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學習單,看美國學校如何推動跨學科學習

巧用学习单,看美国学校如何推动跨学科学习

在美國,跨學科教學似乎成了常態,上海市高東中學的鄭鋼老師曾在加州的約翰·格倫學校跟崗學習,通過本文,他將來帶我們詳細的瞭解在這所學校,英語與科學是如何融合教學的。

在七年級的課表上還有“英語科學課”,從字面上一看就知道是將英語和科學課放在一起,可是英語屬於語言領域,而科學課屬於科學領域,兩者好像“風牛馬不相及”,在好奇中我們走進七年級的課堂,探訪他們是如何將英語和科學課糅合起來。

他們的“英語科學課”主要圍繞一張學習單展開,學習單是美國課堂中主要的教學載體,功能非常強大,既有教學內容,也有學習要求,還有學習任務和活動,以及活動評價量化標準,可以說“一張在手,課堂盡悉。”學生完成學習單的過程就是探究和學習之旅。

上課一開始,老師發給學生一張學習單,教師先引導學生學習“英語科學課”的要求:使用精讀策略(Closing Reading),必須三次閱讀所提供的文章,還要在閱讀過程做好註釋,並完成材料後的問題。

教師還補充了閱讀及註釋的方法:

  • 第一步是在每個段落前註上序號;

  • 第二步是快速瀏覽,邊閱讀邊標記遇到的閱讀障礙,如圈出不認識的詞彙、標出不懂的地方,等等;

  • 第三步是仔細、深入地閱讀文章,在材料右邊空白處表上註釋,那些註釋包括學生認為哪些是重要的內容?還想知道什麼更多的內容?中心思想是什麼?等等;

  • 第四步是在回答問題時,在文中劃出依據或證據,並在旁邊寫上問題的序號。

這樣的閱讀方法與文本特點是一致的,“英語科學課”的閱讀材料絕大多數是科普類的文章或新聞,因此,學生閱讀的方法是科學文獻或科普文章的方法,文中夾著專用名詞或生詞,因此標記或圈劃非常重要。而且有粗有細讀地閱讀,不僅能夠把握材料的基本結構和邏輯線索,也能快速地找到具體信息,如概念、定義、事實或前後因果等等。

那天材料是一份科學研究報告,“烏賊比小孩子擅長數學計算”,這是中國臺灣新竹清華大學教授焦傳金與學生楊璨伊的研究成果,他們利用烏賊天生的攝食行為來觀察它們在食物數量選擇上的偏好,藉以探究它們是否能分辨不同數量的蝦,結果證實烏賊總是伸出觸手選擇數量多的那一邊。因此研究者認為“烏賊能夠藉由算術分辨食物多寡”。這項成果已發表在生科領域很受推崇的英國皇家學會會報,並在 2016年9月初被《自然》期刊選為精彩報道。

在材料後面是五道題目,每題的題型並不一樣,主要的旨意是考察學生從材料中提煉研究的觀點和結論,以及應證觀點的證據和事實。

以下是學生做的題目:

1.填空題:烏賊有可能分辨捕獲物的多少,決定它們是否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問答題:當在烏賊面前放了不同數量的活蝦時,為什麼它們要化更長的時間決定?

3.填表題:舉出兩條最有力的證據,說明頭足綱動物瑟吉歐聰明的、有數感的。

巧用学习单,看美国学校如何推动跨学科学习

4.選擇題:從以下選項中選擇來自文本、最能說明烏賊比一歲的小孩數字感更強的答案。 A.當遇到掠食者時,烏賊能在數毫秒內改變顏色,隱藏起來。

B.烏賊能夠區別四隻和五隻蝦間的差異,而恆河猴只能夠最多判斷四隻。

C. 烏賊能夠區別四隻和五隻蝦間的差異,而一歲的小孩只能在一和二間區別。

5.寫作題:閱讀材料,請用PEEL寫作策略完成閱讀結論,字數在100個詞以內。

這些題目考查了學生閱讀材料、觀察和分析數據、事實,提出證據,基於證據推理,形成觀點與證據間邏輯關係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理解和思維能力,鍛鍊學生的觀察力和分析問題能力。而運用PEEL策略寫作是將閱讀材料轉化為學生自己思考和觀點的過程,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PEEL策略是POINT、EVIDENCE、EXPLANATION、LInk 四個英語單詞的首字母縮寫。這不僅是一種寫作策略,也是一種寫作的步驟。

首先是

觀點(POINT),即開門見山地提出觀點,主要說明了什麼。接下來是提出證據(EVIDENCE),是什麼說明或支持文章的觀點;然後是解釋(EXPLANATION),解釋其中的關係,最後是連接,將觀點和證據與現實聯繫起來,將理論問題與生活建立聯繫。

第一題到第四題對於學生來說,並不是很難,沒有太大的挑戰,在交流答案後教師選擇其中一份學生短文,展示出來:

烏賊是奇妙的物種。研究者相信當他們會有“數感”,去計算被捕食動物的數量,而且在記數後,他們還會使用這些信息決定他們是否應該出手。烏賊還會選擇一隻活蝦而不是二隻死蝦,這表明他們比起數量來還傾向於高質量的食物。

教師點評這份作品時,強調這是科學結論,要用科學的語言和思維來表達,注意言簡意賅,能夠用最少的詞來表達中心思想,還要有邏輯性,注重事實和證據的運用。這是科學論文最主要的特點。

這節課上選用的材料來自美國學生新聞網站Newsela,其內容涉及戰爭/和平,科學,兒童,金融,法律,健康等主題。他們從各個新聞源收集整理實時資訊,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在校學生對新聞資訊內容進行量身改編,還按照學生的閱讀能力分級分類。尤其原本深奧晦澀、索然無味的科學報告變得通俗易懂,深入淺出,提高孩子們對閱讀新聞資訊的興趣和相應的閱讀能力。

在七年級“英語科學課”課上,教師就一直選用Newsala網站科學類的素材,做為教學素材。我們看到學生的筆記本上貼滿著那個學期的閱讀材料,如“大熊貓的爭論:熊還是棕熊”、“科學家懷疑巴西嬰兒病毒上升導致頭小畸形症”、“那不是貓—那是一隻七千萬年的飛行爬行物”、“普通感冒”、“大灰熊”等等。

這些文章全是當時世界上科學家正在研究的課題或者成果,不過是成果的“簡易版”。編寫者將科研成果適當改編,使得他們適合不同年級或閱讀能力的學生閱讀。每篇文章上還註明了字數以及適合的水平,還有測試題測試他們理解程度。這些材料不僅僅是科普閱讀材料,而是科學教育和閱讀教育融合的素材。

正如,Newsala創始人馬修·格羅斯(Matthew Gross)這樣說, “如果我們能夠把新聞故事當作教學工具,從而改變孩子們的學習閱讀方式,那會怎麼樣?這會幫助孩子們成為新聞故事更好的讀者。

“英語科學課”將科普文章做為教學素材,不僅僅是科普閱讀,而通過接觸科學界最近的研究成果,培養學生能夠由於認識自然界有所瞭解而產生的充實感、興奮感和存在感。

教師設計的閱讀活動強調科學結論和實驗間的關係,突出從現象背後去探秘成因,有助於培養他們的實證精神,以及科學精神和能力。

正如PISA 將科學素養定義為:

科學素養是應用科學知識,辨別問題和得出以證據為基礎的結論,以便理解和幫助作出有關自然界,或者通過人類活動改變自然的決定的能力。

還有,學生的多種語言能力和技巧也得到了滲透和培養,如學會註釋、劃圈等閱讀筆記方法,提煉文本基本信息和中心思想;知道人物、事件和觀點;理解詞彙或者選擇;分析文本的結構;提煉作者的觀點和主旨;運用證據提出觀點和結論。

在 “英語科學課”上,不僅是在閱讀各種科學文章,教師設計基於科學或文本特點的教學活動,在一節《豬人》(The Pigman)的閱讀課上,學生們在閱讀完第六章後,小組合作完成一張地圖繪製,那個章節裡介紹了主人公約翰和洛林去動物園遊玩,學生們從文章中收集信息,設計和創作以男爵動物園為背景的地圖,將標誌、海獅池、堅果攤、孔雀園、哺乳動物園、靈長類動物、短吻鱷以及在第六章中出現的各種動物包含在裡面,同時還加上了一些說明,將地理空間、方位學習和閱讀聯繫起來。教師還鼓勵學生去補充和添加他們喜歡的景點,將閱讀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創作能力和地圖繪製能力等結合起來。

科學實驗和製作是科學課的重要內容,他們在每次實驗中進行寫作能力評估,如結合科學學科結構、特徵的廣泛知識,並運用有創意的文本改編形式和引用的規範及格式創作。形式非常多樣和豐富,如要求學生能完成報告和並對個人和小組的調查做出評價;使用來自不同途徑的信息,完成事實報告;寫作說理性材料,為研究計劃或過程解釋合理的理由;寫作解釋性材料,如陳述某一事件的起因;用實證寫作辯論性材料。

我們還發現,他們七年級的英語科學課,完全取代了英語課和科學課,將這兩門課程融合起來教學,通過多種教學方式將英語語言能力和科學素養的培養在同一節課上得到了體現。不僅教學內容和方式將英語和科學兩門學科整合起來,教師的身份也實現了華麗的轉身,英語科學課不是二個老師上,而是同一個老師上這節課,這對教師的跨學科的整合能力提出了要求,他們也變成了跨學科教學教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