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精明交易者的感悟:簡單的事情重複做,價值連城的炒股哲學

如果你不知凱子是誰,那就是你

有個故事,說有一個父親,他有兩個兒子。哥哥自以為有點兒小聰明,總喜歡偷懶。弟弟雖不是呆傻木訥之人,卻也好不到哪裡去。這兄弟倆差別實在是太大了,一天父親突發奇想,想檢驗一下兩個兒子的智商,就拿出了兩塊鐵,一塊如同鵝卵石,另一塊坑坑窪窪,薄厚不均,有的地方十分鋒利,甚至可以砍柴。他對兩個兒子說:“這兩塊鐵,你們一人挑一個,拿它去砍三天的柴,誰砍得多,我就把我家的作為獎勵。記住,磨刀不成砍柴工。”

哥哥一看,砍柴刀當然是越鋒利越好,於是拿走了那塊坑坑窪窪的鐵,雖然早就知道“磨刀不誤砍柴工”,但是既然它可以砍柴,也就索性不去磨它了,結果越用越鈍,三天下來,只砍了一擔柴。

話說哥哥拿走了鋒利的那塊鐵,弟弟就把鵝卵石似的鐵拿走了,他反覆琢磨父親的話,終於想明白父親是讓他把鐵磨成刀,然後去砍柴。第一天他一點兒柴也沒砍,只是把刀子磨鋒利了,但在第二天,第三天,他每天都砍了兩擔柴,結果獲得了獎勵。

其實想想我們自己的小聰明,不也正像那塊坑窪窪的鐵一樣嗎在看似鋒利的外表下,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本質? - 浮華只有像故事中的弟弟那樣,認真地磨磨自己的才智,才能獲得大智慧,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我們都親身體驗過拋硬幣的遊戲吧,大多數人認為拋出的硬幣得到正面與反面的可能性相同。結果怎樣呢?往往不是這樣。

世界首富沃倫·巴菲特曾經打過一個比喻,他說:“好比打牌,如果你在玩了一陣子後還看不出這場牌局裡的凱子是誰,那麼,這個凱子肯定就是你“也就是說,如果在入市時,你搞不清誰將成為輸家,那麼肯定輸家就是你。

股市中,別人沒有輸,你的贏也是假象;要想贏別人,你必須在一定高位把手中的股票賣給他實際上作為弱小的多數人,你買的股票上漲概率不會超過25%的。特別是你預想著不管先前買入的那隻股票如何變化,必須等到上漲多少再賣出,但果真是這樣嗎?不是!你的行動往往與預想大相徑庭,即使低位買進,不知道為什麼又會賣出,而且又會在最高點買入。你竟然為自己的預期埋了單。

一個精明交易者的感悟:簡單的事情重複做,價值連城的炒股哲學

在這個世界上,只要時間與數字存在,它倆就有機會操縱扭曲每次拋出硬幣的角力。所以你千萬要時刻保持清醒,知道那個凱子是誰,現在又轉到誰。否則你作為中小散戶永遠都是賺錢的時候少,而賠錢或套牢的時候多。

所以我們參與博傻遊戲中,必須培養自己認準兩類“傻人”的超強能力一種傻子就是迫不及待想把相對便宜的股票賣給你的人;一種是想以相對較高價格買你手中股票的人。如果找不到這兩種人,你自己往往就會成為他人眼中的“傻子”股民。

因此,成功的交易也就是找到“傻子”的藝術,應學會順勢搶弱勢散戶的錢。從理論上講,我們和莊家應力求在一個位置上。

在股市,有成千上萬人參加交易,但不外乎兩大類:。一類是莊家,另一類是眾多散戶事實上這兩股力量是對立的統一對立就是一買一賣,統一就是雙方成交而且散戶在與主力的爭鬥中,集合構成了與主力唱反調的反作用力量 - 當主力在做多時,散戶往往在做空;主力拉昇股價時,中短線散戶一定會逢高出貨,阻止價格的進一步上升;當主力在做空時,散戶往往又在做多;主力震倉賣出籌碼時,股價下降,中短線資金又會承接籌碼,阻礙股價進一步下跌主力總希望股價的波動幅度越大越好,而散戶的力量卻在減少價格的波動。

因此有主力資金介入的股票,往往就是波動幅度大的股票。散戶的力量越強,股價的波動幅度越小。

由於散戶的資金流向是無序的,因此一些資金在交易中的一段時間內會加入主力的資金行列,但不會始終與主力一致到底,而剩下的資金則會與主力發生對抗。在這場雙方較量中,主力的力量始終起主導作用,因此,無論你選擇的股票有多麼好,必須踏準主力的節拍與其保持一致。

做交易的人都知道要順勢而為,可是往往搞不清楚順那個勢?為何而為?

技術分析的核心手段需要交易者明白一些基本道理,其中一個就是要 通過技術分析解決交易的方向以及判斷行情的級別。如果方向和級別定了,那麼你的進出場時間框架上的依據也有了,報償風險比基本就能確定了。這些都與時間周 期息息相關,無論你做的是中長期趨勢跟蹤還是短線波段交易甚至是日內超短線,都離不開這一核心問題,那麼如何做到順勢?

我們經常會看到各個時間週期的走勢是相反的,小週期中的趨勢有時在大週期只是調整;小週期中趨勢突破的失敗可能是大週期調整結束的進場點。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首先把時間框架做一個簡單的定義,以4-5倍時間差做一個獨立的時間週期。

比如:一個月4周,一週5個交易日,一日有4小時,小時有4個15分鐘。依次類推就有了周線級別、日線級別、小時級別、15分鐘級別等。

我們以小時圖為核心交易,把上一級別的日線圖稱為大週期時間,把15分鐘圖稱為小週期時間。每個時間之間依次是連續的,做交易的時候主要關心上下兩個時間框架的走勢,切不可從月線圖直接越過周線跳到日線圖或者小時圖去看。時間週期其實就是我們看待市場走勢的一個模式。

打個比喻:周線圖就好比望遠鏡,日線圖就是走近一點看,那麼小時圖就是放大鏡,15分鐘就是顯微鏡了。

大小週期在同個圖表上是怎樣關聯的呢?之間的關係又是怎樣?

簡 單來說,如果核心交易圖表為小時圖(60分),那麼,小時圖的20日均線的方向就是小時圖的走勢核心,也就是小時圖級別的“勢”,要想順勢的話,就不要和 本週期的20日均線方向相反。同樣的道理,小時圖上的5日均線就是代表15分鐘圖上的20日均線!小時圖上的20日均線也就是日線上的5日均線。

說道這裡大家應該明白如何看上下週期之間的關係,什麼叫順勢?如何順勢?

如果本週期和下一週期的趨勢相同的時候,趨勢就會相對流暢,可以按照這個原理找到價格在時間上的突破點,也就是價格變化的臨界點。甚至可以從時間框架上簡單的看出市場是否會引起震盪而做出規避。

一個精明交易者的感悟:簡單的事情重複做,價值連城的炒股哲學

有了以上認識,接下來說一個有關時間週期的基本原則:

一、大週期管著小週期,大週期沒有走完,則小週期不會結束。

相對於大週期是周倜戰略,而小週期則是具體行進路線。也就是說如果日線的走勢沒有走完,那麼小時圖最後還是會按照日線的方向繼續前進。如果下一小週期是否也會支持?這樣做會對你的交易信號起到最好的過濾,盈利的勝算也會大幅提高,因為你手上不可能有逆勢單。

二、小週期的行情彙總成大週期走勢。

如果小週期走勢異常表現(運動方式和力度的強弱),會提前表現大週期可能發生變化。也就是說,小週期表現出特別的走勢和大週期形成反差,而且走勢走強,表現為斜率、K線力度、時間上的持續性,那麼有可能導致趨勢被反轉。

想象下,如果大週期和小週期方向不一致時,如周線和日線發生矛盾,一般會發生以下現象:

1、震盪,相當於大小週期之間互相打架,表現為圖表毫無趨勢。

這個時候也可以稱之為複雜行情,需要耐心等待,因為趨勢交易者最麻煩頭疼最容易產生虧損的就是這個時候,稱之為形態或者不可交易期,也就是說價格的波動沒有規律,無論帶小週期上都不明顯,無趨勢。在這樣的地方如果管不住自己做單往往容易反覆止損。

2、下一級別進行調整,在調整完畢後繼續按照原有趨勢前進,也就是本級別的時間週期方向。

這個時候趨勢再起,也就是我們的本交易週期的進場點或加倉點。低週期的調整我們一般不會離場,等他調整完畢後加倉。

3、引發更大級別調整,也就是導致自己交易週期的趨勢發生改變。

比 如說:做小時線,那麼15分鐘圖表現出一波和小時圖相反趨勢,而且時間長幅度大,導致小時圖趨勢改變(表現為小時圖20日均線方向發生改變),這時候要注 意日線圖,如果小時圖發生突破失敗或進展不順利的時候往往就是上一個級別的進場點(日線級別的調整結束其實在多數時候,下一級別也就是15分鐘圖表會出現 和日線級別相同方向趨勢,而且力度大、速度快)。

4、直接導致大週期級別趨勢反轉。

我們如何提前知道會發生以上現象,並及時作出倉位調整?

首 先看小週期的具體前進的運動方式,具體表現為運動的斜率(速度),K線的形態(力度),量能的配合和動能(每單位量對價格的影響,也就是加速度),這些都 能體現在行情的強度、力度和後續的延續性。調整點的出現往往會在時間和空間上有某些特徵,在一些關鍵的時間節點和空間節點上我們要保持足夠的警惕!這個將 涉及到形態和趨勢之間的複雜關係,以後將詳細說明此問題。

當你知道時間框架對價格波動的影響之後,就可嘗試交易,首先要看大週期(日線),目的是:

1、 確定大方向,只有大方向配合,行情才能走得更遠更順(新號過濾,等待入場機會)。

2、 日線中的複雜調整,在周線上表現得很有規律,明確了總體戰略的方向。(交易週期和形態儘量迴避)。

3、 日線中的調整,可能在周線上表現為1-3根K線,這樣便於及時入場,也有利於保有現有倉位。(判斷調整級別,以及量化)。

4、 如大週期不配合,縮小時間框架或減少預期。(大小週期區別對待)。

看小時圖(60分鐘)的目的:

1、 日線調整浪結束後的趨勢,在小時線中會提前反映,對已走出趨勢,找到及時精確的進場點。(也就是大順、中逆、小順,總結為:見大做小,勢先價後。)

2、 觀察調整運動方式,確定是否正常。(時間和空間結構是否正確正常,需以後具體解釋)

3、 進場後,如果市場走出趨勢,用小時圖的峰谷做防守位。

很多時候交易的時間週期,順大勢逆小勢!大週期找方向,大週期往往預示著大資金量,已然形成的走勢慣性;小週期找點位,行情很少會直接上漲或下跌,市場的參與者有套牢盤止損,獲利出局盤,有持幣觀望伺機而入者,有獲利加倉,有虧損補倉的!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行 情走勢曲曲折折,如果你恰好在趨勢啟動前後乘車,那麼恭喜你,你是幸運的!不要為了一點點蠅頭小利,衝昏頭腦而出場!判斷大勢未變的情況下,應該在行情周 期的時間果斷加倉,如果做反了回調恰巧正式你逃命的最佳時機!二八定律是放之四海的鐵律,除了做高頻,一般是80%的錢20%單子賺錢,虧損時也是80% 的錢20%單子虧!你可以平均每次只虧多少認賠,決不能認賺多少離場!貪婪無罪,適者生存!


交易是人生的濃縮,世界的縮影,是全方位的金錢對抗遊戲,是沒有硝煙的戰場。它比股市更接近於人類戰爭的特點,交易市場上是人與人、心與心的直接博弈。帳戶中的資金就是你手裡握有的兵力。能否打勝仗不完全取決於手中掌握的兵力多少,關鍵在於戰略戰術安排是否得當,對資金的運用是否有過人之處。

善於學習的交易者不但能夠在市場上學到投資的致勝之術,而且人類關於自然與社會科學的知識無不可用無不可學。能知佛學之境者,得交易之體;善用武學之道者,得交易之用;通心理學者,可察交易時人我之誤;明邏輯學者,可辯期市之謬;知兵法者,可篤交易之術。五千年文明史人類投入最優秀的頭腦和最多智慧的領域就是戰爭,幾乎所有的先進技術和精華思想都緣於戰爭需要。而期貨的歷史只有區區二百年,而且人類中的頂尖精英並未致力於此道。假如智慧成就可以打分,人類在軍事戰略戰術領域可能已經達到85分,但在股票期貨市場領域可能只達到30分。而市場的博弈特徵與人類戰爭機理又是如此相似,誰該向誰學,不言自明。

如果有心留意一下兵法的思想體系,再對比一下世界頂級的交易大師的投資心得可以清楚得看到兩個不同領域的思想家在靈魂深處的思想碰撞,和這種碰撞所迸發出的耀眼的智慧光芒。2500年前的《孫子十三篇》可謂人類歷史上論述軍事思想的典範,歷代軍事著作無出其右,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其總結出的軍事原則和思想體系,對交易的重大指導意義。

一、慎戰思想:《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兵者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舉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說,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主慎之,良將警之。軍事家告誡後人的最重要的就是不可輕言戰事,戰爭是關係到國家存亡、和人民生死的大事,符不符合國家的根本利益是能否開戰的基本標準,即開戰的"風險/收益"比。領導人絕不能因為"憤怒"而輕開戰端。交易同樣事關個人的事業發展、公司的興衰、以及國家經濟、金融的穩定,交易大師也一再告誡投資人,從事交易一定要慎重,不可動用自己的生計來做股票。資金的投入一定要在出現好的時機時才進入,交易的唯一理由是目前是一個好機會,而絕不能因為情緒而盲目交易。

二、勝於易勝:《兵法》雲: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交易同樣注重在行情明朗時動手交易。交易者立心以平淡為上,無險為高; 冒險為不得已,非存心為冒險而冒險。交易技巧是簡單的,當你試圖用複雜高深的手段解決技術問題時,你並不是想真正解決問題,而是在賣弄無用的學問。著名交易大師"斯坦利。克羅"曾經說過:"除非在你看來行情已經簡單得就像彎下腰撿起牆角的錢一樣簡單,否則什麼也別做"真正高明的交易者往往看不出他高明何處,因為在他進場交易的時候行情幾乎是人人都已經明白了。總是"後發而先至"。

三、知形任勢:在戰爭中高明的將帥特別注意利用外部有利的形勢,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弓廣]弩,節如發機。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交易也特別注重"形"與"勢",所謂形即目前市場的狀態,勢即價格的趨勢。高明的交易者也和高明的將帥一樣,總是順勢價格的趨勢,去推波助瀾,而不會去螳臂擋車。"重勢不重價"是一個重要原則。"形態"、"趨勢"分析在交易中佔有極其的地位,能否辨清形勢是關係到交易業績和資金使用效果的核心因素。


做股票應該具備的八大心態

一、要有強烈的興趣。有了興趣,做事就會事半功倍。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喜歡的事,就容易堅持下去;不喜歡的事,是很難堅持下去的。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曾說過:“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對做股票有強烈的興趣,這是最基本的心態。

二、要有強烈的自信。古希臘著名學者阿基米德宣稱:“給我一個支點,我將移動地球。”這是何等氣魄的自信,我國著名藝術家默森說:“自信是成功者的第一秘決。”要想做好股票,缺乏自信是不可設想的。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學好做股票的技能,能在實踐中獲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快、準、狠,是投機高手的絕技。有很多人認為很難做到,既然自己都認為很難做到,那別人一定能肯定你根本做不到。因為你自己都根本沒有信心,那別人當然對你沒信心。只要自己非常有信心,並不斷地努力學習,我相信你一定能心想事成。

三、要能克服恐懼和貪婪。一句話,只有掌握了足夠的知識,包括證券專業知識及相關知識,才能克服恐懼和貪婪。只有你的水平達到最高境界,不但能克服恐懼和貪婪,也學會了更加的貪婪。

四、要能學會止損。學會止損,是你做股票水平提高的標誌。只有止損,才能把你炒股的損失降到最低,認賠出局,總結經驗和教訓,以後再捲土重來。學會止損,不但是你做股票水平提高的標誌,也是你走向成熟股民的第一步。當你做股票不再虧錢的時候,你的水平已經大大提高了。

五、要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能力。切記不要人云亦云。對任何事情,都要從正反兩個方面入手,才能對事情做出理性的分析。

六、要學習成功人士的經驗和教訓,能在短時間內使你自己做股票水平有質的飛躍。有一句名言:名師出高徒。

七、要學會空倉和忍耐。只有學會空倉和忍耐,等待時機的出現,一旦時機成熟,且符合綜合技術分析的買入條件,就重倉出擊,相信一定會有豐厚的回報。

八、要能學習。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我們要學習、學習,再學習。人不學就落後,刀不磨就生鏽。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進步。身處股市中的我們,更應該學會學習。要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不斷提升自己,才能在競爭激烈的股市中,處於不敗之地。


投資決策的5個人性弱點

1、損失厭惡: 人們總是喜歡確定的收益,討厭確定的損失。

假定你打開交易軟件,發現上週投資的某隻股票毫無徵兆的漲得非常好,盈利超過50%(持倉成本為16元/股,現在漲到了24元/股),您會如何操作?

一個精明交易者的感悟:簡單的事情重複做,價值連城的炒股哲學

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是獲利退出,落袋為安,部分老司機可能會選擇部分賣出,收回本金和部分利潤,留著剩下的一部分利潤在股票裡,再博一把。

在這裡,無論是全部賣出,落袋為安,還是部分賣出,收回本金,反應了人們在盈利情況下,對於風險(不確定性)的厭惡。

人們會一直保持風險厭惡嗎?不一定!

還是上面的例子,假定股價不是大漲,而是大跌了50%,(持倉成本為16元/每股,現在跌到8元/股),您會如何操作呢?

心理學家發現,大部人會選擇繼續持有,等待反彈。因為此刻賣出,意味著浮虧變為實虧,這是一般人不願意接受的,為了避免確定的損失,人們甚至變得更加願意承擔風險,持有股票,期待反彈。最後,盈利(賺1000元)帶來的快樂程度要小於同等額度虧損(虧1000元)帶來的痛苦。如此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散戶手裡的好票拿不住,爛票一大把。

2、稟賦效應:人們對於自己所擁有的資產給予更高的估值。

你有沒有過和某隻股票“談戀愛”的經歷?

人們愛上一隻股票的理由太多了:它可能是自己人生中買的第一隻股票,或者,自己或親人曾經在那家上市公司工作過,對於那段光榮歲月有著刻骨銘心的回憶,又或者,一直是某家上市公司的超級粉絲,覺得該公司的產品和服務體驗非常棒,也可能是自己最欣賞的大咖領導的公司或者推薦的股票,“大神,請帶我飛”……

是的,人是情感動物,偏向於將感情與自己所擁有的資產進行連接,給予相應資產更高的估值。一般情況下,這種效應問題不大,但是,當資產價值大幅波動時,稟賦效應使得人們因為感情的原因,不願意及時止盈止損,最終承受損失。

3、代表性偏差:人們習慣於簡單根據過去的經驗對新信息定論。

如果你聽到某某分析師說“我認為股價下一步將會……,因為2011年的經濟指標和現在相似,當時股價……”,聽到這種話的時候,要小心了,這裡可能存在著“代表性偏差”。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們在街頭隨機訪問一些路人,問他們“到底是心臟病危險還是中風危險”,得到的回答往往是這樣的,如果他們身邊有人不幸患上了心臟病,他們會說心臟病危險,而如果身邊有人中風,則更可能說中風危險。

其實,這個問題需要醫學家對大量的病例進行細緻地研究,才能得出結論,人們習慣於簡單地套用過去的經驗去預測未來。

回頭來看前面分析師的那句話,2011年至今,雖然經濟指標類似,但無論是產品規模、法律法規,還是監管態度、投資者的成熟度,我們的資本市場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僅僅因為一些指標的類似,就推出股價會有相似的走勢,這個結論的靠譜性是有待進一步考證的。

固然,從過去相似的事件中去總結歸納經驗,是經濟/金融學常用的研究方式,但結論的得出需要嚴格的論證、推導和檢驗。簡單地通過套模板得出的結論肯定是有待檢驗的。然而,你去翻翻券商分析師的研究報告,存在大量這樣的語句,受過專業訓練的分析師尚且如此,何況個人投資者乎?

4、控制錯覺:人們慣於相信自己能夠控制的結果,其實卻不一定。

假定你買了一張機打的彩票,我說2元轉讓給我吧,你可能毫不猶豫就轉讓給我了。但如果這張彩票不是機打的,而是你研究過往開獎情況,用心選的號碼呢?你仍然願意2元轉給我嗎?

理論上,兩張彩票中獎的概率是一樣的,精心挑選過的號碼會讓人有一種控制感,產生控制錯覺 ,使得在你的心目中,那張精心挑選過的彩票會有更高的中獎預期和估值。

5、事後聰明式偏差: 人們慣於充當事後諸葛亮。

如果你聽到別人說“我早就說過……”,當心,你可能是遇到事後聰明式偏差了。

以下場景,大家可能都見識過:

某天,股票A大漲,有分析師跳出來,自豪地說: “我早就說過A股票會漲,請參考我某月某日的股評分析”,事實是,他同時推了股票A/B/C/D/E/F,股票A大漲,其他股票的表現卻不怎麼樣,甚至出現虧損。更有甚者,當時,沒有表態的分析師,也會覺得自己對股票A大漲進行了表態。

總之,人們會根據事件的結果,誇大和高估自己當初的判斷能力。做T+O者,就是不斷盤中高拋低吸者。做對了,賺了,滿意。做錯了,比如剛賣就漲,也要學會不後悔。這就是做T者最基本的心理要求。


交易成功的全部秘訣


在股市中多數人認為的謬誤往往會變成少數人賺錢的真理

真理就應該是絕對正確的道理。但是,任何事物是變化與發展的,所以真理是相對的,凡是在適當的時候正確的而且是改變常理的道理都可以稱之為真理。一個道理只有當它正在改變常理的時候可以用真理來稱謂,而當它被廣泛接受以後又變為常理了。在哥白尼那個時代,人類一直將太陽繞著地球轉當作常理,而哥白尼認為地球繞著太陽轉,這樣就要否定太陽繞著地球轉這個常理,又成為真理了。

實際上,一些真理在被人們認可前往往表現出許多缺陷與謬誤,因此,大多數人只能拘泥於常理,滿足於大多數的經驗,而對於那些超出自己認識範圍的東西,或者反常規的道理不理不睬,甚至完全詆譭。那些跳出常理的思維中,有絕大多數都遜於常理,甚至是荒謬的,但這不是要求自己必須拘泥於常理的理由。因為,在探索真理的路上,幼稚和荒謬永遠伴隨著這些人。所以,不僅真理在少數人手裡,而謬誤也在少數人手裡。

“曲高和寡”成語故事裡講,宋玉是楚國偉大詩人屈原的學生。有一天,楚襄王問宋玉:“現在不少人對你有意見,你是不是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宋玉轉彎抹角地回答說:“有位歌唱家在我們都城的廣場上演唱,唱《下里》《巴人》這些通俗歌曲時,有幾千聽眾跟著唱起來;唱《陽春》《白雪》這類高深歌曲時,能跟著唱的只有幾十人;到了唱更高級的歌曲時,跟著唱的只有幾個人了。從這裡可以看出,曲調越是高深,能跟著一起唱的人就越少。” 正是因為超脫於世俗,所以不被世俗認可。

正因為謬誤也在少數人手裡,那麼多數人認為的謬誤反而不一定是謬誤,往往又變成少數人賺錢的真理。例如,在股市中多數人認為股票應下跌時買入,上漲時賣出,如果上漲時買入就是謬誤。其實不然,若突破新高,主力反而繼續做多。再如,虧損的股票不要碰或市盈率高的股票不能買,這是多數人的觀念,但是有時候少數人不認為那樣,反而在市盈率高時買入,因每股收益低,股價也低;在市盈率低時又賣出,因每股收益高,股價相對也高。這樣豈不是能賺大錢。多數人認為正確的東西,往往就是錯誤的,“真理始終掌握在少數人手裡”;謬誤也是,因為與真理是孿生兄弟,而一旦真理被多數人掌握了,在股市則又變成謬誤了!

所以,你身在股市但賺不到錢,也許就是你沒有站在少數人的隊伍中。當你總感覺自己找不到少數人的隊伍時,一個較簡單的方法是,你可以發現大多數人失敗的思維,包括自己,然後運用逆向思維去指導自己的行為。例如近期一買股票就被套,你是否考慮當你發現一個好股票正要買進時,再等等,直到大跌後買入。經常學會空倉,“不做”也是做。實際上,當事物到極致或臨界的時候,所反映出來的規律往往是違反常理的;也就是當事物表現出有悖常理特徵的時候,則一定是位於臨界狀態,極有可能會揭示出事物現象背後本質的東西。所以,要想成為掌握真理的少數人,在股市博弈中,“謬誤”越多,反而離成功就越近。先要靠近謬誤,但絕不可犯同樣的錯誤。

再如,某支股票基本面較差,如下年度再虧損,上市公司瀕臨摘牌退市風險,多數人當然是嫌棄拋空,一瀉千里,股價也跌的很低。但主力資金早有預謀,已瞭解該公司下年度力爭扭虧的信心非常堅決,而且又有當地政府擬出面進行資產整合的預期,而一旦上述預期變現,主力在低位早已吃足的籌碼會上漲許多,此時正是沽出的良機。但在多數人眼裡,當初瀕臨退市時竟然買進該股票真是不可思議!更為奇怪的是,多數人在看到該上市公司已扭虧為盈,而且發現如果資產重組成功這支股票會大漲,現在如不大量買入,那隻能是傻瓜,結果他們又被高位套牢。

實際上,謬誤和真理只差一點點,因為是兩個極端,兩極反而離得最近,多數人均隨大眾,少數人只能佔兩極。多數人認為的公理,肯定換個角度它是個謬誤。而且多數不可決定單一。

如2009年初,“有色金屬”板塊股票上漲,而某個朋友給你推薦了一個沒漲的有色金屬股票,你一般會認為他應該也會上漲,你就大膽買入,但你沒有看出整個板塊的股票上漲了,而偏偏它不上漲,肯定有它不上漲的原因。不用去研究,果然你買了以後,它並沒有如你所願。在股市中多數反而是弱小的,少數往往是強大的,因為在股市零和遊戲中,始終結果是少數人掙多數人的錢!

假定股市中資金總量是100,22%的資金持有者獲得的利潤是由78%的資金持有人虧損所貢獻的。也許你要問,不對吧,應該是一半虧損的人給了另一半盈利的人,但你沒考慮,盈利的人由於貪婪之慾有50%的資金持有人不會在盈利時去套現,再加上交易費用的損失,以及盈虧的延續,就會出現上述結果。

控制風險,做一個理性的投資者

某大公司準備以高薪僱用一名小車司機,經過層層篩選和考試之後,只剩下三名技術最優良的競爭者。主考者問他們:“懸崖邊有塊金子,你們開著車去拿,覺得能距離懸崖多近而又不至於掉落呢?”

“二公尺。”第一位說。

“半公尺。“第二位很有把握地說。

"我會盡量遠離懸崖,愈遠愈好。"第三位說。

結果這家公司錄取了第三位。

【“慾望是無止境的,股市裡面風險是第一位的,收益是第二位的,能夠控制住風險的人才是一個成熟的交易者。”那麼您能夠做得到嗎?】

一個精明交易者的感悟:簡單的事情重複做,價值連城的炒股哲學

不應該對抗市場,或嘗試擊敗他。沒有必要比市場精明。趨勢來時,應之,隨之。無趨勢時,觀之,靜之。等待趨勢最終明朗後,再動手也不遲。這樣會失去少量的機會,但卻贏得了資金的安全。你的目標必須與市場保持一致,順應市場的趨勢。如果你與市場保持一致,利潤自會滾滾而來。如果你看錯了趨勢,就得使用古老而可靠的保護傘止蝕單。這就是趨勢和利潤的關係。

操盤成功的兩項最基本規則就是:停損和持長。

一方面,截斷虧損,控制被動。另一方面,盈利趨勢未走完,就不輕易出場,要讓利潤充分增長。多頭市場上,大多數股票可以不怕暫時被套。因為下一波上升會很快讓人解套,甚至獲利。這時候,買對了還要懂得安坐不動,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交易之道的關鍵,就是持續掌握優勢。

快速認賠,是空頭市場交易中的一個重要原則。

當頭寸遭受損失時,切忌加碼再搏。在空頭市場中,不輸甚至少輸就是贏。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在一個明顯的空頭市場,如果因為害怕遭受小損失而拒絕出局,遲早會遭受大損失,所以在股市操作沒有技術是萬萬不行的。

在股市中控制風險要遵循“一停二看三通過”的原則

一停:停止盲目的、無計劃的買賣操作,有獲利的籌碼要及時兌現利潤,深度套牢的股票也不要急忙割肉。

二看:就是了解股市中的各種情況,仔細研判行情的未來發展趨勢,研判個股的運行規律,認真地選好股票,等待趨勢的徹底轉強。

三通過:當市場整體趨勢重新轉暖,個股成功有效地突破阻力位後,當投資者對市場的研判符合股市客觀運行態勢時,可以根據當時情況,適當加重倉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