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稱帝前就做過這些事了,奠定了統一的基礎

元末明初,著名詩人高啟曾作詩《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歌頌“聖人”朱元璋平定天下,與民休息的功績。從此可以四海一家,不再因長江分割南北而起干戈。這首詩成於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與這段時間相近。全詩如下:

《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

明·高啟

大江來從萬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

鐘山如龍獨西上,欲破巨浪乘長風。

江山相雄不相讓,形勝爭誇天下壯。

秦皇空此瘞黃金,佳氣蔥蔥至今王。

我懷鬱塞何由開,酒酣走上城南臺;

坐覺蒼茫萬古意,遠自荒煙落日之中來!

石頭城下濤聲怒,武騎千群誰敢渡?

黃旗入洛竟何祥,鐵鎖橫江未為固。

前三國,後六朝,草生官闕何蕭蕭。

英雄乘時務割據,幾度戰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聖人起南國,禍亂初平事休息。

從今四海永為家,不用長江限南北。

明太祖皇帝朱元璋在平定天下之前,坎坎坷坷,這點從鑄造錢幣方面就得已彰顯,早在1361年,明太祖朱元璋未稱帝之前,在應天府(即今上海)為吳國公時,就鑄造大中通寶,鑄錢局就在應天。後又在江西等省設鑄錢局,也鑄行大中通寶錢。其時主要用於戰爭軍費支出和控制經濟流通。同時鑄行大中通寶的尚有北平、豫、濟、京、浙、福、鄂、廣、桂等省。直到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正式稱帝,改元洪武,鑄行洪武通寶錢時止,前後共七年。這在經濟上鼎力大舉支持朱元璋,打敗陳友諒,統一全中國起了主要作用。

朱元璋鑄“大中通寶”分前後兩個階段。一是,稱帝前鑄大中通寶,龍鳳十年,即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平陳友瓊後,朱元璋在江西置貨泉局,續鑄大中通寶。頒行五等錢式。二是。稱帝后於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再鑄。第二次再鑄,即背面鑄有各省的局名,計有北平、豫、濟、京、浙、福、鄂、廣、桂等,每局各鑄五等,材質青銅。

朱元璋在稱帝前就做過這些事了,奠定了統一的基礎

首先,驗鑑錢體,黑鏽滿身,鏽覆其上,已成較堅硬之皮殼。從其鏽間展露之銅色觀察,略泛紅色,乃為青銅質。具專家經驗看來,有的地方似見類金斑之色,進一步察其整體貌相,其錢體皺皮坑窪密佈,耄耋之態昭然矣。

其次,錢文書意,此錢書法粗筆大字,書意異常端莊遒勁,與入譜之大中通寶背桂五非為同書。背“桂五”二字更是大字闊寫,端正醒目,也與譜中之品相異。因此,此品不是入譜之“桂五”,當然也非偽仿私鑄之書功,已然可加確定。

再者,觀其鑄制。此錢字正背字口皆深竣高凸,雖然水土侵蝕至皺皮滿身,然,字口仍然清晰有加,筆劃間無沾無連,更無流銅出現。其錢體邊圓廓正,地章平整,輪穿皆修,可見其當初出爐乃為美製。此外,此錢直徑達38.0毫米,優於入譜“桂五”式,此差異致二者顯然又非同品同等級。

朱元璋在稱帝前就做過這些事了,奠定了統一的基礎

藏品規格:重:17.51g x 直徑:3.8cm

其薄鏽濃漿,地章包漿潤澤,黑漆古質色,漿質裹縛錢體,緊實無虛,純真老道凸顯。薄鏽之處,可識其乃青銅質地,銅色亦是熟老鮮明。毫無疑問,本品鏽色一派自然天成之相,耄耋真實,其門不叩自開矣。

綜上所述,本品“大中通寶背桂五”錢,三相一材,無異無邪,開門見山而毋容置疑。以玉質眼界耳域所及,檢索與收藏實踐皆可知,在大中通寶桂局五等錢式中,相對來說,桂一和桂十遺存要多於桂二、桂三、桂五。因此,此大中通寶背桂五錢,尤其是熟坑傳世品,也屬難得,頗具收藏價值矣。

朱元璋在稱帝前就做過這些事了,奠定了統一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