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受今生|於民雄:平民皇帝劉邦

劉邦,張良,蕭何,韓信,陳平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人物。大凡有影響的歷史人物,總會在後世不斷地被人們提及,這是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古今中外皆然;其中的評價,又往往因人而異,依然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五人集團》只是一種嘗試,由幾篇小文章構成,說的是以上五人。我不知道讀者是不是喜歡,喜歡對我是鼓勵,不喜歡我只能接受。其實,喜歡不足以沾沾自喜,不喜歡也不足以詛喪失落。難道不應該這樣嗎?

——題記

經受今生|於民雄:平民皇帝劉邦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為我所禽也。”這段話出自漢帝國開國皇帝劉邦之口,非常有名;說得很實在很漂亮,也說得十分得意十分霸氣。劉邦沒有提到陳平。如果要提第四個功臣的話,可能非陳平莫屬。劉邦也許會這樣說:“洞悉人心,收離間敵人之功,出化險為夷之策,吾不如陳平。”劉邦是漢帝國的奠基人,張良、蕭何、韓信、陳平是帝國的開國元勳,我稱之為“五人集團”。

陳勝大澤鄉起義,拉開了反秦的序幕,六國舊貴族紛紛響應,劉邦乘燎原之勢起兵。“天下苦秦久矣”是劉邦打出的第一個口號,這個口號的向心力毋容置疑,完全吻合民心的情感傾向。劉邦一展露頭角就出手不凡,一舉就成為沛縣起義軍的領袖,等待他的是不平凡的人生。

經受今生|於民雄:平民皇帝劉邦

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皇帝,他脫穎而出,掃蕩群雄,君臨天下,與他的氣質有關。治世的可比因素多多,財富、身份、權勢、德行、才華具有比較優勢,相對而言膽量並不重要。亂世則不然。亂世英雄起四方,亂世是英雄用武之地。亂世憑藉的是武力和膽量,只要足夠強悍,就幾乎能夠橫空出世。劉邦的氣質恰恰滿足了亂世的需要。劉邦強悍而粗俗。劉邦這種類型的人往往是地方上的強人,他當上秦朝地位低下的亭長其實委屈了他。他的強悍源於內在稟賦,他不屬於《水滸傳》中高衙內這樣的有恃無恐的惡霸,更像楊志式的獨來獨往的硬漢。相比之下,他的四大助手張良、蕭何、韓信、陳平都顯得相當文弱。強悍的氣質容易讓人望而生畏,在不可收拾的亂局中最可能成為出人頭地的資本,在群龍無首局面下最容易成為他人依附的理由。沒有強悍的氣質,粗俗可能暴露色厲內荏的破綻。劉邦是平民,沒有多少文化,缺少教養,所以他粗俗,但他的強悍足以在下層社會讓人刮目相看。他身無分文卻好酒貪杯,他放縱女色,輕侮吏卒,無所顧忌。常人不敢做的事,他敢做。他拔劍斬蟒蛇證明他果斷勇敢;他棄公職於不顧,放任押送的役徒逃散,證明他敢於冒險。他在眾目睽睽之下,用一張寫上一萬錢的有名無實的禮帖作為面見貴客的禮金,他非凡的氣度讓這位貴客讚賞驚異無比。他弄虛作假毫無懼色,相反胸有成竹遊刃有餘,他相信他高明的手段不會敗露,因此他根本沒有考慮敗露的窘況。劉邦的邏輯也許是這樣的:越是出手大方,裝模作樣,越是讓人不敢小視,越容易弄假成真,也越容易成功。這位貴客不是別人,正是劉邦未來的岳父。劉邦的流氓習氣給他帶來了好運,一場惡作劇成全了他的姻緣。他侮辱儒生的另一場惡作劇更加直截了當。劉邦瞧不起儒生,儒生在他眼中是無非徒有衣冠的懦夫。他曾經摘下儒生的帽子,往裡面撒尿,他隨便欺負儒生,故意讓他們臉面喪盡,他損人的快感需要他們被侮辱被損害。劉邦從不在乎錢財。他無錢不會自卑,有錢不會吝惜。他知道陳平是財貪好利之徒,但他毫不猶豫地拿出四萬斤黃金作為陳平離間楚國君臣的費用,不問支出,聽憑陳平支配。他隨意封賞下屬,照陳平的分析,正是圓滑無節操者、好利無恥者紛紛歸附他的原因。劉邦之爽快,也許是出於以利祿為誘餌的考慮,但不排除他相信他的霸蠻豪橫足以控制這些目光短淺的烏合之眾。陳平承認慷慨爽快是劉邦的長處,同時指出任意侮辱臣屬是他的弱項,他的優點與弱點與項羽正好相反。不能簡單地說項羽尊重下屬是貴族教養的結果,也不能簡單地說劉邦讓兄弟們共享富貴是出於他的平民意識,因為他們不同的表現很可能出於個人化的氣度與個性。馬基雅佛利在《君主論》說:“一個率軍出征的君主,如果靠繳獲、擄掠和敲詐別人的財物維持生存,這個時候他必須慷慨大方,否則士兵就不會追隨於他。對於既非你的,也非你臣民的財物,你儘可以做一個慷慨的施與者,就像居魯士、凱撒、亞歷山大那樣,因為你在花他人的錢財,這非但無損你的名聲,還會使你聲譽更盛。”無論劉邦隨意封賞下屬的動機如何,客觀上起到了以利祿為誘餌的效果,有利於更多的人追隨他,與項羽一爭高下。劉邦有重江湖義氣的一面,但不排除他相信他的霸蠻豪橫足以控制這些目光短淺的烏合之眾。

歷史充滿種種偶然。楚漢相爭時期圍繞著鴻門宴事件至少就出現了五次可以這樣出現也可以那樣出現的事情:假如項伯沒有把項羽準備大舉進攻劉邦這件事告訴張良,假如張良聽從項伯的勸告遠走高飛,假如項羽沒有采納項伯的解釋放棄進攻計劃,假如鴻門宴上不是項伯識破項莊舞劍的用心,挺身而出,拔劍起舞使項莊刺殺劉邦的意圖落空,假如劉邦沒有見機行事,巧妙地假故溜走,以上五種假設都是可能的,但事實上恰恰相反,否則,劉邦的命運就可能完全不一樣。

劉邦總是幸運的,鴻門宴脫險之後他多次化險為夷。楚軍圍困滎陽,劉邦幾乎成為甕中之鱉的危急時刻,採納陳平的計策,巧妙地讓眾多美女、二千甲士和偽裝漢王的紀信先後從東門出城迷惑敵人,自己從西門順利脫身,就是一例。命運眷戀劉邦,他以出生入死為代價,成就了自己的霸業。

經受今生|於民雄:平民皇帝劉邦

劉邦當上漢朝開國皇帝沒有必然性。他統一天下是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包括運氣和偶然。運氣和偶然是事實,與神話無關,神話是荒誕不經的虛構,只能欺騙無知的人們。簡狄吞下玄鳥之卵懷孕生下商的始祖契,姜嫄在野外踩巨人腳印懷孕生下週的始祖后稷,是遙遠時代的神話傳說。劉邦的母親與天神(蛟龍)交合懷孕生下劉邦延襲了過去的神話。《史記﹒高祖本紀》一開頭就簡要地記錄了這個神話,不知用意何在,但神話最大可能出現在劉邦登上天子寶座之後而不是之前。劉邦既然貴為天子,就要有一個讓人信服的理由。劉邦是天神的兒子,因此劉邦是天命的天子。這個理由已經足夠充分,一個理由就是全部理由。無論這個神話是劉邦私下暗示的還是好事者編造的,它一出現就不脛而走,它符合古人迷信的接受心理是它口耳相傳的原因,滿城風雨沸沸揚揚已經是一個事實,因此司馬遷不辨真偽地記錄了這個神話。司馬遷未必不知道這是騙人的鬼話,但他沒有必要與民間傳聞爭是非。

有人說,權威、秘密和奇蹟是牽引世界的三大動力,它們都與神秘有關。人類文明史上集權威、秘密、奇蹟於一身者造成的浩劫,有目共睹,原因之一是人們的盲目崇拜心理。以休謨為代表的英國經驗主義不會同意這種說法,以康德為代表的歐陸理性主義也不會同意這種說法。劉邦的種種傳奇故事是真是假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對這些故事的神秘主義解釋。劉邦斬殺白蛇,如果僅僅就事論事,即使不平常也不會產生轟動效應,但把這個故事神秘化奇蹟化就非同小可。白蛇是白帝的兒子,而劉邦則是赤帝之子的化身。劉邦不是凡人。因為他不是凡人所以凡夫俗子只能追隨他,奇蹟產生了轟動效應。呂后憑識別雲氣變化就能準確無誤地找到隱藏在深山中的丈夫,《史記》把秦始皇所說的“東南有天子氣”與夫妻重逢聯繫起來,雲氣凝聚的方向對應的就是天子生長的地方。“東南有天子氣”對劉邦而言是心理暗示,但這個很可能被誇張的故事的目的十分明顯,未來的皇帝要在這裡出現了。它的宣傳效果足以蠱惑人心,因為一盤散沙的芸芸眾生需要刺激,越是非理性的虛構越能令人興奮。

隨著時間的推移,劉邦覬覦天下的野心已經浮出水面,縱然楚漢相爭曠日持久,勝敗不明,鹿死誰手不得而知。值得一提的一個歷史事實是:項羽出於貴族的單純與驕傲,要與劉邦單獨決鬥。劉邦雖然非等閒之輩,但兩人決鬥,恐怕劉邦不是氣質上武力上更勝一籌的西楚霸王的對手。事實上劉邦在這一點上頗有自知之明,他曾在韓信面前承認自己的勇氣與強悍不如項羽。但項羽太幼稚,他居然把你死我活的兩軍對壘降低為個人之間的勝敗遊戲,要與項羽一決雌雄,只能被劉邦一笑置之。幼稚的反面是高明。幼稚化為泡影而高明卻立竿見影:劉邦以道義的化身自居,歷數項羽十大惡罪。我們有理由相信,劉邦的攻擊肯定誇張其辭,縱然不乏一定的事實根據。其實事實未必是必要的,妖魔化敵人原本就是你死我活的常見策略,目的無非是證明自己是正義之師。《三國演義》虛構的諸葛亮罵死王朗是正義壓倒邪惡的生動體現。駱賓王、曾國藩知道先聲奪人的重要性,《討武瞾檄》與《討粵匪檄》凸顯爭取輿論支持的意義所在,只有先發制人佔領輿論高地,才能師出有名鼓舞士氣。劉邦的指控讓項羽怒不可遏,因為道義上致命的一擊讓項羽的形象蕩然無存,他成了一個十惡不赦的殺人魔鬼。

劉邦是“為天下者不顧家”的冒險家。項伯一眼就看出劉邦的本質,相當準確。劉邦在楚兵窮追不捨之際,只顧自己逃命,因嫌車太重太慢,三次把自己親生兒女(即後來的漢惠帝和魯元公主)推下車。他可以置捆綁在城關上的父親與妻子的生死不顧,面對項羽殺戮父親與妻子的威脅泰然處之,把自己與項羽的敵我關係說成是兄弟關係,自己的父親就是項羽的父親,如若你(項羽)烹了你的父親,我可以分一杯羹。項羽的威脅無濟於事,但項羽卻手下留情。其原因,一半是聽從了項伯的勸告,一半是面對無賴者的無可奈何。

著名的“約法三章”(《史記·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早已載人史冊,堪稱收拾亂局,穩定人心的經典舉措。“約法三章”表面上沒有任何特別之處,但沒有比“約法三章”更重要的了,它滿足人的安全需要正是其要害是在。人心惶惶是因為不安全,誰能夠保證安全誰就能夠穩定人心,就能夠維持社會正常運轉。亂局是趁打火劫、以強凌弱的溫床,劉邦成功地化解了這一危機,漢軍攻破咸陽卻沒有殃及百姓,關中人民有理由感到慶幸。蕭何後來之所以能源源不斷地為劉邦輸運兵源和軍需物質,與後方良好的治安有關。

劉邦以利益共享為誘餌讓韓信、英布、彭越參與垓下會戰,他沒有取勝的把握只能依靠其他力量。韓信、英布、彭越為消滅項羽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卻在為自己的死亡挖掘墳墓,這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的。四面樹敵是軍事大忌,劉邦需要軍事聯盟才能形成一支強大的力量。項羽存在一天,劉邦就不會自毀長城。當初韓信要求劉邦封王,暗示不如此他可能另立山頭。韓信公開對劉邦的領袖地位表示輕蔑,他威脅性的要求已經出格,劉邦勃然大怒是因為韓信乘人之危,但他卻不得不遷就韓信。他自顧不暇就只有採取妥協的策略。一旦大功告成,羽毛豐滿,他就可以過河拆橋。手段的變化決定於現實的變化。天下已經統一,但劉邦不能高枕而臥。在劉邦看來,諸侯王的實力是家天下統治的心腹之患。實力是明擺著的,動機永遠隱藏在心中,同時因人而異。實力就是威脅,是劉邦對韓信、英布、彭越、陳豨下毒手的原因,誰有實力誰就是懷疑的對象,誰有實力就要消滅誰,與他們是否具有謀反的動機關係很小。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秘密在這裡,縱然他比較仁慈,他沒有把與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置於死地;朱元璋殺戮功臣,與趙匡胤的心思如出一轍,區別是他心狠手毒,殘忍無比。而劉邦,則是始作俑者。他通過剪除各路諸侯把權力牢牢展握在自己手裡,他通過各個擊破,一個接一個地用同王取代異性王,實現了權力結構的大洗牌,最終實現了家天下的統治。

秦朝滅亡之際,項羽封了十八個諸侯王,伴隨著楚漢相爭的結束,諸侯的勢力徹底覆滅,只剩下一個微不足道的長沙王吳芮,他猶如驚弓之鳥,戰戰兢兢地躲在遙遠的邊陲之地。蒯通曾對韓信說,他的力量足以左右戰局,韓信倒向項羽,項羽就會勝利,韓信倒向劉邦,劉邦就會成功。韓信最高明的策略是獨立自主,讓楚漢兩虎相爭,兩敗俱傷,坐收漁翁之利。如果是這樣,統一天下者未必是劉邦。蒯通希望韓信擺脫劉邦有限的控制,徹底與劉邦決裂,原因他看到了韓信的實力與潛力,相信韓信有力量逐鹿中原,但蒯通的勸告失敗了。韓信幫助的,最終證明是自己的敵人,他對死去的母親的一片孝心不但化為烏有,連帶他的整個家族滿門滅絕。歷史就是如此殘酷,韓信已經後悔莫及。

楚漢相爭的彭城戰役中,劉邦大敗落荒而逃,幾乎就在劉邦束手就擒的危機時刻,丁公放了他一馬,但丁公後來向劉邦投降證明是自投羅網,被登上皇帝寶座的劉邦所殺。項伯在項羽準備進攻劉邦之際,向張良洩密,讓劉邦在鴻門宴上巧妙抽身,躲過一劫,後來被劉邦封為射陽侯。丁公與項伯對劉邦同樣有救命之恩,劉邦以丁公對項羽不忠之名殺死丁公,就應該以同樣的理由殺死項伯。但劉邦厚此薄彼。他對項伯另眼相看證明他的意志就是一切,誰也不敢置疑他的雙重標準。不管劉邦隨心所欲不合邏輯的做法是否別有用心,它的效果出人意料。殺丁公,意在殺雞儆猴,暗示對自己不忠者的下場,可以收震攝人心之功;封賞項伯,證明自己知恩圖報,寬厚仁慈,可以達到收買人心的目的。此一時,彼一時也。劉邦既壟斷一切威風八面又不可捉摸。這,也許是專制君主維護自己權威的秘密?

楚漢相爭的彭城戰役中,劉邦大敗落荒而逃,幾乎就在劉邦束手就擒的危機時刻,丁公放了他一馬,但丁公後來向劉邦投降證明是自投羅網,被登上皇帝寶座的劉邦所殺。項伯在項羽準備進攻劉邦之際,向張良洩密,讓劉邦在鴻門宴上巧妙抽身,躲過一劫,後來被劉邦封為射陽侯。丁公與項伯對劉邦同樣有救命之恩,劉邦以丁公對項羽不忠之名殺死丁公,就應該以同樣的理由殺死項伯。但劉邦厚此薄彼。他對項伯另眼相看證明他的意志就是一切,誰也不敢置疑他的雙重標準。不管劉邦隨心所欲不合邏輯的做法是否別有用心,它的效果出人意料。殺丁公,意在殺雞儆猴,暗示對自己不忠者的下場,可以收震攝人心之功;封賞項伯,證明自己知恩圖報,寬厚仁慈,可以達到收買人心的目的。此一時,彼一時也。劉邦既壟斷一切威風八面又不可捉摸。這,也許是專制君主維護自己權威的秘密?

楚漢相爭的彭城戰役中,劉邦大敗落荒而逃,幾乎就在劉邦束手就擒的危機時刻,丁公放了他一馬,但丁公後來向劉邦投降證明是自投羅網,被登上皇帝寶座的劉邦所殺。項伯在項羽準備進攻劉邦之際,向張良洩密,讓劉邦在鴻門宴上巧妙抽身,躲過一劫,後來被劉邦賜劉姓,封射陽侯。丁公與項伯對劉邦同樣有救命之恩,劉邦以丁公對項羽不忠之名殺死丁公,就應該以同樣的理由殺死項伯。但劉邦厚此薄彼。我們不知道也不必探究劉邦厚此薄彼的原因,我們知道的是,他的意志就是一切。不管劉邦隨心所欲不合邏輯的做法是否別有用心,它的效果出人意料。殺丁公,意在殺雞儆猴,暗示對自己不忠者的下場,可以收震攝人心之功;封賞項伯,證明自己知恩圖報,寬厚仁慈,可以達到收買人心的目的。此一時,彼一時也。劉邦既壟斷一切威風八面又不可捉摸。這,也許是專制君主維護自己權威的秘密?

富貴歸故鄉,讓家鄉分享他的榮耀,是項羽的夙願。可惜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他魂牽夢繞的棲息之地,永遠回不去了。他那首著名的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是他人生最後的絕唱,英雄末路的心境,悲壯而淒涼。平民皇帝劉邦回到了他的家鄉沛縣,120名幼童齊聲吟誦他那首同樣著名的詩《大風歌》,他慷慨傷懷,潸然淚下,他也許想起了他戎馬生涯的艱難歲月。劉邦家鄉之行了卻了心底的願望,“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劉邦為自己的真情感動。幾個月後,他離開了人世。

劉邦沒有張良、陳平、蕭何、韓信各自具有的才能,但他大權在握,他有理由高高在上。仁義道德在劉邦眼中只是霸業的工具。如果道德是霸業的負擔,就必須拋棄道德,如果道德有利於攻擊敵人,用道義攻擊敵人就是有效的策略。劉邦不殺降卒,可能是因為這樣做更能得到民心支持,更有利於自己的強大。在這個意義上,劉邦是道德機會主義者。

劉邦與韋伯所說的奇理斯瑪式的人物不可同日而語,但他是一個合格的首領。他的強悍與《水滸傳》中的宋江的軟弱形成鮮明對照,而他的慷慨不亞於宋江。他靠霸氣而不是智力壓服群臣,他可以輕而易舉地把蕭何投入牢籠,明確告訴蕭何沒有撈取民心的資格。托洛茨基如此評價斯大林:他以沉默掩飾自己的平庸。托洛茨基瞧不起斯大林,但他瞧不起的斯大林的地方也許正是斯大林的過人之處。斯大林謹慎而不露謹慎的痕跡,因為謹慎容易被看出是怯弱。他少說話就不會露出破綻,沉默堅毅的面孔讓人畏懼三分。托洛茨基敏銳的眼光可以看穿斯大林的偽裝,其餘的人則恐懼在盲目中。他們猶如一群膽怯而天真的小學生,在一個面目嚴峻的老師面前爭相邀寵,爭先恐後表達自己的心聲,最後由裝模作樣的老師做出評斷。他們所有的看法在居高臨下的目光下顯得微不足道,事實上他們所有有價值的意見已經被這位老謀深算的老師竊為己有。斯大林就是這樣乾的。劉邦封賞群臣用的也是這一手。群臣為封賞爭執不已,他們的意見最終都成泡影,因為不動聲色的劉邦的意志就是一切。他幾句話就可以解決問題,但和斯大林相比,低了一個檔次。

經受今生|於民雄:平民皇帝劉邦

無論是劉邦奪取天下還是項羽奪取天下,對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的影響不會有多少差別,因為他們只能從傳統的經驗中吸取統治的思想資源,其選擇大致在儒道互補、儒法互用、外儒內法之間選擇。漫長的有限專制統治之所以可能,因為它符合華夏文明自然演變的歷史軌跡。但是,一旦一種完全新思想取代傳統思想,就會引起天翻地覆的變化。沒有理由證明新思想比舊思想好,新思想成功解構舊思想,是它所向披靡的秘密。妖魔化中國歷史文化經驗,取締民間社會自發形成的社會組織,剷除人們賴以生存的精神家園,一盤散沙的中國人就成為四處漂泊的遊魂,這樣的狀況最有利於專制統治。偉大的海耶克先生痛恨奴役,這不是他了不起的地方,他真正的了不起是他發現了奴役的秘密。

經受今生|於民雄:平民皇帝劉邦

於民雄:

1950年12月生。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獲學士學位,1988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曾任貴州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2010年元月退休。有《孔子與先秦諸子》《道教文化概說》《情與理》等作品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