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為什麼司馬昭要殺鄧艾、鍾會?

娟花兒

公元263年滅掉蜀漢的兩大功臣鍾會、鄧艾在勝利後很短時間內竟然先後被殺,歷史的劇本演變之迅疾令人眼花繚亂。

當然,人們很容易認為這是司馬昭背後一手導演出來的,因這這麼大的事沒有超大手筆幹不出來,這也是“鳥盡弓藏”的最好註腳。但是,至少從明面上來看,司馬昭的處置在法理上其實沒有太大問題,說他背後導演有些勉強。

鄧艾是鍾會誣陷的

消滅蜀漢後,鄧艾自認為功勞主要是他的,所以越來越自信和傲慢,這樣以來他與鍾會的矛盾也就越來越深了。

蜀漢滅亡後,鄧艾的主要精力用在籌劃滅吳之戰中,如果孫吳再被鄧艾滅了,鍾會就徹底被鄧艾壓制住,鍾會於是在背後搞起了各種小動作,要置鄧艾於死地。

鍾會修改了鄧艾與司馬昭之間的通信,把鄧艾的上表也進行了修改,使人讀起來覺得鄧艾相當傲慢無禮,司馬昭對鄧艾產生了反感和戒心。

鍾會向司馬昭誣告說鄧艾要謀反,司馬昭以少帝曹奐的名義發來詔書,要鍾會把鄧艾抓起來送往洛陽審問。

所以鄧艾被“拿下”不是司馬昭的密謀,至少從表面上看司馬昭這時還沒有馬上處置鄧艾的計劃,而要說鍾會是司馬昭背後指使的,似乎也說不通。

解除鄧艾的職務只是調查

鍾會時任司徒,三公之一,一個副國級幹部實名舉報,司馬昭當然有理由將鄧艾解職,不過沒有立即宣佈鄧艾的罪狀,只是把鄧艾押解回洛陽進行調查。

鄧艾當時已到了成都,而鍾還沒有進入成都,司馬昭如果要抓捕鄧艾,從洛陽派人去成都顯然行不通,因為鄧艾手裡有數萬精兵,這個任務只能派給鍾會。

鍾會當然樂意辦這件事,於是派衛瓘帶人到成都收擒鄧艾。鄧艾被抓了起來,之後送往洛陽。

鍾會造反才招致被殺

鄧艾的問題有可能查清楚,因為鍾會塗改了鄧艾的上表,如果司馬昭認真調查,結果反而對鍾會不利,鍾會此時應該很緊張。

鍾會隨後在成都起兵造反,這件事匪夷所思,不過可以證明一件事,那就是之前所說的鄧艾被抓不是司馬昭指使乾的,雖說挑動二人相鬥司馬昭可以得利,但在成都的兩名大將不可能同時折損,司馬昭再喜歡玩權力的遊戲,也不會拿整個益州去冒險。

促成鍾會著急造反的原因還是鄧艾,鄧艾如果回到洛陽,後面的事就難料了,鍾會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造反算了,但他低估了魏軍將士對司馬氏父子的忠誠,同時又高估了姜維等蜀漢降將的作用,結果失敗被殺。

鄧艾最終被殺是意外事件

鍾會被殺時鄧艾尚在去洛陽的路上,按理說,誣告自己的人原來是個叛臣,那自己就有洗刷罪名的機會了。

這讓原來負責抓捕鄧艾的衛瓘感到了緊張,他執行了叛臣鍾會的命令,將本朝太尉抓了起來,如果這個太尉東山再起,那他就墜入了深淵。

所以衛瓘也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派人追上了鄧艾一行,將鄧艾就地處死。

從上述整個事件的過程來看,鄧艾下獄、鍾會被殺、鄧艾最終被處死,這幾件事都與司馬昭沒有直接關係,即便司馬昭有除掉鍾會、鄧艾的想法,那也是上述這幾個人主動做了配合,這才招致滅亡,而司馬昭對整個事件的處理似乎挑不出什麼毛病。


南門太守

司馬昭是魏國後期的大將軍,哥哥司馬師死後,他承襲了哥哥大將軍的爵位,在當時坊間流傳一句話:“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由此可見他是一個有謀略有野心的政治家。司馬氏父子(司馬懿、司馬昭、司馬師父子)早就有“篡魏之心”,到了司馬昭時,篡位變得迫不及待,他想在有生之年統一全國,於是在景元四年(263年),分兵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滅亡蜀漢,然而,在滅了蜀國後,司馬昭卻用計謀先後殺了滅蜀功臣鄧艾和鍾會,這段歷史就叫“一計害三賢”也叫“一石三鳥。”

一、司馬昭為什麼殺死滅蜀功臣鄧艾?

話說鄧艾和鍾會統兵伐蜀,鍾會是鎮西將軍, 相當於西部軍區總司令。鄧艾是徵西將軍,二人剛出發就面和心不和,鍾會和監軍衛瓘看不起鄧艾,鄧艾為了立功,帶著2000多士兵和鍾會分道揚鑣,鄧艾想從陰平小路偷襲成都。鍾會和衛瓘認為這是送死,二人暗暗偷笑。

經過千辛萬苦的跋涉,鄧艾突破防線,兵臨城下,迫使蜀後主劉禪自縛而降。蜀國滅,鄧艾成了滅蜀第一功臣,這是鍾會和衛瓘萬萬沒想到的。

Δ鄧艾

鄧艾佔領了成都,為了穩定局勢,沒有經過請示司馬昭,就私自加封劉禪為“驃騎大將軍”,以天子的名義任命大批官吏,還派人在綿竹把作戰中死亡的戰士跟蜀兵死者一起埋葬,修築高臺作為京觀,用以宣揚自己的武功。說實話,這是鄧艾沒有政治頭腦的表現,越權行使職權,這是不把司馬昭當領導看。

鍾會和衛瓘本來對鄧艾立了頭功眼紅,本來想找鄧艾的毛病,鄧艾自己犯了讓領導難堪的大忌,於是二人馬上給司馬昭打了小報告,誣稱鄧艾有反心,說鄧艾想據蜀自立。

司馬昭聽了二人傳回的消息,下書讓鄧艾迴魏國說清楚為什麼這樣做,其實鄧艾沒別的意思,他加封這些人是為了穩定局勢,畢竟當時姜維還帶著十萬大軍和鍾會死磕呢,他的意思就是不讓這些人再造反,鄧艾也是出於公心,但是司馬昭不知道內情,畢竟那時候沒有現代這些通信方式。

鄧艾坐上牛車和兒子一起回去向司馬昭說明情況。但是剛走到魏國邊境,眼看要回國了,和領導說明情況,請求司馬昭諒解,鄧艾也就沒事了,誰知卻被衛瓘派來的一個人把他父子倆殺死了,這是為什麼呢?先留下懸念,一會再交待。

二、司馬昭為什麼殺鍾會?

鍾會和監軍衛瓘終於排擠走了鄧艾,此時鐘會接手了鄧艾的軍隊,換言之,鍾會掌握了整個魏國的軍隊。

姜維由於劉禪的投降,迫於無奈向鍾會投降,姜維想鼓動鍾會造反,鼓動鍾會效仿劉備在蜀稱王。鍾會平時就有野心,被姜維一忽悠,頭腦發熱決定造反,姜維是想趁鍾會造反成功,之後殺了鍾會,迎劉禪復國。

鍾會不知姜維的陰謀,還把姜維當好哥們,姜維一鼓動,鍾會果然上當,但是由於洩露了消息,監軍衛瓘在魏國將軍配合下,亂刀砍死了鍾會和姜維,然後派人向司馬昭做了彙報。

Δ鍾會

其實鍾會有異常動向時,司馬昭有所覺察,司馬昭調兵遣將,也是逼迫鍾會提前行動的原因,司馬昭也想到了鍾會手握重兵,如果造反不堪設想,於是讓衛瓘多留意鍾會的動向。

話接前面問題,是誰派人殺了即將回國的鄧艾呢?

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司馬昭派的特使監軍衛瓘,原來鍾會和衛瓘之前誣告鄧艾,現在將士們殺了造反的鐘會,紛紛要迎回鄧艾做將軍,衛瓘害怕誣告鄧艾這事洩露,於是找來和鄧艾有仇的護軍田續,向他提供了鄧艾情況,田續快馬加鞭,趕在眾將要迎回鄧艾的前面,一刀殺了鄧艾父子,至此滅蜀功臣鄧艾死於非命。這就是“一計害三賢”的故事。

撰文/秉燭讀春秋


秉燭讀春秋

因為蜀漢所轄的版圖是天府之國四川地區,難於上青天的蜀道阻隔了其與外界的聯繫,而且氣候適宜,土地肥沃,基本能自給自足,所以自古就是野心家武裝割據的理想之地,比如三國時期的蜀漢


五胡十六國時期的成漢,


五代十國時期的前蜀、後蜀



當然這都是三國以後發生的事情了。司馬昭作為一代梟雄,自然明白其中的奧妙,加之鐘會、鄧艾等人不僅能征慣戰,而且流露出了一定的野心,所以司馬昭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防止新的割據政權的出現,痛下殺手,殺了鍾會和鄧艾,頗有“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傳統文化大使

一個破落門戶,一個名門之後,一個被司馬懿挖掘成才,一個在其父死後順水推舟,一個奇思妙想搶頭功,一個在外將軍要自立,一個蜀漢投降封大臣,一個密會姜維論大事,一個飽受猜忌被押解,一個反叛不成被倒戈。

這就是司馬昭的兩條槍,鄧艾和鍾會,我隱約的感覺到,他們的死,司馬昭不覺得可惜。

鄧艾本來就不太受到司馬昭的喜歡,在伐蜀問題上開始和司馬昭唱反調的就是他,這就讓想急於統一的司馬昭很不爽。後來雖然還是派鄧艾滅蜀,但是把權力更多的還是賦予了鍾會。

鄧艾在鍾會牽制姜維之時,找準時機,奇襲成都,一舉搗毀了蜀漢政權,他的勝利有一定的僥倖意味,我估計他也沒想到劉禪就這麼投降了。

鄧艾倒是沒有明顯反動的行為,但是他授人以柄,鍾會對鄧艾本來就不爽,暗想,要是沒我鍾會,你鄧艾能立此大功?鄧艾在蜀中大舉整理政務,加封官員,亂世中這樣的人會被重用,但是即將統一之時,可能要被司馬昭猜忌,況且,他還對司馬昭建議養蜀兵和隴右兵各兩萬,修船種田,威懾東吳,遣使勸降,不戰而勝。這就更讓人對他的心思有一定的懷疑。宋人有一句詩意思是:隔斷吊橋蜀就成國,頗說出此地道路的險惡,司馬昭也知道。在鍾會和其他人讒言的進獻下,鄧艾走向了盡頭,倒是有點像魏延。

然而真正要反的確是鍾會,此人開始還比較受司馬昭的喜歡,總覽伐蜀事宜,我們無法推測鍾會的行為,但是反叛確實與鍾會的行為作風不矛盾,此人善於權謀,野心很大。

鍾會重用姜維也是情理之中,總要一個瞭解蜀的人幫他,但是鍾會要反,他手下的人未必想反,兵士家都在北方,造反比如牽連家人,北士也不想在南方生活,鍾會操之過急,最後砸了自己的腳,我想鍾會給鄧艾讒言的時候,司馬昭就可能對鍾會提防了。

立功後,此二人再無用處,危機政權者,皆殺之。


大眼大世界

三國:司馬昭為啥要殺鄧艾鍾會?

鄧艾鍾會死於窩裡鬥,並不是司馬昭直接下令殺掉的。鄧艾鍾會之死也各有根源,並非都是因為謀反。鍾會是因為野心太大,鄧艾實際是不懂政治。



第一,在伐蜀這件事情上,本來以鄧艾資歷,長期對付姜維這些條件,應該是最高領導,但鄧艾不懂司馬昭急於轉移國內不滿情緒,改善因為弒殺曹髦失去人心的尷尬,反對司馬昭伐蜀軍事行動,而鍾會則深喑司馬昭心思,早早預備了伐蜀策略,因此,軍職高於鍾會,年齡資歷等條件都優於鍾會的鄧艾,卻屈居下僚,只帶偏師。其實平心而論,鄧艾的看法只是單純軍事觀點,司馬昭的決策雖有個人目的,但從政治全面看,是正確選擇。第二,



在此不公安排下,鄧艾負氣憋出了偷渡陰平,並置風險於度外,歷盡艱辛,終於成功迫降劉禪。這時鄧艾衝昏頭腦,想通過大封蜀國皇帝,提拔自己部下樹立形象,彰顯自己功績,建議封劉禪為扶風王,司馬昭回復說這事得等批覆,不能擅自做主,按說這就是警告,可鄧艾竟然搬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自行封劉禪為扶風王,分封師篡為益州刺史,封牽弘,王焮等各領州郡。還在綿竹築臺以彰戰功。第三,當時在益州的魏軍主力是鍾會部,



有十多萬,鄧艾只三萬多人。加上姜維準備暗中利用,司馬昭下令鍾會收押鄧艾時,鄧艾明顯處於絕對劣勢。鄧艾後來陰差陽錯,被仇人殺掉則是一個意外,不是司馬昭神算結果。如果回國鄧艾可能被治罪,但不至於死。第四,鍾會則是野心被利用的典型。姜維打算利用鄧艾鍾會矛盾,不斷挑撥,引誘,促使鍾會鄧艾自相殘殺,自己最後從中間漁利。但這個假投降是有問題的,因為無論假借郭太后名義,煽動魏軍士兵,還是姜維對自己原部下,都沒有也不能公開宣傳講清楚,只暗中操縱,而且第一步已經失敗,軍官們反對。雖然鍾會能拘押軍官,但魏軍士兵有十餘萬大軍,能全押起來嗎?士兵們不知道這個行動意義,但清楚後果,特別是魏軍士兵,家屬都在國內,怎麼能隨便跟鍾會,姜維去造反呢?第五,鍾會出兵之前,司馬昭就斷定“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大夫,不可以圖存“。鍾會如圖謀不軌,必將失敗。這是古人總結的歷史經驗,也是事實證明的慘痛教訓。(14:0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