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影节新导演扶持计划太多了,是在争夺廉价劳动力?

上影节新导演扶持计划太多了,是在争夺廉价劳动力?

文丨何小沁 来源丨新浪娱乐

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对于电影圈来说,对人才的争夺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

今年上海电影节在略显微妙的气氛中开始——前有崔永元的“一抽屉合同”,后有若干公司陷入舆论风波和股价危机;热钱渐渐褪去,能明显感觉到今年上影节的活动数量锐减。

在这焦虑的时刻,有一件事情许多公司都不会轻易懈怠,并且还在继续砸重金加大投入——培养新人。对新导演、新编剧的争夺,是每个制作部门接下来都要面临的战场。

为什么要争新人?很简单,人才产出速度跟不上中国电影的工业化速度了。老导演不够用,制作成本增长远远超过了市场增长,公司需要分解资金压力。

在以“立足亚洲,关注华语,扶持新人”为自我定位的上海电影节,新导演、新作品随处可见,许多青年导演都从这里开始崭露头角。

今年上影节若干论坛议题都倾向了新导演的成长问题,比如新浪潮论坛《青年导演的“黄金时代”》,金爵电影论坛《中国电影新力量——我的2035》以及《问道先师:青年导演的引路者》论坛、腾讯NEXT IDEA沙龙等等。但是,这些论坛的共同点是并没有为扶新计划遍地开花、新导演层出不穷而高唱凯歌,反而将大部分讨论都聚焦在对扶新现状的反思上。

从这些深度参与扶新计划的新导演或大佬口中,我们看到了这一板块业务目前暴露出来的问题:

1、扶新计划过多,成了榨取廉价劳动力

北电电影学系主任吴冠平教授表示,现在很多扶持计划不分青红皂白就把新人抓进电影行业,急于产出项目,培养新人成了榨取廉价劳动力,反而容易扼杀他们。

王红卫教授更直言,很多青年导演趁着这股市场热潮,贴着一个大IP便成为了导演,参加很多通告、获得很多关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自身导演水平有多高。

上影节新导演扶持计划太多了,是在争夺廉价劳动力?

《我不是药神》导演文牧野称,扶新计划无疑给了新人更多路走,但目前很多新导演计划都是“批量生产”,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现在业内开始有声音表示,我们的扶持项目是不是有点过饱和了?看起来可以给新导演各种各样的机会,但反而分散了资源,也牵扯着导演的精力。张杨导演说,以前电影学院招生都是四五年招一届,而现在的创投项目一茬接一茬,对于新导演的挖掘其实是过度的。

2、新导演与监制关系:扶持or陪伴?感恩or合作?

“导火线计划”在今年上影节活动上提出,希望能改一改过往扶持新导演的slogan,不用“扶持”而用“陪伴”,不用“感恩”而用“合作”。说到底,就是扶持方/监制方以全新的、平等的姿态来对待新导演。

但这个提议很快就在接下来的腾讯沙龙上遭到了否定。

上影节新导演扶持计划太多了,是在争夺廉价劳动力?

王红卫教授泼了一盆冷水:新导演并不缺少陪伴,他们真的很需要能切实把经验传递给他们的行业前辈帮助,来了解这个市场,最后才能做到引领观众。现在很多新导演一旦没得到足够的市场回馈就责怪观众,其实是很幼稚的行为。“你要能判断什么是好,而不能做了十年编剧,结果只是个到处卖自己剧本的商人。”

张杨导演也指出,现在业内很多电影的监制就是挂名,可是新导演真的很缺乏实际操作指导。他们对一个片子的周期、预算等问题是没有概念的,永远在超期和超支,这就需要前辈的指导。

新导演+大牌监制成了行业标配,但如何把握这个“度”,也是一门学问。

《动物世界》韩延称,怕就怕那种既不懂电影,又非得事无巨细什么都要插手的监制。文牧野形容坏猴子像是他的一面镜子,不会告诉你怎么走,而是告诉你这么走对不对,这样的关系就对新导演比较有益。

3、新导演自我修养:先有大量生活积累,然后再写作

随着大量新导演步入创作一线,一些共性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在许多资深从业者看来,新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生活经验积累。

“他们只考虑市场,不考虑社会性,故事普遍空洞。为什么想写这个剧本,这个剧本写出来给谁看,新导演没有真正思考过这些问题。好莱坞很多剧本只有那一个编剧能写出来,因为他有自己的生活体验,而国内很多新导演的剧本看不出是谁写的。”一位电影人表示。

上影节新导演扶持计划太多了,是在争夺廉价劳动力?

编剧顾小白称,很多新导演自以为写了一个新鲜的故事,但其实影史里已经写过很多遍了;可能某一个段落是有趣的,但整体缺乏深度。“年轻编剧的优势是跟年轻观众的喜好比较贴近,这是从产品角度来说的。但真正的故事内核,比如李安一辈子都在拍理智与情感,因为这是他本人最困惑的地方,那你的故事背后到底想表达什么?”

尹鸿教授举了个例子:“现在的新导演缺乏对生活的观察,有的比老年人还老气。两个主角的邂逅方式还是自行车相撞了,然后就爱上了,这也太老套了。”

看来,产业推陈出新的步子越迈越快,然而人才培养,始终是个小火慢炖的功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