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利亞的地緣博弈

敘利亞的地緣博弈

在敘利亞這次的動亂中,還有兩個城市也是反對派比較集中的地區。一個是霍姆斯北部,同樣受益於阿西河和霍姆斯湖的“哈馬”省;另一個則是幼發拉底河谷的“代爾祖爾”。雖然說這幾個叛亂城市,在整體實力上無法與大馬士革PK。但由於它們都處在重要的農業區,動亂本身不可避免的對敘利亞的農產品供應造成了很大影響。

要是說阿西河上游的中,敘利亞還可以憑藉對黎巴嫩的地緣政治優勢,施加強力干擾。甚至在很多敘利亞人以目中,黎巴嫩還是有機會,“回到”敘利亞的情報的。那麼讓土耳其割取了阿西河下游平原,就是敘利亞心中永遠的痛了。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敘利亞從佔據地緣優勢的土耳其手中,拿回阿西河下游平原的機會基本為零。以這片平原為核心的,被稱之為“安條克”的土地(現在叫安塔基亞),不僅讓敘利亞的民族主義者們耿耿於懷,更直接與掌握敘利亞軍、政大權的阿拉維派有密切的地緣關係。至於究竟是什麼關係,安條克又是如何被土耳其“合法”的拿走,我們下次再解讀。

我們先來解釋下什麼是“安條克”。很多人知道“安條克”,是因為十字軍第一次東征時,曾經以阿西河下游平原為核心,建立了一個“安條克公國”(1098——1268年)。而這個歐洲基督徒在阿拉伯半島取得的第一個據點,並不是“安條克”這個地緣標籤的首創者。實際上它的歷史還要早上1300多年。

公元前4世紀,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征服者,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僅僅用了10年時間便創立了西起巴爾幹半島,東接南亞次大陸,南至尼羅河流域的“亞歷山大帝國”。不過在這位英年早逝的君主離世之後,他手下的高級將領們便瓜分了帝國的領土。我們並不能因此而認為這些將領不夠忠誠,誰讓這位病逝時只有33歲的君主,沒有留下子嗣呢。

在這次瓜分中,擊敗競爭者得到兩河平原和波斯高原的將領叫作“塞琉古”(也譯作“塞琉西”。其後,它又向西奪取了現在的敘利亞地區,並將國土延伸到小亞細亞半島的東南部。這個被歷史學家稱之為“塞琉古帝國”的王朝,也被認定為敘利亞歷史上所建立的第一個帝國。其政治中心,便是在阿西河下游平原。為了紀念自己的父親,塞琉古將自己在阿西河下游平原西部的帝都,命名為“安條克”。

實際上,統轄波斯高原和兩河平原的帝國,將地緣中心放在安條克並不是個好主意。不過,鑑於塞琉古帝國的建立者來自歐洲的巴爾幹半島,無論是從尋找歸屬感的角度,還是恢復亞歷山大帝國的角度看,安條克都是不折不扣的樞紐。如果從歐洲出發的征服者和商旅,先跨越狹窄的土耳其海峽進入小亞細亞半島的話,他們在穿越小亞細亞半島後,準備進入新月沃地時,首先到達的就是安條克平原;而如果你從地中海沿線任何一個點,試圖從海路進入新月沃地乃至更遠的東方的話,阿西河口一帶也是最佳的登陸地點。在很長的歷史時間裡,這裡也是東西方絲綢之路的終點。從東方而來的商旅,在這裡就會把貨物賣給那些中轉商,讓他們繼續把貨物轉運到地中海沿線的那些文明之地。

既然安條克平原具有如此重要的樞紐地位,那麼這片土地就不大可能只被馬其頓人和十字軍所看中了。事實上在基督教的歷史上,安條克平原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耶穌被猶太人出賣給羅馬人之後,他的門徒開始沿商路向外傳教的過程中,安條克(原名“安提拉”)被認為是最早以基督教名義傳教的地區。從這層意義看,將安條克稱之為基督教的搖籃並不為過。

古典時期發生的那些歷史故事,足以證明安條克的地緣地位。如果沒有蘇伊士運河的開挖,東西方商路必須以“海——陸——海”的方式中轉交易。那麼走西亞裂谷帶最北端的安條克,會比走裂谷帶南邊的蘇伊士,更快到達東方那些文明中心。而在蘇伊士運河開通之後,安條克的這種樞紐地位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影響。蘇伊士運河線全程海運的成本優勢,足以把安條克從東西方交通樞紐的位置,拉低到地區樞紐的地位。

即使不再承擔東西方交流的重任,從板塊位置來看,安條克也是小亞細亞半島、亞美尼亞高原、阿拉伯半島三板塊的糾結之地。如果有一個帝國由上述三板塊組成,那麼安條克平原會是政治中心最好的選擇。然而不幸的是,最後控制這三個板塊的奧斯曼帝國,對向歐洲擴張更感興趣。為了這個戰略方向,他們更願意把從東羅馬帝國手中奪取的都城“君士坦丁堡”,變身為自己的政治中心(更名為“伊士坦布爾”)。這種選擇也不能說錯,畢竟在突厥人崛起之前,除了波斯人曾經透過小亞細亞半島向歐洲滲透過以外,大部分時間,小亞細亞半島都是歐洲人向亞洲滲透的跳板。也就是說,即使出於戰略防禦的角度,突厥人也更傾向於把政治中心,放在壓力最大的一面。

如果奧斯曼帝國不分裂,那麼不管安條克是不是政治中心,它的地區樞紐地位還是可以在帝國內充分體現的。只是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的突厥人不得把阿拉伯板塊從自己的板土上分割出去。在這種情況下,位於小亞細亞高原、亞美尼亞高原與阿拉伯版塊相接的安條克平原,也成為了兩個族群爭奪的焦點。由於土耳其人仍然佔據了大部分的亞美尼高原,而阿拉伯國家中,由敘利亞承擔了連接兩河流域和西亞裂谷帶的任務,所以安條克也轉而成為了土耳其和敘利亞,兩國爭奪的焦點。

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單從敘利亞和土耳其的實力對比來看,完全佔據高地優勢,又擁有充足水資源的土耳其,顯然是屬於優勢方。不過我們不要忘了,一戰之後的阿拉伯半島,是協約國的戰利品。而代表協約國來爭奪阿拉伯半島利益的英、法兩國,又把爭奪的重點放在了地中海沿線。在兩國的分配方案中,黑門山以北的大敘利亞地區(包括黎巴嫩),被加上了“法屬”的前綴,成為了“法屬敘利亞”。也就是說,現在站在土耳其人面前,與之爭奪安條克的並非阿拉伯人,而是法國人。作為戰敗國的土耳其,可以說是沒有機會勝出的。

一般情況下,敘利亞再從法國人手中獨立出來後,就可以正式、合法的繼承安條克了。雖然土耳其人很有可能還會通過各種方式表達不滿,甚至發動戰爭爭奪,但主動權就在敘利亞一邊了。這就好像以色列雖然通過戰爭得到了戈蘭高地,但英、法兩國當初的劃界,卻始終無法讓以色列把這種勝利,轉化為政治成果。

這種實力較弱的板塊因禍得福,得以在強鄰重壓力下,謀得爭議板塊的情況,在後殖民時代其實在很多地區都有發生。就好像如果東亞能夠在沒有西方殖民者干擾的情況下進入現代國家行列,中國在西南的國境線,是否有機會再向南推進點就會明白,殖民統治雖然嚴重的傷害了被殖民國家的主權,但在客觀上也的確讓一些實力較弱的地緣板塊,借力在和它的強鄰打交道時,獲得更多的利益。

假如這個世界再沒發生什麼大事,讓土耳其對法國人的戰略價值突然提升,也許直到今天“安條克”還是敘利亞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這件大事終究還是在敘利亞獨立之前發生了。為了更大的戰略利益,敘利亞的“安條克”,也被法國人出賣給了土耳其。這件大事,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