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以和平方式逊位,皇室一律优待,为何后来溥仪会被赶出故宫呢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入关,逐步统一全国。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基本上奠定了我国版图,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但1840年鸦片战争后进入近代,多遭列强入侵,主权严重丧失。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逐渐瓦解,最后在中华民国的武力威胁和优待条款引诱下,隆裕皇太后选择以和平方式发表退位诏书,宣布逊位。不过,依照中华民国的八条优待条款,虽然满清已经覆灭,末代皇帝溥仪等一干人等还暂时居住在故宫,皇室成员也一律优待享受着各种“优待”。

满清以和平方式逊位,皇室一律优待,为何后来溥仪会被赶出故宫呢

溥仪

作为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页,在二百多年的漫长岁月中,清朝既为中华民族做出了超越前人的重大贡献,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大量的失败与屈辱的辛酸记录。二百多年间,从努尔哈赤到溥仪,先后有十二位皇帝统治着这个泱泱大国。无论是一代圣君康熙帝,还是短命的同治帝,都对它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但是晚清时期,在列强面前委曲求存的满清政府对帝国主义者唯命是从,将中国人民的利益肆意让给帝国主义者,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强逼满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当年5月9日,在满清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满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早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瞬间引起中国人民强烈愤慨。

与铁路国有化直接相关的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省人民强烈反对出卖路权,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乘着清政府全力应付四川保路运动时,湖北新军中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党人正密锣紧鼓的筹划着一场志在推翻封建满清的武装起义。

满清以和平方式逊位,皇室一律优待,为何后来溥仪会被赶出故宫呢

网络配图

1911年10月10日改变中国命运的辛亥革命在武昌打响了第一枪,武昌起义随即爆发。紧接着多个省份纷纷宣告独立,脱离满清。最终在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左右权衡还是选择以和平的方式换取皇室的优待,让宣统帝逊位。自此之后,中国进入了民主时期。

逊位诏书: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诸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根据《清室优待条件》,清室成员暂居紫禁城中,日后移居颐和园。宫廷内尊号、待遇、年号保持不变,保留太监、侍卫、宫女,保留内务府、宗人府、慎刑司等机构,依然称孤道寡,封官赐谥,保持帝王气派,与民国政府分庭抗礼,俨然国中之国,史称“逊清小朝廷”。

满清以和平方式逊位,皇室一律优待,为何后来溥仪会被赶出故宫呢

网络配图

在紫禁城内,溥仪的小朝廷照样发布“上谕”。北洋政府历届总统接替时,还循例派遣“专使”,以外国君主之礼前往清宫送国书。

溥仪的小朝廷的所做作为让一位出名的爱国将领非常气愤,他就是从参加滦州起义时起,就一贯痛恨封建帝制的

冯玉祥他认为,民国要与清朝决裂,不应该保留溥仪的小朝廷。1917年,张勋率辫子军入京,冯玉祥参加讨伐张勋复辟的战斗,收复北京后,他极力主张铲除祸根,驱逐溥仪出宫。但当时他只是一个旅长,人微言轻,没能实现这一愿望。

满清以和平方式逊位,皇室一律优待,为何后来溥仪会被赶出故宫呢

网络配图

后来到了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在去前线的途中突然回师北京,发动北京政变。他取得北京政权后,就决心驱逐溥仪出宫。在驱赶贿选总统曹锟下台之后,又下令废止原先的“清室优待条件”。

后来冯玉祥修改了清室优待条件,其中写到:大清宣统帝从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与中华民国国民在法律上享有同等一切之权利;清室应按照原优待条件第三条,即日移出宫禁,以后得自由选择住居;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民国政府当为特别保护,其一切公产应归民国政府所有。就是其中第三条条约,才把在故宫里的溥仪赶出的,并命溥仪等人在3小时内全部撤出故宫。

满清以和平方式逊位,皇室一律优待,为何后来溥仪会被赶出故宫呢

冯玉祥

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的消息传出后,立即得到各界人士的赞许,孙中山先生曾致电冯玉祥,大为赞扬。当年11月6日北京全城曾悬挂国旗,表示祝贺。

可是,冯的这一行动却遭到段祺瑞和清室遗老旧臣们的反对。在溥仪出宫的第二天,段祺瑞即致电冯玉祥,说冯发动北京政变后的一切做法,他都以为很对,唯有驱逐溥仪之举,觉得有些欠妥。冯玉祥接电后,立即亲自拟一电稿答复说:“此次班师回京,可说未办一事,只有驱逐溥仪,才真是对得住国家对得住人民,可告天下后世而无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