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前學外語和不學外語,孩子什麼差別?這個最新研究告訴你

有學沒學,都應該知道。

有這樣的一位非洲小男孩,在非洲出生,他的媽媽和家裡人都是講英文,3歲時家庭變故被中國媽媽收養。從此小男孩說上了中文,無論是耳朵聽的、眼睛看的還是筆下寫的都是中文,在他十多歲時,當有人問他是否懂英語,他說“完全不會”。

但是,當這位非洲小男孩開始學英語,跟班裡那些第一次接觸英語的孩子相比,卻明顯表現出優勢:有學過跟沒學過,差別不是一點點。

6歲前學外語和不學外語,孩子什麼差別?這個最新研究告訴你

2017年,有一項最新的跨國語言研究,研究者是悉尼的心理語言學家Anne Cutler和韓國的Jiyoun Choi等人。具體地,他們的研究對象是小時候在韓國出生,從幼兒期開始便被荷蘭父母收養的孩子,荷蘭語便成了他們的母語。這些變換語言環境的孩子,過了很長的時間完全不接觸韓語,當他們再次開始學習韓語這種“外語”時,雖然他們一開始表示“完全不懂那種外語”。但慢慢地,他們便跟那些土生土長的第一次學韓語的荷蘭孩子拉開了差距,他們在學習韓語上進步更快、發音更準。

6歲前學外語和不學外語,孩子什麼差別?這個最新研究告訴你

具體地,是表現在下面兩方面的優勢:

1、在聽力、口語方面進步速度更快;

2、在辨別外語能力方面有優勢,發音更標準。

6歲前學外語和不學外語,孩子什麼差別?這個最新研究告訴你

其實2014年加拿大也有過一項相似的研究,來自Lara J. Pierce等研究者,發佈於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

研究中有3組被試,

第一組,3歲前只講中文,3歲後只講法語;

第二組,中文為母語,3歲開始學法語,是熟練的雙語者;

第三組,從小到大隻講法語。

研究結果發現,第一組和第二組在處理語言時大腦反應極為相似。

▲為什麼會這樣?曾經學過的外語,其實是“記憶中的小時候某玩伴”

記憶專家、心理學家Robert Bjork說,“雁過會留痕”,這是大腦的記憶特徵。也就是說,發生過的總會存在,即使不記得,它還在那裡。雖然時間長了,提取難度會加大,時間越長,提取難度越大。但一旦重溫後,提取難度便下降。

我經常舉的一個例子是“記憶中的小時候某玩伴”。

6歲前學外語和不學外語,孩子什麼差別?這個最新研究告訴你

有一對小玩伴,5歲前幾乎每天都在一起玩耍、一起吃、一起睡……

6歲前學外語和不學外語,孩子什麼差別?這個最新研究告訴你

5歲那年,兩個小玩伴分開了,從此再也沒見面。

6歲前學外語和不學外語,孩子什麼差別?這個最新研究告訴你

雖然在他們36歲那年,在某街上擦身而過,他們卻不認得對方,他們以為跟自己擦身而過的只是一位陌生人。

6歲前學外語和不學外語,孩子什麼差別?這個最新研究告訴你

在他們50歲時,兩人終有機會相聚。見面的那刻,有點陌生卻又有點熟悉,慢慢地,記憶的“釣魚竿”拉起了千絲萬縷

當年捲髮的小腦袋變成了捲髮的大腦袋,還是那樣的濃密;

當年那雙清澈的大眼睛,如今皺紋簇簇,但還是那樣的清澈有神;

右臉頰上面那顆痣還在,仍舊透著淺紅的光澤;

左手抓筷子的動作,仍舊那麼笨拙而可愛……

對於孩子語言的學習,也有相似的記憶路徑。在孩子學習某種語言一段時間後,即使經歷過跟外語“分離”的日子,他們即使“偶然碰面”也彼此不認識,但當孩子重新開始學習,從隱隱約約的熟悉和陌生感中,慢慢地找到了熟悉的痕跡和氣息,所以“老朋友見面,當然很快就熱乎起來了”。

在大腦的記憶方面,弗洛伊德曾經有過非常形象的相似解釋:

他說大腦是一塊神奇的書寫板,只要在板上寫字,字跡便落在蠟紙上。只要蠟紙不丟,字跡總會在那裡。

6歲前學外語和不學外語,孩子什麼差別?這個最新研究告訴你

因此,有關孩子6歲前和6歲後學外語的結論是:

當一個孩子在年幼的年齡,比如6歲前有機會學習一門外語,即使只是學習了短暫的1,2年,然後經過幾年後重新再學,看似已經忘光光,但這些孩子一旦開始學習,他們會比那些從沒學過外語的孩子在口語、聽力方面更優秀,進步得更快。

所以,孩子曾經付出過的努力,時間會記得!

關鍵字:語言學習、外語學習、家庭育兒、早期教育

幼兒說,親子心理諮詢師黃杏貞,學習國外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