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為何會滅亡,跟明末的崇禎皇帝有很大關係嗎?

成喜英

崇禎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明史》裡的評價讓很多人頗受用。但他們不知道,這話後面還有一句“

又乏救亡之術,徒見其焦勞瞀亂,孑立於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聞良、平之謀,行間未睹李、郭之將”。意思是朱由檢自己能力也一般,大臣裡也沒有幾個真正出類拔萃的人。因此,在那個世道,亡國也就正常了。但我們知道,明末很多士大夫、將官們,大順來了降順,大清來了降清,這也是明朝亡國的重大原因。固然有崇禎“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敗一方即戮一將,隳一城即殺一吏”的因素,但這更是他老朱家的“優良傳統”。之前寫過篇文章,從於謙談到朱由檢,可供大家一閱。


于謙要不要殺,明英宗是猶豫過的。

一者,他功勞太大。正是在他的主導之下,明軍抵禦了瓦剌的進攻,將也行打回大漠,奠定了他朱祁鎮回家的基礎。若沒有于謙的堅決抵抗,像某些大臣提議的那樣,如喪家之犬般遷回南京去,蒙古人大概不會這麼快就將自己放還。于謙對自己,有活命之恩;對於明朝,可以說有再造之恩。

其二在於,這傢伙,真的沒什麼把柄讓人抓。為官清正,剛直不阿,不好揪著辮子下手。

不過徐有貞給朱祁鎮分析了,若不殺他,皇上的重歸大寶一事,如何說得通呢?

——好像殺了于謙,他朱祁鎮就不是奪位了一樣。這太沒邏輯了吧?但跟不想講道理只想逞強權的人講邏輯,還不如去對牛彈琴。

最終,于謙被判極刑棄市,家產充公,家人流放。一代名臣就這樣死於非命了。

明英宗其實到了最後時刻,都還是想給於謙一點面子的。

據萬曆四十六年舉人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中記載,于謙等人的罪名與刑罰定下之後,呈給皇上去看,明英宗硃批,“于謙、王文、舒良、王誠、張永、王勤本當凌遲處死,從輕決了,去其手足罷;家下人口充軍,妻小免為奴,家財入官。陳循、江淵、俞士悅、項文曜免死,發口外永遠充軍,家小隨住。蕭鎡、商輅、王偉、古鏞、丁澄俱發為民。

這充分展現了朱祁鎮的菩薩心腸啊。該凌遲的不凌遲,砍掉手腳算了;該殺的不殺,充軍算了;該充軍的貶為庶民算了……

此令一下,還不得山呼萬歲、我皇英明?不愧為英宗——哦,錯了,英宗是他死後才有的,當時還不能這樣叫呢。

儘管在朱祁鎮,覺得自己是仁志義盡了,但百姓眼睛是雪亮的呀!雖然他們不敢說,不代表就不能記在日記裡。

這不,沈德符就吐槽了,“于謙、王文諸大臣,即雲得罪主上,僇其身,永戍其子孫足矣。何至藉沒其家?祖宗來非叛逆不用此法。此時已過於慘烈”。

這樣亂整,這樣不聽朱元璋朱棣的話,會有什麼嚴重後果?

沈德符掐指一算,給出了十四個字的答案——

後來忠義報國者,能無喪氣自沮耶?

精忠報國就是于謙那樣的下場,以後誰還願為你老朱家拼命啊!

一百八十七年後,當李自成農民軍攻到北京城,崇禎皇帝認為大勢已去,逼死皇后愛妃、砍傷女兒,送走兒子,跑到煤山上吊。

死就死嘛,還要寫下遺言,說什麼無顏見祖宗,都是文官誤了我……

大哥呀,當初你們那些老祖宗們是怎樣對功臣的喲,他們早就“喪氣自沮”啦,陪你玩,浪費生命呀!


凡人摸史

大明朝亡了,有多少人至今還在惋惜,惋惜之餘對大明末代皇帝崇禎給予了很多同情,但是這種同情,估計在當時是很難引起共鳴的,尤其是在遍地的農民起義軍心中,崇禎就是個敲骨吸髓的榨油機,榨乾了老百姓最後一滴血汗,卻養了一大群腦滿腸肥的貪官汙吏。

大家知道,王朝更迭也是講究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的,並不是勤政節儉就能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反而可能適得其反,你做的越多,死得就越快,這裡面有個能力問題,綿羊再努力,也打不過雄獅,治國理政,需要的是雄才偉略和包容四海的胸襟,而這兩樣,崇禎恰好沒有。

明代後期最大的失政,就是太監權力太大,收稅他們來收、特務工作他們來做,就是軍隊作戰,身經百戰的將軍也要聽命於監軍的太監。

崇禎剛開始是深知太監監軍的危害的,所以他雷厲風行地撤回了所有的礦監、稅監和監軍,但是到了崇禎四年九月開始,大批崇禎的親信太監紛紛外派,太監唐文徵管京營、王坤管宣府、劉文忠管大同、劉允中管山西、王應朝管關寧、李奇管陝西茶馬、呂直管海防,連京城九門也歸司禮監右少監劉芳譽管,連正在跟李自成張獻忠死磕的方面大帥曹文詔、左良玉、張應昌,也迎來了陳大朵、閻思印、謝文舉、孫茂霖等監軍太監。

邊關守將和一線指揮在對軍事一竅不通的太監監視下,根本就不能實施自己的戰略構想,反而早請示晚彙報,太監不是瞎指揮就是逐級請示,等崇禎這個軍事外行遙控指揮的命令傳到前線,黃花菜都涼了。

崇禎恢復了不該恢復的太監監軍制度,卻一刀切掉了礦監稅監,連工商稅都不收了,這就有點腦殘了:太監貪汙,你可以派不貪汙的文官武將去收呀,作為一國之君,怎麼能因噎廢食呢?

結果工商稅和礦業稅不收了,但是國家一直在打仗,國庫缺錢了,就給原本就不富裕的農民加稅,於是真正該交稅的富商大賈不交稅,只在農民“鷺鷥腿上劈精肉”,把農民都逼得種不起地,最後乾脆造了反。

比如崇禎加給農民的遼餉900萬兩,剿餉330萬兩,練餉730萬,總數是2480萬兩。而大明正常年份的田賦也就三四百萬兩,一年收十年的賦稅,而且是隻向農民收,不向官僚地主收,這就加劇了土地兼併。在這樣的情況下,老百姓要能承受得起而不造反才怪呢。

崇禎在位十七年,換了十九任內閣首輔,幹得最長的是周延儒,幹了兩任,加起來六年左右。而這個周延儒又是晚明天字第一號大奸臣,他在任上就幹三件事:一是討崇禎歡心,二是打擊政敵,三是瞞報軍情。

十九任內閣首輔,五十(亦稱五十二、五十四)內閣成員,難不成各個都是混蛋?即使都是混蛋,也能矬子堆裡拔大個兒,選出一兩個能幹點活兒的吧? 再說了,要真是五十閣僚都是混蛋,那閣僚的總頭目——皇帝又是什麼?

如果崇禎再多一點聰明,多一點信任,多一點放權,那麼何至於漢官威儀盡失,滿人又怎能入主中原,又怎會有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我們又何至於被矇昧統治二百七十五年,從世界第一變成了任人宰割的魚肉……


半壺老酒半支菸

一個王朝之所以滅亡,肯定不是一個君主的責任,而是積弊已久,最後的滅亡只不過是所有矛盾合力作用的結果罷了。明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就是農民起義,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吊死煤山,標誌著明朝的滅亡。要往更本說,那就是古代中國曆朝歷代都無法避免的土地兼併問題,加上越往後期,官僚制度規模越大,行政效率愈加低下,機構腐敗嚴重,無法有效及時解決社會問題,最終導致明朝滅亡。

如果要追責,可以一直追到朱元璋時代,但這沒有意義。所以,明朝亡於嘉靖,或者明朝亡於萬曆,都是說的通的,如果要問崇禎有沒有責任,那肯定是有責任的。

為什麼說明朝亡於嘉靖,諸君可以翻翻史料,明朝大規模黨爭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嚴嵩的嚴黨就是在嘉靖的默許下做大的,然後,徐階開始鬥嚴嵩,徐階辭職後情況好了一陣,後來高拱又開始和張居正鬥(明穆宗),以及後來一些列的大規模黨爭,都是從嘉靖一朝開端的。作為皇帝,在黨爭開始時不去想方法利用,化解,反而是一味默許,朝廷不穩,則地方必受其亂。而且,當時的朝廷內鬥,已經威脅到了國家安全,比如庚戍之變就是例子,俺達兵臨北京城下,嚴嵩為了一己私利不出戰,目送蒙古軍搶劫完畢,打道回府,皇帝可有任何作為?

而且,嘉靖時期,國家軍隊戰鬥力大打折扣,邊患,倭患四起。




以上均摘自《明史.世宗本紀》,從嘉靖二十年起,蒙古多次劫掠邊境,大肆搶劫,明朝多位總兵戰死,京師數次戒嚴,足見彼時邊防軍備廢弛,已然無法抵禦蒙古的入侵;而浙江一代倭患嚴重,官軍數次圍剿無果。這一切都預示著大明王朝積弊已深,而朝廷毫無作為,如此下去,豈能不亡?

再說萬曆,萬曆幾十年不上朝,在現代某些人嘴裡,成了“放權”的好皇帝,有一種觀點稱:萬曆二十餘年不上朝,明朝依然運轉如常,足見明朝內閣制度的完善。恕我直言,大謬!

關於明朝的內閣制度,先前已經解釋過多次,在此不做論述。且翻翻書,看看明神宗不上朝,全國是如何運轉如常的

這段文字出自劍橋中國史,明神宗後期,官員的空缺已經很嚴重,而皇帝掌握任命權,他但是他絲毫不去補充空缺,中央官員不補充,則無人決策,地方官不補充,地方治安混亂,稅收無法正常收繳,由此導致社會混亂,和國庫空虛。這樣的情況,居然被認為是運轉如常?萬曆朝的黨爭不可謂不嚴重,楚黨浙黨東林黨鬥得不亦樂乎,萬曆皇帝不加協調,反而幽居深宮,朝堂之上尚且如此,地方可想而知。

而崇禎的問題,筆者在之前的某個回答中已經論述得很詳細了,在此貼上該答案

所以,明朝的滅亡,崇禎有責任,但是他不負全責。畢竟在他所處的歷史時代,那些問題,是他沒有能力解決的。

【歡迎諸位交流討論!】


庭州行者

大明王朝當時面對的最大的兩個敵人,一是“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軍”;二是以“努爾哈赤”為首的女真族軍隊。這兩股勢力的發展及壯大都和明萬曆皇帝有莫大的關係,到崇禎皇帝時已經是迴天乏力,只有滅亡一條路可以走了!

大明萬曆年間,第一宰相張居正去世之後,我們的大明帝國就已經失去了重心,開始慢慢的走向滅亡的深淵。萬曆皇帝對張居正的瘋狂清算,使張居正的改革成果付之一炬,“考成法”的廢除更是使大明的官員消極怠工,讓“努爾哈赤”有了發展壯大的機會。

萬曆皇帝

公元1586年(萬曆十四年),遼東巡撫向朝廷報告說建州女真人有慢慢強大的跡象,像朝廷建議出兵剿滅,但是失去了“考成法”的大明王朝,官員消極怠工,“剿滅變成了安撫”“努爾哈赤得以繼續安穩的發展”,最後“努爾哈赤”七大恨”起兵反明,拉開了大明滅亡的序幕!



努爾哈赤

公元1619年,薩爾滸大戰拉開序幕,大明王朝以絕對的優勢兵力戰敗,大明的軍力受到極其大的創傷,史學家認為這一仗是決定大明王朝覆滅的很重要因素!這一年是大明萬曆四十七年!


而大明王朝覆滅的最直接的原因-農民起義,在萬曆年間也有一定的促進,萬曆年間“土地兼併”特別嚴重,最終導致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最終形成以張獻忠、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

及至崇禎朝時期,天下形式已經風氣雲湧,大明王朝搖搖欲墜,崇禎雖有重整大明雄風的勇氣和決心,但是奈何沒有那個才能,最終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在崇禎皇帝的手中宣告結束!崇禎雖不是亡國之相,卻做亡國之君!


崇禎皇帝

時也,命也!他有責任,但不是他一個人的責任!


震霜秋

是兒子的責任,還是醫生的責任?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無人理性考慮老人已是天數將近,只是排洩情緒,推脫責任,抑或是馬後炮自顯高明而已。

治國如治病,崇禎如醫者,有救人之心,只是醫術未逮,無力迴天,責任至此而已。更有人說,不殺魏忠賢大明不亡,實是可笑,九千歲有後乎?

明亡的在積貧難返,天數使然,歷朝歷代無不如此:

1、明初洪武時,宗室才46人,至明亡已有30萬人,這些人不事勞作,全由國家供養,明末時每年耗費國庫兩至四成。更兼利用身份,大肆兼併土地,這些土地不用賦稅,其間佃戶不納稅不服役,完全是國中之國。

2、明朝官吏待遇矯枉過正,僅憑俸祿清廉官吏難以維生,導致中後期官吏整體貪腐,各級攤派費用明目繁多,百姓苦不堪言。僅所謂“好官”徐階兼併侵佔土地24萬畝。

3、明朝重農抑商,後期商業高速發展,卻商稅收入寥寥無幾,國庫主要收入仍然是農稅。但是士大夫不納稅,導致土地兼併,國家耕地總額大量增加,但農稅收入卻與明初幾無差別。

4、明朝後期社會結構發展失衡,南方手工業商業發達,反迅速,但是我國一直是傳統農業國家,進入資本主義的前提條件和基礎不足。如果有理想的環境和充足時間,一定會發生一場變革。但是這一時期,社會結果脆弱,國家抗衝擊能力弱,如南方為提高貿易收入,改稻為桑,利用大量海外白銀收入向中原其他地區購買糧食。但本為魚米鄉自己卻不產糧了,反而依靠其他地區,一旦出現災害,必將出現嚴重饑荒。

5、明末世界氣候進入小冰川期,北方連年出現大量自然災害,而本來可以提供糧食的南方卻糧食耕地大減,導致全國出現大面積饑荒。

6、衛所鬆弛,兵匪不分。

總而言之,明亡有天災,更在人禍,用毛主席的話說歷代的滅亡都來自於“國內外反動階級對於人民的剝削”。崇禎救的是家國而不是天下,而天下百姓災禍根源恰恰又是這個朱明王朝,朱家宗室和士大夫階級就像大明的癌症一樣掠奪和剝削百姓,所以明亡不在崇禎,換了任何一個皇帝來了都一樣,要不明亡,要不天下亡。滿清只不過是恰逢其會,撿了漏而已。


Rick潘維鏞

忠賢死,明亡矣

魏忠賢出身於貧苦勞動人民,代表著廣大貧苦人民群眾利益,忠賢青少年期在民間度過,深知人民群眾的疾苦,怎麼辦?這個問題一直困惑著忠賢,終於有一天,皇宮招聘太監的廣告讓忠賢撥雲見日,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忠賢舍小家保大家,忠賢拿起剪刀,淨身做了太監,為了人民的利益,為了能夠接近皇帝為老百姓說一兩句,這是何等的勇氣呀

在皇宮中,魏忠賢的能力得到了同事和皇帝的一致好評,在這裡,魏忠賢還收穫了真正的愛情,被皇帝任命為秉筆太監,忠賢走上了人生的巔峰,青少年期,民間的疾苦時時提醒著魏忠賢,一定要有所作為,讓老百姓的日子好過一點,一場與大地主大商人利益為代表的東林黨人鬥爭開始了,

忠賢自知僅憑自己一人之力,無法取得這場鬥爭的勝利,這時以貧寒士子為主體的浙楚齊黨人被忠賢巨大的人格魅力的感召,加入到了偉大斗爭,最終取得了全面勝利,在短短數年時間,魏忠賢的新政取得了巨大成就,廣大人民群眾自發的為魏忠賢建立生祠,讚頌他的美德,

但是,崇禎皇帝登基之後,東林殘餘人士瘋狂反撲,魏忠賢被逼死,他的戰友們紛紛被打成閹黨,魏忠賢新政成果毀於一旦,廣大人民群眾又重新回到了被奴役的時代,

忠賢死後,廣大人民群眾對朝廷不再抱有希望,紛紛揭杆而起,人民想念魏公公響徹中華大地。偉大的明末農民起義浪潮開始了


書劍漂零

先亮答案:明朝滅亡,崇禎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明朝滅亡有很多因素,也是這些因素複合作用的一個結果。其中有客觀原因,這是任何人都無法避免的,但是也有很多人為的主觀原因,如果能正確處理,我覺得明朝的歷史也許就會改寫!

客觀原因

明朝末期,整個世界都處於小冰河期,以農業為主的明朝受影響非常大,百姓賴以生存的莊稼顆粒無收,吃飯就成了問題。百姓不能安居樂業,社會治安必然會動盪不安。浩浩湯湯的農民軍起義就此展開。這是天災,人類跟大自然相比一直都是如此渺小!

一直雄踞東北的滿清對中原這頭打盹的獅子一直虎視眈眈,在邊境一直伺機襲擾。本就是遊牧民族,對於種莊稼根本不懂也不在意。所以農作物歉收對於滿清來講影響有限,而且滿清想要囤糧只需要去邊境一番搶奪就好了!內憂外患、腹背受敵,明朝危機重重!

主觀原因

明朝的朝廷腐敗是出了名的,原本宦官和東林黨人還能互相牽制,可是崇禎上位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把宦官頭子魏忠賢給幹個底掉兒!沒了宦官的制衡,東林黨人對崇禎的命令更是能拖就拖,能敷衍就敷衍。打仗籌措軍餉,東林黨人為了保住江南富紳的大本營,強勸崇禎對農民加“三餉”無疑給農民軍起義打了一針強心劑!

崇禎皇帝生性多疑,處理事情也是優柔寡斷、舉棋不定。對待前線打仗的將領動輒就撤換,整個崇禎執政期間,換過50個宰相、兵部刑部尚書各換十幾個,地方大員不計其數!如此不信任不團結怎麼能不敗?

最要命的還是崇禎有著異於常人的“自尊心”這個自尊心非常昂貴,甚至比國家的江山社稷都貴。農民軍領袖李自成主動求招安,被自尊心極強的崇禎拒絕了;幾次有遷都到南京再重整旗鼓反撲的機會,被自尊心極強的崇禎拒絕了。

可能是崇禎實在是不想背上亡國之君的帽子,一直想把生死攸關的決定交由手下大臣去做。想著如果錯了,那就是你們的錯誤,是你們誤了我崇禎的英明!這樣一個實力甩鍋的崇禎難稱得上是有擔當。

所以,明朝滅亡,雖然原因是複雜的,可是如果崇禎皇帝能用另一種方式來治國,雖不一定能挽救明朝,卻也可能改寫明朝的歷史!明朝滅亡,崇禎皇帝難辭其咎!

我是笑笑生,喜歡笑侃歷史,關注我,每天更新新觀點!


k笑笑生

就象人終究會死亡一樣,世間萬物,包括一個朝代,都是自然衰竭的過程。有的顯示定律週期,有的則突塌猛陷,無跡可循。大明王朝這個有限公司,運行到第276個年頭即1644年時(崇禎17年),已基本宣告破產,34歲的董事長朱由檢以自殺~彰顯、兌現了“君王死社禝”的承諾。剩下的,公司又用30多年(南明王朝)轉型清理債權債務等等,直到清康熙6年,隨著永曆帝在昆明被勅死,大明才算真正法律意義上的終結。

看上去,大明斷崖式亡於崇禎帝。其實不然。歷史學家黃仁宇則認為,大明王朝其實“亡”於萬曆十五年(1587年)。為什麼呢?兩大動因:

萬曆皇上懶政怠政30年不上朝;決定上層建築的經濟基礎已基本崩潰。

第一,“稅重民窮”,兩極分化嚴重。

當時,張居正改革的內容幾乎被文官們推翻。官僚貪汙百出,無力的百姓被推派的賦役過重。富者愈富,貧看愈貧。當時全國田賦最重的為南直隸蘇州府,約佔農村收入的20%。此外各府縣的賦役一般都在10%。過重的賦說,使百姓已無力養活自身,意味著也難養活朝廷,只有涅槃重生一條路。這就是後來為何成百萬萬農民拖家帶口跟著李自成亂”跑”了。

第二,施政方針保護落後積重難返。

洪武21年(1388年),朱元璋親自頒旨,讓百姓納稅實物不入倉庫,直接供應于軍士的家庭,軍士則不再發給軍餉,並規定先在應天府抽派若干稅民,和金吾衛的五千軍士對口。試驗一年後,老朱認為成績良好,乃通令全國一體施行。這一辦法之脫離實際,窒礙難通,自不待言而自明。但與之相適應的其他經濟措施則依然危害極大,造成惡性循環積重難返,縱使朱元璋劉伯溫再世,也難以翻盤了。

所以,早在萬曆十五年時,大明已從病理上“死”了,剩下的57年,是“迴光返照”式的最後嚥氣抽搐階段。




圓夢人A

任何一個王朝滅亡,原因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無非是天災和人禍,個人認為,明朝的滅亡,天災是直接的導火索,但是人禍是決定性的原因。

大概從萬曆年間,由於進入小冰河時代,明朝北方逐漸變冷,導致北方大量土地減產甚至絕收,而以儒家士人為主的權力階層並沒有任何有效的救災措施,反而和勳貴奸商以及士紳勾結,利用災難之際變本加厲的大肆搜刮盤剝本就貧苦的百姓,以極低的代價佔據了大量土地,導致大量的農民破產,要麼淪為文官勳貴奸商士紳的僱農佃戶甚至家奴,要麼就餓死,或者造反成為流賊。而流賊所過之處,更多的生產被破壞,更多的百姓被迫淪為新的流賊。這就是李自成等人多次被官軍殲滅而不久又死灰復燃的原因。而明末衛所制崩壞,士兵淪為將領的家奴,軍械武器質量堪憂,數量嚴重不足,糧草也嚴重不足,士兵都吃不飽,將領們大多忙於怎麼剋扣軍餉殺良冒功走私牟利,軍隊戰鬥力之低可以想象了!建奴這個外敵,實在是撿了個大便宜。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明朝的滅亡主要是以儒家士人為主的統治階層只為牟取個人私利,不顧國家和百姓的生死,至於天災和外敵以及崇禎這個有心但無能且不會用人的皇帝都只是催化劑而已。


朔風飛揚10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沒有不滅的王朝。歷史的車輪總會向前發展,如果你不能與時俱進,順應形勢就會被淘汰你崇禎又如何?你以為你辦了一個魏忠賢就萬事大吉了?朋黨之爭,連年災害,東北於後金交惡連年用兵使賦稅加重以致爆發農民起義造成內憂外患。朝堂上互相扯皮,壯士斷腕(張居正、劉挺、袁崇煥、盧象升死後)後又無良將可用。即便朱元璋顯靈也難保江山社稷,何況崇禎用人和決策有誤,人心向背已無回天之力。

誰也保證不了自己的光輝照耀萬年,這是必然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