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方法:學生學習的動力規律及在現實中的表現

我們知道,學習是主體與認知對象相互作用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習運行的實際狀況與主體自身各方面的條件和狀況,與學習對象及其相關的各種環境要素有著密切的相關。在這些因素中,對學習的進行狀況具有最重要和最直接影響的,就是主體認知結構,包括相關的知識和經驗儲備,各種學習的技能和思維的方法,與認知對象的相互關係。其中,主體認知結構越是與認知對象有高的匹配,越是符合認知活動的客觀要求,學習進行的就會越順利,效能也就越高,反之,學習就會進行的比較艱難。另一方面,決定學習活動能否發生以及以怎樣的狀態發生和進行,除了上述這些最直接的技術因素外,還取決於認知對象及其相關的內容相對於主體的意義和價值,這是認知對象與主體各層次的需要、價值體系相互作用的產物。如果認知對象迎合或滿足主體的心理傾向,對主體具有直接或間接的價值和利益,就會吸引主體去趨向和從事,或者主體就願意投入精力、付諸努力去學習;反之,如果認知對象違背主體的心理傾向,對主體無意義,甚至給主體帶來傷害和痛苦,則會引起主體的排斥和拒絕。而且,一個認知對象越是在多的方面和大的程度上符合主體的心理需要,學習起來給主體帶來的快樂和滿足越多越大,主體也就越樂意去學,越容易自發地投入精力和熱情自覺自願地去學,學習也就越不用強制和勉強。例如,重要的學科我們就願意去學,感興趣的、喜歡的科目我們就樂意學,學得好的、能夠帶來尊嚴、榮譽和優越感的科目我們更樂意去學;相反,我們不感興趣的內容,學習起來又十分吃力,學了半天還不落好的科目,換言之,學習帶給我們的總是焦慮、痛苦和挫折感,我們就會自然的反感它,排斥它,畏懼它。即便我們懾於外在的壓力勉強為之,也很難以積極的心態去從事,必然要籠罩在消極的情緒中,相應的熱情、幹勁也必然是低落的。相比之下,兩種反應和心態對學習是積極的支持還是消極的影響也就一目瞭然了。

現實當中,整個學習,乃至其中不同的學科,相對於我們每個學生,都已經形成了特定的關係,具有不同的心理意義,這是我們曾經的學習歷程,曾經與某一學科點點滴滴的相互作用積澱而成的一種特殊的關係,當然,這種關係的性質大多數是複雜的,不是單一的相容或相斥,也不是簡單的喜歡或厭惡,而是參雜著多重感受和體驗的複雜的態度,這是由學習的複雜性和心理內涵的多重性決定的,具體的情況需要從學習的過程中對象的直接屬性以及與之相聯繫的其他事物與主體的相互關係中來綜合考察。例如,寫作文,本身我們並不喜歡,但因作文寫得好給我們帶來了榮譽和獎賞,也就是說它的直接屬性不吸引我們,但由它帶來的東西或者與它有著特定關係的事物卻吸引和迎合我們,我們大致會趨向於它;同樣,數學因為抽象、枯燥、難,是我們本能上要排斥的,但是,數學是非常重要的科目,是考大學所必需的,也就是說它的間接意義迎合我們的心理傾向,我們對待數學便是從本能和情感上排斥,但從理性上卻想學、願意學。再如,我們本身不喜歡化學,但我們喜歡教化學的老師,慢慢地我們也許就會喜歡上化學這一科;我們喜歡物理這一科,但學物理讓我們吃了好些苦頭,付出了許多代價,那麼,物理對於我們很可能就是又愛又恨,等等。總之,對待學習以及其中不同的學科,我們的經歷是複雜的,感受是複雜的,學習時一般的態度反應以及在不同情況下的情緒體驗和具體的動機狀況更是複雜的,由此而導致的學習的具體情勢和狀態以及學習的效能更是千變萬化,這些都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綜合的測定和判斷。雖然如此,我們還是應該給學習一個綜合的印象和評價的,這有助於我們理解人們對待學習的一般態度及其在學習中的具體表現。

那麼,該怎樣理解學習相對於我們的意義,我們與學習存在著怎樣的關係呢?

我們上面談過,學習帶給每個人的感受和體驗各不相同,每個人對待學習的態度也各異,這與每個人的智力、能力、興趣、價值取向以及以往的學習經歷、周圍的環境影響都有著密切的關係。但是,撇開這些帶有個人色彩的東西,客觀公正地來審視評價學習這種特殊的活動,我們不得不承認,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學習,尤其是學生時代的職業化學習,絕不是一件樂事,而是一件苦差,是一項異常艱苦的腦力勞動,是一項沒有巨大精力和動力投入就不能堅持的工作。相應的,學生時代尤其是中高考階段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也是一生中最為辛苦、最需要付出努力的時期之一。這一點,每個過來人只要仔細回想一下自己做學生的那段特殊歲月,想一想自己及其同齡的人們怎樣在寒來暑往中披星戴月地往返於學校與家中,怎樣紮在成堆的複習資料中苦熬苦拼,就不難體味學習中的酸甜苦辣,也不難理解我們的說法。至於有人說,人天生就有好奇心、求知慾,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那隻能是在學齡的早期,學習的初級階段,低標準的學習要求,業餘性的學習,消遣性的學習,以及某些自己特殊擅長和喜好的內容等條件下,才可能的事情,而大多數情況下的學習,或者學習在大多數情況下,註定是一樁苦役,是需要付出艱苦努力和勞動的工作,正因為如此,人們在學習時才免不了要畏縮、逃避、偷懶、消極怠工,才需要不斷地鼓勁、勵志。因此,對待學習,我們先不要奢望能夠愉快地學習,能夠當成享受一樣去學,能夠一如既往地保持旺盛的熱情和幹勁去學,只要在一定層面上能夠振奮精神,積極主動,甚至完全是出於無奈和外部的壓力強迫自己去學,只要在實際上能夠激發出充足的幹勁,實際中肯投入足夠的精力和能量,能夠保障學習活動在大多數情況下正常進行就夠了,至於這種煥發和投入是自覺自願,還是被迫強制。是欣然從事還是勉強堅持,就不能過多地苛責了。

事實上,學習的動機問題已成為困擾人們學習進步的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成為妨礙人們潛能發揮的一大障礙!現實之中,除了少數尖子學生之外,大多數學生都有著嚴重的動機欠缺問題,他們的學習往往不是自覺自願的,既不能嚐到學習本身的樂趣,也無法得到由學習而帶來的間接的獎賞和快樂,學習帶給他們的更多的是焦慮、挫折、羞愧等負面的東西,他們從事學習充其量是出於一份責任,一種理智的需要,以及來自群體的壓力和價值認同,如果沒有家長、老師、學校的監督約束,如果沒有全社會所形成的對該年齡層特殊的社會要求以及相應的責任和義務,許多人可能早就放棄了學業,做了逃兵。因為,相比於其他活動,職業化的學習尤其再加上高標準的目標要求,例如為高考而進行的學習,實在是非常的辛苦、艱難而漫長,沒有堅強的毅力和持久的恆心,是很難堅持下去的,甚至連那些能夠經常體驗到學習快樂的優秀學生,也時常會出現不想學習,打退堂鼓,以及疲憊,厭倦,消沉,情緒低落,振作不起精神等動機缺乏的現象,而所有這些會嚴重影響到學習的效能,必須採取科學的辦法加以制止和糾正。因此,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如何使學生從厭學、怕學轉變為愛學、樂學,是擺在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前非常迫切和重大的課題,也是每一位學習者亟待尋找答案和有效措施的現實問題,需要引起我們高度的注意。

學習方法:學生學習的動力規律及在現實中的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