下,“一行一店”攬儲難、同業依賴程度高等“成長的煩惱”來得比想象中更早,曾經雄心勃勃的股東和高管不得不提前“離場”。

業內人士表示,在全行業都在謀求轉型的“十字路口”,民營銀行亟待找準差異化定位,藉助金融科技手段,“補位”金融短板,否則未來如何生存將成問題。

資產規模逆襲

金融治亂象、去槓桿仍在繼續,規模放緩成為銀行業關鍵詞。中國銀保監會25日發佈5月銀行業主要監管指標:5月末,商業銀行合計總資產達193.02萬億元,同比增長6.5%;總負債達177.72萬億元,同比增長6.0%。

而處在“成長期”的民營銀行卻成了例外。原銀監會城市銀行部主任凌敢透露,截至2017年末,民營銀行總資產3381.4億元,同比增長85.22%,其中各項貸款餘額1444.17億元,增長76.38%。在盈利狀況方面,2017年民營銀行總計實現淨利潤19.67億元,是上年同期的2.09倍;同時,2017年末民營銀行不良貸款率為0.53%,低於商業銀行平均水平1.22個百分點,資本充足率為24.25%,流動性比例為98.17%。

目前,17家民營銀行全部開門營業,依託互聯網巨頭流量和技術優勢的網商銀行、微眾銀行、新網銀行等業績更是打眼。

微眾銀行年報顯示,2017年末,營收達到67.48億元,同比增幅為175.54%;淨利潤為14.48億元,較2016年的4.01億元上升261.1%;淨息差達到7.02%。相較而言,2017年上市銀行中僅有常熟銀行淨息差超過3%,業績增速超過50%的僅有成都銀行一家。

開業一年半的新網銀行,截至2018年5月底,已服務了超過1400萬用戶,在管資產突破300億元,累計放款超過700億元。剛滿一週歲的蘇寧銀行,資產規模突破220億元,貸款和存款餘額分別超100億元、180億元,其中供應鏈金融貸款投放超過50億元。上海華瑞銀行年報顯示,2017年末,該行總資產達到391.41億元。2017年華瑞銀行實現營業收入9.83億元,同比增長48.65%;實現淨利潤2.53億元,同比增長77.96%。溫州民商銀行2017年年報顯示,2017年末,該行總資產達103.11億元,較年初增加48.28億元。該行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3.07億元,同比增長58%;淨利潤較2016年增長103%至1.03億元。

在業績增長的同時,民營銀行的風控也保持在較高水平。比如,微眾銀行不良率從去年的0.32%升至今年的0.64%,但仍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撥備覆蓋率超過900%。上海華瑞銀行不良貸款為904.64萬元,均為線上小額消費貸款,不良貸款率為0.049%,不良資產率為0.025%。

中國銀行(港股03988)國際金融研究所博士後原曉惠表示,民營銀行還處於起步階段,最早試點的5家銀行僅成立3年多,成立初期的規模快速增長是可以預見的,而且現在幾家比較大的民營銀行仍然在衝規模。從經營情況來看,民營銀行淨息差高、不良率低等可能是因為業務還在探索期,放貸週期不完整,壞賬還未大規模出現。

探索差異化服務定位

銀行業都在“勒緊褲腰帶”,為何開業不過三年的民營銀行卻能一路高歌猛進?

在多數銀行業內人士看來,那些早早實現了盈利目標的民營銀行,除了抱對了股東的“大腿”,更重要的是找準了自己的差異化定位。實際上,在推進民營銀行試點工作之初,監管部門就要求民營銀行需具備差異化發展戰略,與現有商業銀行實現互補發展,定位於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三農”和社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領域。

華瑞銀行行長朱韜說:“有別於成熟銀行、大型銀行的科技金融,我們推動的科創金融偏向於早期的、小型的科創企業,在實踐中80%以上的科創金融服務客戶都是B輪以前的。之所以聚焦‘小’,是考慮這些客戶更難以從成熟銀行得到服務,也考慮到作為初創的小銀行、新銀行、民營銀行,自身風險管理方面要求我們有一定的分散度,不宜過於集中。”

網商銀行行長黃浩介紹,網商銀行提前兩年完成開業時提出的“服務1000萬小微經營者”目標。“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開創‘310模式’(3分鐘在線申請、1秒鐘到賬,0人工干預的貸款流程),網商銀行互聯網創新業務模式已越來越紮實,對外合作對象更多來自於線下。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將不斷提升運營效率,有望釋放更多‘風控紅利’。”

在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銀行研究中心主任曾剛看來,除互聯網銀行以外,另外幾家業務相對傳統的銀行,效率值得稱道。在過去兩三年中,它們通過同業業務擴大資產負債規模。同時,沒有歷史包袱,在人才引進、激勵機制等方面從一開始就按照較高標準進行現代化管理。

“目前很多民營銀行在業務創新、產品設計上都有新探索,這種創新活力和機制是支撐民營銀行發展壯大的重要源泉。”原曉惠認為,我國金融機構體系不斷健全,未來將形成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業體系,民營銀行作為覆蓋普惠金融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發展前景良好。

內外兼修化解煩惱

有人高歌猛進,亦有人黯然神傷。首批試點民營銀行開業至今,不乏“企業退出民營銀行籌建”“民營銀行頻換帥”“銀行高管外部企業持股”等頗具爭議的新聞。與此同時,“一行一店”攬儲難、同業依賴程度高等對不少民營銀行構成困擾。

值得注意的是,據民營銀行籌建申請輔導諮詢機構中商產業研究院的統計,2013年-2016年,民營銀行核名數分別為55家、116家、146家和178家,2017年降至128家。2016年至今,蒙發利、一心堂、朗瑪信息、益佰製藥、廈門建研集團、亞寶藥業等多家上市公司發佈公告,稱終止籌建民營銀行。

銀行業內人士坦言,企業申請(開設民營銀行)熱情降溫,與這兩年的銀行經營大環境發生變化有直接關係。銀行攬儲難、利率市場化是全行業需要面對的問題,對於初生的民營銀行來說應對起來難度頗大。

比如,天津金城銀行已出現資產負債雙降的情況。數據顯示,該行總資產規模188.62億元,較年初減少31.79億元;全行負債規模156.17億元,較年初減少33.31億元。金城銀行在2月因買入返售業務標的不符合監管規定、同業投資業務投向不審慎、同業業務部分管理制度缺失、同業投資投後管理失職等案由被監管部門罰沒合計160萬元。

一位前民營銀行高管表示:“對於一家開業不到兩年的銀行來說,執行與城商行完全一樣的撥備覆蓋率,著實困難。”儘管銀行管理層與股東反覆解釋,但他們始終無法接受:有幾千萬元資金“躺”在賬戶上不能運用。

在曾剛看來,儘管目前盈利情況看起來還不錯,但在金融強監管背景下,未來部分同業業務佔比較高的民營銀行在經過豁免期以後,可能面臨一定同業業務超標調整的壓力,資產規模會收縮的可能性。

“一路猛跑”的互聯網銀行同樣面臨挑戰。在曾剛看來,資本金有限以及資金依賴同業是它們面臨的主要挑戰。此外,互聯網銀行如何對線下機構和企業拓展業務,客觀上存在成本和模式上的障礙。

“吸收存款,對所有互聯網銀行來說都是一大挑戰。”黃浩坦言,“我們一直呼籲在一定領域探索遠程開一類戶(即存款人可通過一類戶辦理存款、購買投資理財產品等金融產品、支取現金、轉賬、消費及繳費支付等)。目前我們通過其他方式獲得資金,可能是高達5%-6%的年化成本。”

分析人士認為,化解民營銀行“成長的煩惱”,需“內外兼修”。從民營銀行自身來說,需找準自身定位,藉助金融科技手段,“補位”金融服務薄弱環節。從外部環境來說,監管部門可以在民營銀行開業初期給予一些支持,為其業務創新、服務普惠等方面留出更多空間。

原曉惠建議,政策環境方面,一要加入退出機制,強化准入審批監管,避免過度競爭、企業財團操縱銀行董事會等情況;二是監管機制創新,注意民營銀行創新產品和新型風控體系,確保監管與銀行創新相匹配。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