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蔬菜采后处理供应体系建立

一、 蔬菜产业现状

蔬菜是我国种植业中除粮食外的第二大产业。农业农村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经济研究室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蔬菜生产持续发展,种植面积稳定在3.47亿亩,总产量8.25亿吨,人均占有量500公斤以上,2017年与之基本持平。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占10%左右,蔬菜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占到2000余家,农贸市场20000余家,70%的蔬菜通过批发市场进行销售。

我国蔬菜生产特点为,总量最大,但经营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用工多;采后损耗高,大约在15%-25%,夏季甚至高达40%-50%,而发达国家的损耗低于5%,差距明显。

专家观点——蔬菜采后处理供应体系建立

二、蔬菜采后处理在产业中的地位

蔬菜从采收到食用的整个过程所涉及的方法和技术统称为采后处理,主要包括:采收、分级、包装、预冷、冷藏、运输、销售等。采后处理是连接生产与市场,实现蔬菜由产品到商品转变的重要过程,实现蔬菜生产效益的重要环节。

专家观点——蔬菜采后处理供应体系建立

三、蔬菜采后处理以及物流的现状

目前从海南到北京的物流现状是,用户生产,中间商集货后进行分级、预冷,通过运输进入市场,为了满足运输的要求,会应用冷藏车、保温车、冰袋等。

例如,豇豆采用冰水预冷的方法;广西百色的番茄,使用机械分级,用泡沫箱包装,用草帘子塑料布遮盖,用敞篷车运输;湖北利川的甘蓝、白菜用真空预冷,用敞篷车运输;像张家口的白菜等蔬菜,也是产地进行一些粗加工,到冷库预冷,使用敞篷车运输;我们经常看到用塑料布把蔬菜包起来的敞篷运输车,也有冷藏车运输,但是成本较高,应用较少。

自然条件下的批发市场,蔬菜堆放销售,蔬菜自身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热量,使得菜堆里的温度很高,有的高温甚至导致大量蔬菜腐烂,影响蔬菜商品性。

我国推进冷链物流,各地区搭建预冷库。但是冷链储存技术掌握水平参差不齐,例如有些地方技术掌握较差,为了缩短预冷时间,把冷库的温度降的过低,导致很多蔬菜出现冷害,比如青椒出现水浸状斑点,在产地就扔掉了,损失非常大。包括果菜类像黄瓜、苦瓜等都有冷害的问题,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

专家观点——蔬菜采后处理供应体系建立

四、蔬菜采后技术发展趋势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采后损耗很高,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发达国家的冷链一体化技术体系建设的相对完善,从产地预冷,到冷藏运输、销售冷柜,再到家庭冰箱无缝衔接;二、物流标准化,产地、净菜、分级、包装、装卸、运输、销售和信息化的管理,流程标准化使物流效率高,运输速度快,损耗低。

例如,美国的芹菜,采收、分级、包装收获时即完成,根据包装箱标识的大小、规格、等级和要求,按照商品质量标准的把菜整理好,放到车里回去预冷。后面所有的流通链全是这个箱子在流通。生菜也是,有收获专用车,叶菜是采后损耗是最大的,这个流通体系蔬菜都是在箱子保护下进行,采后损耗很低。

日本蔬菜分级包装与收获同时进行。这些国际经验,对于我们的蔬菜加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能在产地做的工作一定要在产地做,尤其是叶菜,在地里装上车,回来再卸车,再分选、包装,损耗太大,成本也高,收获时即完成,可减少对蔬菜翻倒的机械损伤,减少损耗。

综上所述,品牌化、商品化经营,从产地出菜就注明品牌,生产商、重量、菜品级别等,到市场就根据级别来进行交易,既能够实现产销见面,又能够提高交易效率。标准化的物流体系就是从产地包装开始,产地分级包装、运输、市场交易等的标准化,效率非常高,例如东京、台湾的批发市场,在两三个小时的交易量就非常大,相比新发地批发市场站着卖菜,卖不掉就睡觉的交易效率要高的多。

专家观点——蔬菜采后处理供应体系建立

五、国内发展趋势

2011年的《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里面提到:发展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企业,提高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的专业化水平。我国已经布局了六大优势产区来满足终年供应的需要, “十二五”《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规划》,提出建立冷链物流技术体系,制定推广冷链物流规范标准,加快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尽管已经进入“十三五”,但是“十二五”没有完成的工作国家还在继续做,继续支持。

专家观点——蔬菜采后处理供应体系建立

六、建立以市场为引领的产业链供应体系

蔬菜是农产品中保鲜最难、物流效率要求最高的一种农作物,蔬菜产业的发展已经从生产导向转入市场导向阶段。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建立以市场为引领的安全生产供应体系,是蔬菜供应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新的发展阶段要以终端商品质量要求为引领,建立健全产业链供应体系,顺应市场品牌多样、品质优良、安全健康发展的要求,需要建立品牌化、信息化的经营体系,冷链一体化的技术体系和物流一体化的标准体系。

1、品牌化、信息化的经营体系

品牌是蔬菜商品化的重要标志,是市场经济的关键要素,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目前我国批发市场蔬菜很少有品牌,但是在超市品牌比较多。然而,超市的品牌蔬菜要满足终年供应的要求,加之蔬菜生产的季节性和终年供应的均衡性之间的矛盾,任何一个基地都做不到365天品种的全供应,还是需要通过批发市场,或者一些外宿基地来进行品种的调节。建立全产业链的供应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要依据品牌市场的定位建立品牌的标准体系。

企业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来制定分级标准,不是说全国或者北京市有统一的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包装处理,要与高、低端市场的需求相对应,如果按照高端市场的要求进驻普通市场,成本会很高,且得不到相应回报。

2、冷链一体化的技术体系

适宜蔬菜的保鲜冷链是减少蔬菜流通损耗中最安全、最有效的措施,适宜的低温是蔬菜保温的最基本要求,任何的措施都替代不了低温的作用,预冷、冷藏、运输、冷柜要无缝衔接。

3、物流一体化的标准体系

物流标准化体系主要包括产地商品化,就是产地分级包装的商品化,处理的标准化、包装的标准化以及流通工具、搬运设备的标准化,其中产地处理、包装标准化是其他标准化的基础,如果没有产地的标准化,后面所有的标准化都很难实现。

要实现蔬菜净菜上市,从现阶段,要从产品的净化到保障的标准化进行变革,我国目前还没有真正实现蔬菜的包装标准化,如果下一步要推进蔬菜物流的标准化,首先要做到蔬菜包装标准化。物流的标准化实际上是实现物流省力化、机械化的基础,是提高物流效益的保障。

冷链一体化是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的基础,品牌是蔬菜商品化的重要标志,是市场经济的关键要素,是产地与市场、生产者与消费者联系的纽带,建立以市场为引领的蔬菜全产业链供应体系,大力推进企业品牌建设,引领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产地商品化、冷链一体化、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提高蔬菜市场品牌占有率,解决菜农赌博式盲目生产,促进适度规模化经营,建立新时期蔬菜产业产销平衡调节机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