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宴席文化的活化石,洛陽三絕——真不同洛陽水席製作技藝

中國宴席文化的活化石,洛陽三絕——真不同洛陽水席製作技藝

牡丹燕菜

2008年,真不同洛陽水席製作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洛陽水席是流行於洛陽一帶的傳統名吃,它與龍門石窟、洛陽牡丹並稱“洛陽三絕”。洛陽水席歷史悠久、技藝考究,是中國目前唯一從歷史傳承延續下來的,以整道定式的宴席作為經營的名宴,被稱為中國宴席文化的活化石。

中國宴席文化的活化石,洛陽三絕——真不同洛陽水席製作技藝

駝蹄羹

洛陽水席形成於唐武周時期,是在中國飲食習俗由分食制轉向合食制的過程中出現的。唐以前的宴席,多為一人一幾為單位,合食製出現後,就變成多人就圍的宴席形式。宴席文化也隨著宴席形式的改變而發生了質的變化,洛陽水席就是在此時期形成的宮廷用宴之一,歷史上稱此為“大唐國風”,今天中國宴席的形式便是從此承襲而來。

洛陽水席以嚴格的定式和固定的規格為宴,全席二十四道菜,即八個冷盤、四個大件、四個壓桌菜。其上菜程序是:席面上先擺四葷四素八涼菜,接著上四個大菜,每上一個大菜,帶兩個中菜,名曰“帶子上朝”。第四個大菜上甜菜甜湯,後上主食,接著四個壓桌菜,最後送上一道“送客湯”。二十四道連菜帶湯,撤前盤再上後盤,依次而進,章法有序,絲毫不亂。

中國宴席文化的活化石,洛陽三絕——真不同洛陽水席製作技藝

上湯竹蓀

洛陽水席不但是定式定菜,而且定味。洛陽水席二十四道菜,道道菜不同,隨席進而味變,隨菜異而味追,根據人的口感、胃量、興趣等決定調味的變化。整席下來,酸、甜、苦、辣、鹹、麻、清、爽……不亂不濫,恰到好處。

水席湯隨菜走,無湯不菜,對湯有著特別的要求。水席的吊湯以雞湯為主湯,輔以魚湯、海鮮湯、山珍湯等。吊湯的原料要求極嚴,雞必須是農家土雞,魚必須是河湖之魚,海鮮非活體不湯,幹發海鮮必附活體鮮湯方可成菜,山珍除鮮珍之外,只選過冬之珍,越年不用,因用定質,因質定味,因味定菜,走樣即不成水席。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來看,這種菜隨湯進的用餐方式也是較為科學的,有助於人體的消化吸收,符合東方飲食文化的益養之理。

中國宴席文化的活化石,洛陽三絕——真不同洛陽水席製作技藝

水漂丸

水席的另一特點是素菜葷做,以假代真。水席中有名的“洛陽燕菜”“假海參”等,都是民間普通的蘿蔔、粉條,但經廚師妙手烹製後,便脫胎換骨,味美異常,是以素代葷、以假亂真的精妙之品。洛陽水席每道菜的製作工具和盛器,也都有相應的講究。生切原料晾曬必須用伏牛山陰坡產的冷竹編成的簾子上攤曬,水抽原料晾曬則因不同的原料不同的用途選用幹荷葉、葦葉、蒲葉等襯托,肉製品存放不用現代的鐵器、鋁器、不鏽鋼等,而必須沿用舊制,存放在汝瓷和用黃河澄泥燒製的容器裡。

洛陽水席不僅菜品宴式獨特、海內無二,而且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完備的文化脈絡。整個宴席有著獨特的儀式和講究,每道菜都有著獨特的掌故,菜史共融,其趣天成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推廣價值。

中國宴席文化的活化石,洛陽三絕——真不同洛陽水席製作技藝

油炒八寶

中國宴席文化的活化石,洛陽三絕——真不同洛陽水席製作技藝

料子鳳翅

中國宴席文化的活化石,洛陽三絕——真不同洛陽水席製作技藝

西辣魚片

原稿: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審核:荊書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