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称帝前就做过这些事了,奠定了统一的基础

元末明初,著名诗人高启曾作诗《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歌颂“圣人”朱元璋平定天下,与民休息的功绩。从此可以四海一家,不再因长江分割南北而起干戈。这首诗成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与这段时间相近。全诗如下: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明·高启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官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明太祖皇帝朱元璋在平定天下之前,坎坎坷坷,这点从铸造钱币方面就得已彰显,早在1361年,明太祖朱元璋未称帝之前,在应天府(即今上海)为吴国公时,就铸造大中通宝,铸钱局就在应天。后又在江西等省设铸钱局,也铸行大中通宝钱。其时主要用于战争军费支出和控制经济流通。同时铸行大中通宝的尚有北平、豫、济、京、浙、福、鄂、广、桂等省。直到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正式称帝,改元洪武,铸行洪武通宝钱时止,前后共七年。这在经济上鼎力大举支持朱元璋,打败陈友谅,统一全中国起了主要作用。

朱元璋铸“大中通宝”分前后两个阶段。一是,称帝前铸大中通宝,龙凤十年,即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平陈友琼后,朱元璋在江西置货泉局,续铸大中通宝。颁行五等钱式。二是。称帝后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再铸。第二次再铸,即背面铸有各省的局名,计有北平、豫、济、京、浙、福、鄂、广、桂等,每局各铸五等,材质青铜。

朱元璋在称帝前就做过这些事了,奠定了统一的基础

首先,验鉴钱体,黑锈满身,锈覆其上,已成较坚硬之皮壳。从其锈间展露之铜色观察,略泛红色,乃为青铜质。具专家经验看来,有的地方似见类金斑之色,进一步察其整体貌相,其钱体皱皮坑洼密布,耄耋之态昭然矣。

其次,钱文书意,此钱书法粗笔大字,书意异常端庄遒劲,与入谱之大中通宝背桂五非为同书。背“桂五”二字更是大字阔写,端正醒目,也与谱中之品相异。因此,此品不是入谱之“桂五”,当然也非伪仿私铸之书功,已然可加确定。

再者,观其铸制。此钱字正背字口皆深竣高凸,虽然水土侵蚀至皱皮满身,然,字口仍然清晰有加,笔划间无沾无连,更无流铜出现。其钱体边圆廓正,地章平整,轮穿皆修,可见其当初出炉乃为美制。此外,此钱直径达38.0毫米,优于入谱“桂五”式,此差异致二者显然又非同品同等级。

朱元璋在称帝前就做过这些事了,奠定了统一的基础

藏品规格:重:17.51g x 直径:3.8cm

其薄锈浓浆,地章包浆润泽,黑漆古质色,浆质裹缚钱体,紧实无虚,纯真老道凸显。薄锈之处,可识其乃青铜质地,铜色亦是熟老鲜明。毫无疑问,本品锈色一派自然天成之相,耄耋真实,其门不叩自开矣。

综上所述,本品“大中通宝背桂五”钱,三相一材,无异无邪,开门见山而毋容置疑。以玉质眼界耳域所及,检索与收藏实践皆可知,在大中通宝桂局五等钱式中,相对来说,桂一和桂十遗存要多于桂二、桂三、桂五。因此,此大中通宝背桂五钱,尤其是熟坑传世品,也属难得,颇具收藏价值矣。

朱元璋在称帝前就做过这些事了,奠定了统一的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