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周天子為何不招兵買馬,廣納天下賢士,效仿其他諸侯國壯大自己?

能動手儘量別動嘴

即使周王廣發英雄帖,也沒人肯去幫他,周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東周能存幾百年,完全是諸侯們在講究名分的時候還需要它這個招牌,到最最後秦國統一大勢已定,周王已經毫無價值,索性直接滅了周赧王。

周平王東遷洛邑,開啟東周朝,也開啟了春秋戰國500多年的大變革歷史時期,此時的周平王,僅擁有今天河南西北部的一小塊地方,方圓600裡地,人口至多一二十萬,手裡也沒什麼像樣的軍隊,自己的王位也是靠幾個諸侯派兵撐起來的,與晉楚齊等方圓幾千裡、人口百萬、帶甲動輒一二十萬的大諸侯相比,它就是一個小諸侯,即使在春秋初期東周最好的光景給他100個姜子牙一般的人才,東周也撐不起來,底子太差,小國註定很難發展起來,從春秋到戰國,500多年,能上臺面的總是那幾個大國,他們在殘酷的競爭中一直活到了最後的決勝階段。

諸侯普遍懷疑周平王讓其外祖父申侯串通犬戎打進鎬京,殺父自立,這就嚴重破壞了周禮,這在講究周禮的列國諸侯看來這是大不孝、大不忠的行為,為奪王位,勾結外夷,造成生靈塗炭,簡直天理不容。所以諸侯們從此低看周王一眼,根本不承認周平王的地位合法,後來逐漸禮崩樂壞,大家也開始頻繁的互相攻殺吞併。

當然,春秋時候,周王室還有一定殘存的威信,幾個諸侯霸主再怎麼牛,也不至於在周王面前怎麼擺譜,定期還是要去周王那拜見拜見,獲得周王的口頭名分。


而到了戰國,2個標誌性的事件,造成了周王室信用的徹底破產,整套周禮也徹底被破壞了,那就是周威烈王冊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後來周安王承認田氏的齊王地位,那這些幾百年傳承的宗法制說破就破了,那誰還拿你周王當回事,天下士子更不可能來投奔這樣的君王。

春秋時周王好歹還有600裡地,到了戰國,周王的處境更差了,領土只有洛邑周圍一小塊,戰國後沒多少年就分裂為東周國和西周國,兩個小國人口不過數萬,還彼此間經常打來打去,而周天子還得在西周公那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和那些百萬人口的大諸侯國家怎麼競爭?

也是有了周天子的頭銜,才讓周王室活到了戰國末期,當然,周王室被消滅的時候,一切都那麼悄無聲息,就像灰塵一樣被隨手抹掉了。


雲中史記

這個事情你要結合到歷史進程去談。

從根子上講,國家壯大靠的經濟,而經濟是需要一定的地盤和人口來承載的。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理論上天下所有的地盤都是他的,所有諸侯的軍隊都要為周天子打仗。

最初也的確是周天子地盤最大,但是:

1,上一代周天子去世時,他的兒子很多,要分家產的。每代分一點,周天子的地盤就越來越小了。

2,諸侯在幫助周天子打仗後,你不能不有所表示啊,所以就賞賜點地盤,比如西周末年,犬戎勾結諸侯攻打鎬京。結果鎬京都城被攻破,周幽王被殺。繼位的周平王不得不遷都到洛陽,遷都過程中秦襄公出了大力,周平王就把岐山以西的地盤賜給他了。

賞來賞去,周天子的地盤越來越小了。

進入洛陽後,問題更加嚴重。

周天子位居中間,諸侯拱衛四周,再外面就是東夷、西戎、北狄、南蠻。當初周公設計東都的目的,諸侯放在外面,是為了保護周天子,抵抗四周外族的侵略。每次有侵略,所有諸侯軍隊都有義務來幫助周天子禦敵。

然而到了東周時期,邊境上的諸侯,使勁向外擴張。你看看上面的地圖,秦楚齊燕,都是比較靠近邊界的,方便向外面擴張,增加人口和土地。反而周天子的邊上都是諸侯國,沾親帶故不說,個個還都不好打,不像秦楚邊界上的山野少民,分散容易征服。

你說這種情況下,蝸居在洛陽周邊的周天子,拿什麼去招攬人才?秦楚齊這些大諸侯國,有錢才能養兵,有地盤才能給高級人才封地。周天子這兩樣都沒有,人才怎麼會過來。

當然如果在西周早期,周天子能有你說的覺悟,他還可以採用你說的辦法。但那時候周天子威望還在,周邊諸侯國跟自己沒出五服,也聽話,周天子沒覺得有什麼不妥。

這是一種溫水煮青蛙式的衰敗,周天子回味過來的時候,他已經失去了翻盤的時機。

歸根結底還是西周分封制的鍋。所以後代的所有皇帝都不再用分封諸侯的方法了,都採用郡縣制度。除了皇太子可以接班,其他的王爺都不可能再成為諸侯。

【一入歷史深似海,從此醍醐遠紅塵。荊人夜雨,80後,《體壇電競》主編。我的電競類賬號:夜雨憂笛。】


荊人夜雨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為什麼今天的英國不選擇整備擴軍,吸收全世界的精英,效仿美國重新成為超級大國呢?

英國:“臣妾辦不到啊”!

這也是周天子的答案。

我們都知道一個成語,叫做:“債臺高築”,說的是東周的末代天子周赧王聽信楚孝烈王的蠱惑,用天子名義召集六國出兵伐秦,楚孝烈王讓西周拼湊6000士兵,由於沒有軍費,周赧王只好向天下富商地主借錢,可六國根本不聽周赧王的調遣,他借的錢很快就用光,於是富商債主紛紛上門討債,無奈的周赧王只好隱藏在宮中的一座高臺上躲債。

從“債臺高築”我們就能看出此時的東周王朝有多窘迫了,不僅活人沒錢,連周天子死了都沒有錢建造陵墓風光下葬,很多還是刷臉借的周邊諸侯的票子。

這樣的一個東周王朝,你讓他如何恢復往日的榮光?

所以,東周是絕對沒有重新復興的可能的,“靜Yes”認為,有以下因素徹底扼殺了周王室的希望:

1、遷都洛邑,威嚴掃地

這一切要感謝周幽王,為了博得褒姒一笑,不惜拿自己的權威做誘餌,戲耍天下諸侯。終於,前771年,犬戎來攻,鎬京被破,幽王被誅,褒姒易主。

而周幽王的作死,不僅把他的性命搭了進去,而且還徹底斷送了西周幾代帝王200多年來的苦心經營,從此周天子天下之主的地位一去不返。

前770年,周平王繼位,此時的鎬京已經在犬戎的燒殺搶掠中徹底化為廢墟,再也不能作為周朝都城,而且最重要的是,此時的犬戎在西部虎視眈眈,誰也不能保證這個野蠻的少數民族不會再來一次攻破鎬京的行動。

所以,周平王為規避這一風險,將都城東遷到洛邑。

都城,國之根本,社稷之基,最重要的是祖宗宗廟都在此處,離開這裡,意味著徹底告別這一切,也就徹底告別了那個號令天下的強大周王朝。

果然,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周王室離心,而平王東遷後,周王室徹底失去了統御天下的威信。

2、京畿縮水,強鄰環伺

周王朝之所以強大,除了君王的能力強大,能夠鎮得住諸侯。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王室的京畿之地非常廣大,大到什麼程度呢,大到整個關中平原,八百里秦川,都是周王室的京畿之地。

京畿,即使都城鎬京周邊的土地,在周王室將天下分封給諸侯之後,保留了一塊自留地,這就是鎬京周邊的土地,這片土地是周天子的私有土地,是周王室直接統領的,地位遠遠高於諸侯國。

這些地區為周王室提供賦稅,兵員等,幫助周天子組成一個強大的集團,有效管理周邊諸侯。

但是現在都城搬到了洛邑,關中平原再也不復所有。那麼,周王室靠什麼吃飯呢?總不能給諸侯國要飯吧,就算不要土地,周天子也要臉啊!

所以,周天子還是有自己的自留地的。不過比起關中平原,那就小得太過分了。具體來說,遷到洛邑後,洛邑周邊的數百里土地就成為新的京畿之地,範圍就是洛陽。

土地小了,自然人口就少,收不上賦稅,周天子就會餓肚子。而周天子能不能向周邊擴張呢?對不起,這裡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封給了諸侯國們。

3、政治符號,徒有虛名

孔子曾無比推崇周禮,周天子就是周禮的繼承者。

那麼,作為有“禮”的人,向桌邊諸侯搶土地合適嗎?開口要都不合適。

事實上,自從平王東遷以來,周王室已經不再是那個可以統御諸侯的周王朝了,更多的時候,它是一個政治符號。

什麼意思?就像寺廟裡面供奉的佛像,我們都拜佛,但大部分人並不信佛,周王室就是這樣一尊佛,諸侯國在它面前彎腰低頭,並不是怕它,而是要利用它。利用它幹什麼,讓所有人成為自己的信徒。

這叫做尊王攘夷,而在春秋時代,這樣的霸主,總共誕生了7位。

這樣的情況下,諸侯國不把周王室吃掉就已經是燒了高香了,還想著擴張,簡直是痴人說夢。

而到了戰國時期,大型兼併戰爭開始,周王室逐漸沒有存在的必要。前256年,秦滅周,周王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王朝,徹底被歷史的大潮湮沒。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美人褒姒倒是笑了,他也被殺死,後一任君主東遷,標誌著東周開始,進入春秋時期。以三家分晉為標誌,之前是春秋,之後是戰國。



春秋戰國,周室衰微,保有“帶頭大哥”的名,而沒“帶頭大哥”的勢力,說白了,屬於“空殼子”。正因為這樣,才造成群雄爭霸、割據兼併的局面。

這樣,有人問,為什麼周室天子不壯大自己?實際上,一來自作自受,二來錯過了最佳時機,三來利益使然。

為什麼說錯過自作自受?

在早期,周朝還很強盛時,作為“帶頭大哥”,一聲號令,諸侯來朝,那種情況,真的是浩蕩。

可是到周昭王發生一件事情,什麼事呢?魯國的國君被自己弟弟殺死,然後自立。發生這樣的事,你這個“大哥”該不該出來說句話?而周昭王呢,窩在國都,用現在的話說叫“連泡都不冒”。

自然,印象分丟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樹立了一個怪的榜樣。

到周夷王這代,重振天子權威。一天,紀國國君造謠,說齊國諸侯王齊哀公造反。實際,他只是兩年沒納貢。周夷王二話不說,在群諸侯來朝時,當場把齊哀公烹了。一個成語“九世之仇”說的便是這件事。



總之,周天子既失德,又懦弱,讓其自作自受。

那為什麼又錯過最佳時機呢?

周天的失德和懦弱,讓諸侯國不斷碰撞,加上前幾代國君還交流,可越到後面越來越生疏,如同“一代親,二代表,三代認不到”,矛盾衝突不斷。

此時,周天子很難有勢力來對付那些強國,致使不斷衰微。

一代接一代在這種衰微中度過,有一些天子有崛起的想法,但卻沒那種能力。

事態從最初的簡單已經發展到複雜狀態了,俗稱的“局勢已經失控”



最後,那為什麼又是利益使然?

周天子壯大自己,那些君主會放任不管嗎?自己嚐到了“自由”的甜頭,還會服從管理嗎?最重要的是分封時,周天子就國都那塊地,能有什麼利益給“招兵買馬,廣納賢士”?

另外,賢士會跑來跟隨周天子嗎?周天子的形勢不是不明顯,何況,他們是諸侯國長大,跟周天子扯不上關係。

西周的滅亡創造了秦國的崛起,而周朝的衰微,見證了秦國的崛起,復興。直至被秦覆滅。


非常茴香豆

大家好,我是海天玄宇,我來簡單回答一下,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周朝是以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互為表裡來治理和統治家國的。族權、政權相結合,達到家國一體。而這個制度註定最高統治集團的權力無法高度集中,各分封諸侯有很大的自主權。


海天玄宇

戰國時,天下的主角已經是戰國七雄了,不管是土地、財富、人口,周天子都沒有與戰國七雄相提並論的實力,已經徹底淪為一個橡皮圖章了。自從三家分晉,周天子承認他們是諸侯。後來魏國又代齊國請封,田齊也位列諸侯,原有的宗法禮儀制度已經破壞殆盡。

(春秋末年:周王室領地已經很小了)

西周是國野制度,一個國都加若干野邑。春秋時有了縣、士大夫封邑,這些縣邑都是點狀分佈的,他們服從於氏族的族長。到了戰國郡縣制成為主流,國家對地方控制力度加強,氏族政治開始逐漸讓位於封建專制。所以,如果在春秋時,還有很多在野之地可以被圈佔(當時的中原確實有很多蠻夷,如翟、狄、陸渾等住在現在的河南一帶),那麼到了戰國時期,這些土地都已經被劃入了各個諸侯國的國界,成為事實上的國土。跑馬圈地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此時再想圈佔,等同於開戰。

那麼周王室有沒有足夠的實力去向七大社團去強奪土地呢?很可惜也沒有。

春秋時打仗,大家多少還遵從古禮,比如對手逃走,只要跑了50步,就不能再追擊了。這是因為春秋時,能夠當兵打仗是國人(貴族)的權力,野人只有提供軍賦的義務,因此春秋時國家的常備軍一般都不會很多,而且大家都貴族,做事留一線,日後好想見,基本都不會往死裡打。到了戰國就不一樣了,軍事學發展迅速,兵不厭詐成為主流,不管是國人還是野人,都要當兵打仗,動輒斬首數萬。周王室的土地和人口越來越少,根本經不起幾次折騰。中原各國都是帶甲數十萬的大國,最後周王室全國人口也就只有6萬人口,就是幾個比較大一點的村子而已,早已失去了翻盤的可能。

(戰國中期:周王室只有一個城池了)

整個戰國時期,經濟制度、政治制度都出現了很大的變化。

在經濟上,牛耕技術的普及使得氏族集體生產成為過去,家庭生產成為主流,這使得各個諸侯國能夠編戶齊民,使得國家對經濟和戶口的掌握程度遠超以往,諸侯國的實力因此躍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在政治制度上,周王室的堅持宗法分封制度,政府官職都是氏族內部分封所來,多為世襲。戰國各個諸侯國開始打破世卿世祿制,開始有布衣將相登上歷史舞臺,各個諸侯國都在延攬人才,積極變法,參與大爭之世。

戰國出現的這些變化,使得夏商周以來的氏族封建社會、宗族封建社會逐漸過渡到地主封建社會,整個社會都在劇烈的調整期。在這樣的調整期內,會產生很多機會,許多後來居上的諸侯國,就在這一期間獲得很大發展。比如秦國,就在戰國時以商鞅變法而奠定了一統六國的基礎。求變,是戰國時期的主流價值觀。

而周王室則有太多的政治包袱,作為宗法制度的始作俑者,周王室成為宗法制度最後的屏障。各個諸侯都能兼併,唯獨周王室不能兼併。為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不管分給了誰,到最後都還是周天子的。然而,這僅僅是名義上。可是如果周天子不滿意這樣的分封狀態,那麼,周天子可能連一個象徵意義上的名分都不會存在了。齊桓公的“尊王攘夷”,尊的可是推崇分封制度的周天子,而不是意圖一統一下的周天子。

此外,周王室作為禮樂制度的創立者和既得利益者,天生具備保守主義的傾向。天下已變周未變,世代都已經發展到長平之戰那種百萬大軍廝殺的時代了,周王室還在破敗的宮殿裡演奏著雅樂正音。

(長平之戰:趙國的隕落)

保守主義的傾向,使得周天子在戰國時期那樣的大爭之世,不具備爭雄的野心。周天子真正有中興的時機,時在春秋初期周平王東遷之後的100年間。此時不管是秦國、晉國、齊國、楚國都還在國家初建,內部不穩時期,而周王室是有600裡地的大國、強國。彼時的周天子還有六軍可以出征,國家實力尚可,如果此時改弦更張,積極擁抱時代的大變化,那麼周王朝中興未必沒有可能。

然而,周王室內部100年內連續3次發生內亂,牽扯了周王室大量的精力,使得周王朝錯過了春秋初期的發展機遇。而且作為親親善恩制度的創建者,自身王室內部不停發生內亂,這讓周王室在諸侯國心中的地位和分量越來越低。

(周平王在位51年,是周王室勢力最強時)

而且周王室自身無力平亂,只能藉助諸侯國的力量。作為有功於王室的諸侯國,周王室不得不將自己的領地再次分封出去,以至於土地和人口越來越少。

到了周桓王時期,鄭莊公還搶收周王的莊稼。周天子氣憤不過要來打鄭莊公,結果沒打過,還被鄭莊公射傷了胳膊。連自己的領地都不能護衛的周天子,自此威望大損。那些有識之士,怎麼可能會選擇這樣一個垂垂老矣,有著眾多的政治和歷史包袱的的政體來施展治國的報復呢?


而知而行

周天子其實進行過多次改革嘗試,而且遠比各諸侯國改革圖強要早,只不過都失敗了而已。

受生產力所限,西周建立之初無暇有效統治廣袤的國土,所以沿用了以前的分封制度來進行統治,即周天子把自己沒有能力管轄的土地人口分封給宗親、功臣、貴族,這些人通過對周天子效忠的方式,來實現周天子對全國的管轄。

最初,周天子軍事實力強盛(西周全盛時控甲十萬,是大諸侯國兵力的數倍),又對各諸侯國兵力做出了嚴格限制,因而諸侯對天子的效忠還是十分有效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諸侯國的實力逐步上升,與之相對的卻是周天子實力的下降。為什麼會下降?因王位的爭奪,西周多次內訌,兵力受損,而新繼位的天子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又將有限的土地人口再次分封出去。

所以,周厲王繼位時有了實力下降的憂慮,就希望做出一些改革,來確保西周的實力繼續凌駕於各諸侯國之上,但可惜,這次改革失敗了,國人發動暴動(國人暴動本質上是周厲王改革損害了貴族的利益),西周實力進一步受損。

周厲王的兒子周宣王繼位後,依然嘗試著推行改革,通過“不籍千畝,借民力治公田”的方式,重新壯大了西周的實力,在周宣王帶領下,西周重新崛起,並且發起了對楚國的戰爭取得了勝利,也擴大了土地人口,但可惜西周運氣不佳,在此後與周邊蠻夷的戰鬥中,西周多次大敗,實力再次受損。

更倒黴的是,宣王的兒子周幽王又因為繼承人的問題,導致申侯引犬戎攻入鎬京,西周最後的家底全部拼光,繼位的平王不得不靠秦、鄭等諸侯國的護送遷都洛陽,這一遷都直接導致兩個結果:一是周天子的實力下降到了中等諸侯國;二是周天子失去了故土(賜給秦國換取對方對付西戎),將自己侷限於一個四戰之地。

東遷後的周天子依然希望通過改革重新崛起,比如平王的孫子周桓王就多次向鄭國索要土地,壓制鄭莊公的權力,但可惜這次努力也失敗了,率兵攻打鄭國不僅大敗,還被鄭軍射了一箭。

那麼這次戰役也導致兩個結果:一是各諸侯國看到了周天子的真正實力(不堪一擊);二是周天子壓箱底的家底拼沒了。據《左傳》記載,周桓王、周襄王去世時,周朝甚至窮到拿不出下葬的錢,不得不求助魯國。

那麼看完這些背景脈絡,我們再來說下,到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在變法圖強,為什麼周天子卻沒有招兵買馬、招攬人才。

1、窮。

戰國諸侯國變法此起彼伏,但變法的前提卻是這個諸侯國有實力(軍力+財力)支撐起變法改革,以秦國為例,秦國在商鞅變法前,實力無法與魏、楚等相提並論,但秦國在變法前依然可以多次擊敗強大的魏國,這也說明,秦國還是有基礎的。

再來看周王朝,前文已述,周王朝的持續衰落,一度窮到沒錢安葬天子,這種實力想要招兵買馬,招攬人才,難上加難,畢竟人才也是看國度的,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2、內訌。

周王朝的改革難度最大,因為他的貴族體系太過龐大,積重難返,稍微一點變動都可能觸動貴族的利益,導致圖強失敗。典型的就如東周公和西周公,原本就已經衰弱到小諸侯級別的東周王室,卻還要被貴族繼續割裂為東周和西周兩個公國,這不是作死嗎?

3、四戰之地。

前面已經提到,東周王室地處洛陽,坐享天下商賈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軍事上的隱憂,即你稍有招兵買馬變法圖強的跡象,必然觸動周邊各大諸侯的神經,畢竟周天子只是名義上的共主,實際上在諸侯眼裡你也就是個小諸侯,如果你強大了,豈不是要威脅到我?魏國強大後又迅速衰落就是因為他出於四戰之地,先後受到秦、楚、齊等國的圍攻,而實力更弱小的周王室顯然更是如此。

所以,概括起來,戰國時期周天子之所以沒有招兵買馬變法圖強,原因就四個字:積重難返。


秦皇漢武

周朝推行的是實封諸侯制,也就是諸侯國自成一國:有地、有人、有稅賦、有軍隊、有人事任命權、有繼承權,諸侯國只是名義上服從周天子的號令!但是當你比周王室強大了,你還聽周王室的號令嗎?


西周時期,周王室有錢有軍隊,比其他諸侯國都強大,因此大家都聽周王室的!那時周王室很厲害,誰不聽話他就打誰,齊國國君齊哀公就被周王室活活煮了,徐國叛亂也被周王室滅國了,楚國也經常被周王室胖揍!

春秋時代,周王室東遷洛陽,關中大地八百里都給了秦國,自己只有五百里左右的土地。鄭國打著周王室的名義四處兼併其他小國,又向王室索要土地,最後還把周天子打傷了!從此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很多強大的諸侯國都向王室索要土地,不給就搶,反正不滅王室即可。到了戰國時代,周王室成了只有洛陽一城的彈丸小國,整個國土都在韓國的包圍之下!



周王室名存實亡,老老實實當名義上的帶頭大哥,小夥伴們還喊你一聲大哥,你要招兵買馬,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把你滅了。周王室土地少,人口少,錢糧也少,能幹的人誰來給他效命?秦國求賢令還說強秦者有高官厚祿且與之分土,燕國還築黃金臺招賢納士,周王室拿啥去招兵買馬?


周王室唯一一次主動進攻秦國還是到處借錢拼湊了九千軍馬,結果一上戰場就都逃命了。後來要債的人天天去王宮討債,周天子沒錢還就築高臺一座,自己躲在上面不下來。這就是債臺高築的來源!


大秦鐵鷹劍士

戰國大爭之世,屬於七雄及諸侯國,屬於謀士,屬於名將,獨不屬於沒落之周天子,天下兵馬,百家賢士,匯聚諸侯國,然獨不匯聚周天子帳下。

春秋的亂世的開啟,責任並不完全屬於諸侯國,其實也是周朝統治者自己作死的結果,從周宣王征伐條戎、奔戎、西戎別支姜氏之戎,一再慘敗,到周幽王朝政腐敗民怨四起,烽火戲諸侯。此時周朝就已失去了民心,失去了臣子,失去了土地,失去了權力,也就失去了對治理天下,掌控天下的能力。


等到公元前770年開始,諸侯混戰,開始爭奪土地,人口及對其他諸侯國的兼併權開始,已經擁有600年左右歷史的周朝就已經進入了黃昏,等待的只是漫長的末日的到來,再也無力迴天,能夠繼續苟延殘喘,只不過是諸侯的策略,是由臣子恩賜給天子的尊嚴。


所以,一個沒有民心的天子是空的天子,一個沒有諸侯做棟樑的朝廷是一個沒有統治力的朝廷,一個失去土地的王朝是一個註定沒有財富根基永遠也無法強盛的王朝,而一個連權力和治理能力都失去的天子,在如此亂世,財狼虎豹,梟雄英才盡出的時代,註定是沒有前途的。

再加上週天子之中從未出過真正的英才雄主,一直都是強撐門面,老氣橫秋或幼稚可笑的角色。出無從征戰亂世,入無剛強內在。


率土之濱,莫非王土,然而王土不過六百里,甚至六里,率土之人,莫非王臣,然而人已經諸侯國,臣已歸諸雄,周天子一無所有。


賢臣良將,強兵勁卒,跟隨諸侯仍然有亂世生存,建功立業之希望,而隨周天子,可能惟有奄奄一息,垂死之絕望。


而周天子封地之民,早已是安逸之民,失落之民,無賢才,無猛士,無良臣,無悍將之民。周天子之兵將,弱矣,衰矣,悲矣,絕矣。


狂乎,財狼環視,以天子為木偶,吞土噬地,斷不予片刻生息發展之機,如此情景,周天子,無力迴天矣。


李藝泓西平王后裔

戰國時期的周天子實力已經完全下降了。只要是個諸侯國都可以欺負一下,但是誰也不敢滅了周,因為會引起眾怒。除非你擁有了對其他國家絕對的實力。就是秦也等了幾十年才敢滅周。



迴歸題目,是啊,周天子為何不自己招兵買馬壯大自己呢?其實很簡單,最為重要的,沒錢。在那個年代有了土地和人口就有錢,而戰國時期的周天子的轄地就只有小小的周王畿,而且周天子還得分封。所以戰國時期的周天子生活過得很拮据。土地被諸侯佔領了,人口跑到別國去了。根本就沒人。就這點國力,有人才也沒用,連工資都發不出來。


二,體制問題,分封制,連周王畿都被分成東西兩週了,雖然周天子已經衰落,但是任然是天下共主,誰也不敢不承認,就連各諸侯封王還得經過周天子的同意,自封的不算。所以周天子就相當於一個父親,諸侯就是他們的兒子,雖然兒子比自己的老爸強,而且“還不孝”,難道父親就得跟兒子過不去嗎?而且你想過不去也沒那個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