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那麼優秀為什麼沒保留下來?

我們好像在那

中國近代史上有三所軍校改變了中國的整個歷史進程,其一曰云南講武堂,其二曰河北保定軍校,其三曰黃埔軍校。



這三所軍校中,黃埔軍校無疑是最為最重要的一所。在國民黨方面,黃埔系毫無疑問是天子門生,是蔣介石最為倚重一股力量。


在我軍方面,黃埔軍校的地位同樣重要。在新中國1955年的第一次授勳中,10大元帥有5名出自黃埔軍校,10大將中有3人出自黃埔軍校。至於其他上將,中將,少將加起來也有數十人。

這麼厲害的一所軍校,為什麼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卻銷聲匿跡了?

我們先來看一下黃埔軍校的前世今生。

1924年,孫中山在經歷過無數的失敗之後,終於恍然大悟,光靠嘴巴是幹不成什麼事的,痛定思痛之後,孫中山決定乾點實際的事情。


於是,在蘇聯人和我黨的幫助下,一所影響了接下來中國歷史進程的軍校誕生了,名字叫做“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因為地點位於廣東廣州黃埔區,所以又俗稱為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的名字也是幾經改變,1926年,黃埔軍校改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到了1929年,黃埔軍校更名“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而1931年,黃埔軍校再次更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到了1946年,黃埔軍校又變成了“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1950年,黃埔軍校又以“陸軍軍官學校”在臺灣復活。

同樣,黃埔軍校的地址也在不斷的變遷,1924年在黃埔島成立,1927年隨著北伐軍遷移到了武漢;蔣介石背叛革命後,黃埔軍校又跟著蔣介石遷移到了南京;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黃埔軍校又遷移到了成都;等到蔣介石逃往臺灣後,黃埔軍校也跟著前往了臺灣。

從狹義的角度來說,黃埔軍校只是指在黃埔島這個階段,此時一共創辦了6期,而黃埔1-6期也是蔣介石倚重的核心力量,我軍的5位元帥和3位大將也出自其中。

在蔣介石敗退臺灣之前,黃埔軍校一共開班了23期。在1949年蔣介石敗退後,黃埔23期絕大部分學生也隨之前往臺灣。

看了黃埔軍校的歷史,就會發現本題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黃埔軍校是隸屬於國民黨的。當蔣介石敗退臺灣時,黃埔軍校也隨之在臺灣掛牌亮相。這這種情況下,黃埔軍校自然不可能在新中國成立後依舊還在大陸。


小鎮月明

黃埔軍校是整個近代史中名聲最為巨大隆盛的一座軍校,這座軍校從創辦之初到抗日戰爭結束,一共培養出了二十多萬名學生,但是到抗日戰爭結束的時候,最終剩下的竟然只有一萬多人!

黃埔軍校學生在抗日戰爭中的戰死率達到了非常驚人的95%,從犧牲程度上來說,可以謂之為慘烈。

黃埔軍校初創於1924年,那個時候正是孫中山的國民政府外困內迫的時候,雖然他辛亥年的時候擔任過民國臨時大總統,但是因為沒兵沒錢沒槍的原因,最終只能將大總統之位交託給了袁世凱。



袁世凱死後,在民國各地紛起的軍閥之中,沒有軍事力量的孫中山更是無法佔據真正的話語權,所以擁有一支軍隊一直以來都是孫中山的夢想。

最後,孫中山通過尋求蘇聯的幫助,在蘇聯派出的許多專業軍事人員的協助下,黃埔軍校終於在1924年創立了。


與蔣介石共生共存的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的校長原本不是蔣介石,不過蔣介石知道黃埔軍校背後隱藏著多麼巨大的利益,所以他通過各種手段當上了黃埔軍校的校長。

他後來的人生也是憑藉著黃埔軍校校長的身份發家的,而作為蔣介石的回饋,黃埔軍校前六期的許多學生在後來也成為了蔣介石軍隊中的中流砥柱,成為了為蔣介石支撐起一整片天下的助力。


在黃埔軍校剛開始創辦的時候,廣東軍閥陳炯明對孫中山的國民政府威脅很大,因為戰情的需求,所以黃埔軍校學生們的學習是很短暫的。

黃埔軍校學生們入校前一般有三個要求,第一個要求起碼是初中或者技校學歷,第二個就是要基本的身體健康,第三個就是在18歲到25歲的年齡之間。

一般只要滿足這三個要求就有機會報考黃埔軍校,在報考之後還要經過各種各樣的選拔,在選拔合格之後,考生們就會被編入軍隊中學習最基本的軍事禮儀和知識。

這個時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軍訓,而軍訓的目標就是把每一名報考生培養成一名合格的士兵。


經過六個月的軍訓,在第二次選拔通過之後,學生們就可以進入黃埔軍校中學習,黃埔軍校當時有很多科目,既有涉及到軍事,也有涉及到政務的,不過真正佔據主要的還是軍事。

為戰場而生、在戰場中強大的黃埔學生

很多人以為黃埔軍校的學生們這麼優秀,那黃埔軍校的教學方面也肯定有過人之處。

但實際上黃埔軍校前幾期的學生們,在校學習時間基本上只有六個月的時間。

在黃埔軍校創辦之初,他們是按照蘇聯的軍官速成班制度創辦黃埔軍校的,所以教給學生們的也只是普通士官門的基本知識,並沒有太過於特殊的地方。


不過學習的短暫,並不就意味著黃埔軍校學生們的能力不行,實際上黃埔軍校學生們的晉升雖然有著運氣的成分,但在更多時候,實力還是很重要的。

因為當時戰局的緊要,所以黃埔軍校的學生們一般畢業後都會馬上被拉入隊伍中參加各種戰爭,讓他們從底層做起,學習各種指揮戰鬥的技巧。

正因為真槍實刀的接觸到了軍事指揮,前六期的黃埔學生們才能逐步地提高自己的軍事能力,為日後的統兵作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保定的課堂、講武的操場、黃埔的戰場。

說的就是黃埔學生們成長於戰場之中的事實,這才是他們異於常人的地方,而也因為前六期學生們出現的時期是蔣介石勢力發展的上升期,所以他們也積攢下了豐厚的資歷,最終在實力和運氣的雙重作用下,前六期的很多學生都開始坐上了軍隊中的高位。

黃埔六期開外、多數戰死在抗日戰場上的黃埔學生們

不過人在坐上高位置後,往往都會很難避免各種財色困擾,因此黃埔前六期的學生中,也往往是腐敗的高發集中點,而至於其他期的黃埔學生雖然沒有前六期的學生們那麼出名、那麼大的權力,但是他們的付出也是不容忽略的。

因為他們處在中下層的原因,所以一般前線的戰場上都是由他們帶兵支撐的,也因此造就了這些黃埔學生們非常高的戰亡率。


在十八萬的戰死沙場的黃埔學生中,絕大多數都是黃埔六期開外的學生們,他們都在戰場上為國家捐出了自己的身軀,留下的卻是自己的榮耀。

而在臺灣的時候,也有人創辦過以黃埔為名義的軍校,不過實際意義上的黃埔軍校早已因為特殊時代的結束,而消亡在了歷史中。

黃埔軍校和那個時代是相伴相生的,因為特殊的原因、特殊的時間,最終才造就出了特殊的黃埔軍校,當時代一去不復返的時候,其實再怎麼努力地挽留,也終將是徒勞一場。


所以說這就是黃埔軍校沒能保留下來的原因,原因簡單到了極點,黃埔軍校就如同一場絢麗多彩的煙花,在歷史最需要它的深夜時刻,綻放出了自己所有光芒,給世人留下了一片驚豔,留下了一片久久不能忘的回憶,最終當再去尋找它的時候,剩下的就只有零落在天空和大地上的餘燼令人回味。


孤客生



孫中山人稱孫大炮,就是沒有什麼根基,滿嘴跑火車,只有革命理想,卻總想做成大事,被許多人認為不靠譜,因此被作孫大炮,用嘴能說死人。

從建立同盟會,到辛亥革命,再到護國運動,護法運動,孫中山從來就沒有勝利過。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孫中山才明白只有槍桿子裡才能出政權,就決定聯合蘇聯建立黃埔軍校,培養有理想的革命軍官,以這些軍官為核心建立自己的軍隊。

在這時,在蘇聯和中共的幫助下,孫中山領導國民黨創辦了這所黃埔軍校。黃埔軍校為此後的幾十年的中國培養了大批軍官,尤其是抗戰中犧牲主要中低層軍官基本上都是黃埔畢業的。

黃埔一到七期出的人才最多,這七期一共畢業了13000多人。國共雙方的高級將領中有不少都出自這些人。

共產黨軍官 左權、陳賡、周逸群、蕭克、徐向前、林彪、蔣先雲、劉志丹、羅瑞卿、黃公略、周士第、王爾琢、王良、許光達、陳伯鈞、宋時輪、楊至成、郭天民、陳奇涵、陳浩、陶鑄、程子華、廖運周、馮達飛、蔡申熙、曾中生、許繼慎、趙一曼(女)、趙尚志、宣俠父、阮山(原籍越南)、李運昌、段德昌、賀聲洋、蕭方、周維炯、楊其綱、彭幹臣、閻揆要、郭化若、陳毅安、王諍、譚希林、彭明治、曹淵、唐天際、張宗遜、劉疇西、盧德銘、李之龍、張子清、餘灑度、徐彥剛、曾士峨、朱雲卿、陳東日、曹福昌、鄧萍、唐澍、姜鏡堂、常乾坤、伍中豪。

黃埔軍校國民黨軍官 杜聿明、胡宗南、張靈甫、鄭洞國、宋希濂、毛人鳳、關麟徵、賀衷寒、喬家才、鄧文儀、李仙洲、李默庵、陳明仁、康澤、鄭介民、李延年、李彌、胡璉、唐生明、俞濟時、黃維、戴笠、郝柏村、蔣仲苓、王升、黃珍吾、彭孟緝、桂永清、謝晉元、範漢傑、邱清泉、蔡文治、李桂丹、廖耀湘、鄭作民、王竣、黃翔、曾澤生、徐會之、趙子立、闕漢騫、董釗、李鐵軍、羅奇、賀忠漢、胡靖安、王慧生、宣鐵吾、黃梅興、姚子青、鍾彬、陳頤鼎、李以劻、肖贊育、戴安瀾、蕭作霖、唐生智、林偉儔、呂旃蒙、覃異之、賈伯濤、鄭庭笈、陳修和、文強、楊伯濤、侯鏡如、王耀武、孫元良、劉戡、黃傑、陳大慶、劉安祺、高魁元、蔡炳炎、廖運澤、曾擴情、酆悌、張耀明、廖昂、吳起舞、彭士量、邱行湘、孫明瑾、李文、王懷義、王敬久、滕傑、唐縱、蔣孝先、鄭蘊俠。



1927年,黃埔軍校搬遷到了南京,1931年又改名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之後又陸續在全國開設了幾所分校,國民政府開始全面培養軍事人才,為抗戰做準備。

黃埔軍校在大陸期間一共培養了30多萬軍官,其中絕大多數是抗戰期間培育的,他們剛剛畢業就走上抗日前線,擔任低層軍官,然後就再也沒有回來過。

抗戰期間,國民黨中低層軍官的死亡率超高,差不多每個位置都換了好多茬。根據有關數據不完全統計,黃埔軍校畢業生死在抗日前線的就不下十幾萬。


到了1944年底,因為日軍的最後反撲,國民黨軍隊傷亡慘重,在全國根本就徵不到合適的兵源,就從學校招收了十幾萬人來補充,為此還提出了“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 ”的口號,來激勵年輕學生士兵和軍官。其中還有由優秀年輕軍官組成的教導團,大多是黃埔畢業,他們在南京保衛戰中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1949年,當國民黨退到臺灣時,四川成都被解放後,黃埔軍校正式在中國大陸消失了,當然在臺灣還是有的。

早在1947年,孫立人將軍就被派到臺灣去負責培訓軍官,也就是臺灣黃埔軍校的前身。



黃埔軍校自從國共分裂後,就成了國民黨的軍校,和共產黨沒有太大的關係,被打上了國民黨的標籤。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黨和政府也建立了一大批軍校,比如劉伯承在南京創辦的軍校,陳賡在東北創辦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後來長沙的中國國防科技大學等。



黃埔軍校因為國民黨在臺灣還在用,中國大陸自然就選擇放棄這個名稱。更重要的大陸的軍校和國民黨的黃埔軍校不是一個性質的軍校,也很難還用這個名稱來命名。


但不管怎麼說,黃埔軍校都是一所在近現代史為中國做出巨大貢獻的學校,為中國的抗戰和解放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是一所值得大書特書的學校。


新知傳習閣

誰都知道黃埔軍校在廣州,但也許不是誰都知道“黃埔路”在南京,而本人就住在黃埔路旁邊,步行三分鐘左右而已。

南京市玄武區這條路為什麼命名為“黃埔路”?

因為黃埔路的盡頭過去有一所軍校——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它的前身就是黃埔軍校。北伐軍打下南京後,黃埔軍校就“搬家”了,從廣州搬到南京。其實,學校的名字和宗旨沒有變(陸軍軍官學校),只是辦校地址變了。因此,題主的問題問得不準。

另外,黃埔軍校也許沒有傳說中那麼優秀。現在的軍校一般學制4年,而黃埔軍校遠沒有這麼長,是所速成學校。黃埔軍校的學生們之所以名將輩出,並非靠學校學到的軍事知識和技術吃了一輩子,更多是在畢業後的戰爭實踐中不斷成長鍛鍊。

黃埔軍校的學員,受到的精神薰陶也許比軍事訓練更重要,正如那幅著名的對聯所說:“貪生怕死莫入斯門,升官發財請往他處。”


腦洞大開的歷史

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

黃埔軍校只有短短的六年壽命,是作為1924年國共合作的產物,當然這種說法是從稍微廣義上來講。然而無論怎麼樣來說,黃埔軍校都培育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將才。



黃埔軍校的顛沛流離

黃埔軍校在廣義上是指在1924年創辦於廣州黃埔區上的一所軍校,後來在1929年更名為“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 國民革命軍在1927年經過北伐佔領了寧滬杭地區,分為了南京和武漢兩個政權。政治中心北移之後,黃埔軍校也進行了搬遷,成立了黃埔軍校武漢分校。

隨著寧漢合流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取消,在南京成立了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蔣介石擔任該校的校長。而原先最早成立於黃浦區上的“黃埔軍校”,更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但是早已經不是正統。

抗日戰爭很快爆發,寧滬杭地區淪陷。位於南京的中央軍校內遷至四川成都,在此地成立黃埔軍校成都分校。在1946年改名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關麟徵擔任校長。

▲老照片

除了上述的幾所分校,由於抗日戰爭期間,大批優秀的黃埔軍校學生參與戰場,最後只好馬革裹屍還。為了不至於斷檔,各個地區又分別成立了九所分校,但是與本校相差太遠。

後來國民黨敗退臺灣,蔣介石緊急將黃埔軍校政要子弟200餘人,通過飛機將它們帶往了臺灣。因為孫立人在1947年在臺灣訓練新軍,在此地成立了黃埔軍校第十個分校。而這些被並過來的子弟兵,紛紛進入這所學校就讀。

然而在嚴格意義上,其實黃埔軍校只存在短短三年時間。從1924年國共合作開始算,到1927年國共合作破裂。而我開頭之所以算六年,是截止到1930年搬遷黃埔軍校。

▲如今遺址


黃埔軍校培養了多少批學生?

如果從1924年創辦學校開始,到1949年完全中斷為止。黃埔軍校滿打滿算錄取了23期學生,步兵、炮兵、空兵、工兵等諸多兵種。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提供了絕大多數的幫助。

之前嚴格意義的1924年到1927年之間,已經有六期之多。之後1927年國共合作破裂,出現了三所分校。這個時間段裡面招生人數很多,但是最後真正成功畢業的只有不足一千人。

如果廣義上來算從1924年到1949年之間,其實算作是有23期之多。中間多次由於外部原因辦學被迫中止,有幾期學生沒有完成學業就被迫畢業。而最後一期的第23期,由於政治原因也中間停止。如果再加上遷臺的部分,至今已經有個78期。

▲學生畢業照

黃埔軍校哪一期最厲害?

其實黃埔軍校招生人數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成了炮灰。如果真要硬比哪一期最厲害,我們最好還是從狹義上的六期來比較一下。因為這個時間段算是黃埔軍校最巔峰時期,培育出了太多優秀的人才。

黃埔軍校成立之初,報考條件也並不簡單。當時報考條件主要有以下幾條:首先是中學以上文憑,年齡在18到25歲之間。須要是黨員,還要手持黨部和黨員的介紹書,這才有報考的資格。第一期報考有1200多人,但是隻錄取了350人。

當時在那種情況之下,滿足上面條件的人其實鳳毛麟角。而且正如我開篇所說,黃埔軍校秉承的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莫入此門!” 後來更名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可見黃埔軍校所培育出的是一批有抱負,有理想的熱血青年。

▲黃埔軍校閱兵

黃埔第一期的學生有:

蔣先雲、徐向前、陳賡、左權、胡宗南、杜聿明、關麟徵、鄭洞國、陳明仁、宋希濂、李默庵、李仙洲、賀衷寒、許繼慎、黃維、桂永清、王爾琢、範漢傑、宣鐵吾、宣俠父、曾擴情、俞濟時、孫元良、周士第、餘程萬、劉戡、霍揆彰、侯鏡如等人。

黃埔軍校第二期有:

鄭介民、邱清泉、周逸群、盧德銘、餘灑度、聶紺弩等。

黃埔軍校第三期有:

王耀武、戴安瀾、黃公略、曾澤生、方先覺、李天霞、陳奇涵、郭化若、康澤等。

黃埔軍校第四期有:

林彪、張靈甫、謝晉元、胡璉、李彌、劉玉章、賴傳湘、高魁元、文強、洪水、唐天際、郭天民、曾中生、劉志丹、伍中豪、邱維達、段德昌等人。

黃埔軍校第五期有:

許光達、趙尚志、陶鑄、宋時輪、楊至成、郭汝瑰、廖運周、鄭庭笈等人。

黃埔軍校第六期有:

羅瑞卿、戴笠、張宗遜、陳伯鈞、廖耀湘、孫明瑾、程子華、臧克家等人。

在這之後所創辦的黃埔軍校,所招收與畢業學生的質量都遠遠比不上以上幾期。然而這些人大部分都為國捐軀,真正留下的也沒有多少。如果平時比較瞭解歷史,這些人的厲害之處,不用我多加介紹了吧。


黃埔軍校有哪些老師?

當時黃埔軍校分為六個部門,包括了教育部、訓練部、政治部、管理部,醫學部、補給部。而又把學員分為了步兵、工兵、炮兵、輜重兵、憲兵、政治兵等。有厲害的學生,當然離不開厲害的老師。

黃埔軍校成立之初,由蔣介石擔任黃埔軍校校長。戴季陶、張申府擔任政治部正副主任,何應欽擔任總教官,胡謙擔任教育部部長,廖仲愷擔任黨的代表。下面是部分名單:

汪精衛、李宗仁、白崇禧、程潛、陳果夫、邵力子、顧祝同、陳誠、陳繼承、錢大均、劉峙、蔣鼎文、方鼎英、張治中、嚴重、繆斌、邵元衝、林振雄、周駿彥、李其芳、惲代英、肖楚女、張秋人、瞿秋白、高語罕、熊雄、聶榮臻、郭沫若、魯易、陽翰笙、周佛海、包惠僧、董必武、夏曦、李達、張國燾、陳潭秋、陳毅、許德珩、章伯鈞等人

▲蔣擔任校長

當然我上面所說的這些人,僅僅是這些老師的一部分。他們包括黃埔軍校正統軍校,以及後來諸多分校。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是來自蘇聯的外籍軍官,我就不一一介紹了。總之當時幾乎全中國所有優秀的人才,都被其中在這裡來進行教學工作。

黃埔軍校之所以沒有重建,這裡不方便深入分析。只能說黃埔軍校的精神已經不再,再重新創辦也沒有任何意義了。黃埔軍校當初創辦的目的,其實是為了救國。後來合作破裂之後,也早已沒有了當初的優勢。 所以沒有保存下來的原因也很明顯了:黃埔精神不在!


▲點擊上方關注


史之策

黃埔軍校一開始培養出的學生質量還不錯,後面在中國歷史上也是頗有幾分建樹,能力水平還是比之前舊時代那些軍人要好一些!但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蘇聯給黃埔軍校提供了教官和資源,蘇聯將一個元帥派到了黃埔軍校來幫助建立起教學系統,培養軍事人才,裝備部隊。而蘇聯則是帶來了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歐洲的技術,比當時中國那些北洋軍閥要高一籌!但黃埔軍校後面的質量就不行了,主要原因是1927年之後,國民黨和蘇聯出現了裂痕,蘇聯的技術和人員不再那麼順暢的進入黃埔軍校,而因為後期,國民黨內部的戰亂鬥爭,蘇聯也很難繼續進行比較順暢的技術支援了!

所以後面黃埔軍校就基本上解散了,而且繼續辦下去也沒有什麼意思,因為蘇聯不再提供教官,培養出來的學生也頂多和之前的那些一樣,沒有什麼出奇之處了!


帝國曆史觀察者

黃埔軍校一直都存在,只不過後來軍校搬離了廣州黃埔,以軍校的正式名稱招生,便不再以黃埔軍校代指了。

事實上,黃埔並不是學校的正式命名,之所以叫黃埔,是因為最早的學校校址在現在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上,以地名為校名,才叫黃埔軍校。從建校至今,黃埔軍校的正式名稱一共有六個:

(1)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1926年以前


(2)中央軍事政治學校,1926-1929年

(3)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1929-1931年

(4)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31-1946年

(5)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1946-1950年。

(6)陸軍軍官學校,1950年——

實事求是的講,黃埔軍校雖然名氣很大。但現是這種高人氣,都是被媒體和網絡神話過度的產物。

黃埔軍校的厲害之處在於,軍校招收的學生太優秀了。至於軍校本身的教學水平,其實還承不上學生的水平。



黃埔軍校一期招生,有四點報名要求,其中第一條就能淘汰85%以上的國人。

(1)中學以上畢業文憑;

(2)黨部介紹書和國民黨員介紹書;

(3)黨員;

(4)18歲以上,25歲以下。

在1924年,當時能有中學及專科學校學歷的人,絕對是社會的青年才俊,平均素質相當高。讀書人願意放下讀書人的身段,進入軍校磨鍊,就更為難得了。

並且,軍校在招生過程中,抱著寧缺毋濫的要求,對每一個考生都要進行三關考試。首先是各省初試,合格後再到大地區進行復試,最後是在黃埔軍校進行總考試。軍隊中的考生也是如此要求,謝絕各方推薦信函,嚴格按考試成績擇優錄取,拒絕走後門的現象。

試想,這麼高標準錄取出來的學生,不敢說都是人中龍鳳,但起碼人中俊傑的幾率要遠大於其它學校。

但是,尖子生畢竟是少數,軍校也不可能永遠寧缺毋濫,高標準的招生。事實上,從黃埔二期開始,學生的素質就開始降低了。越往後素質越低,倒不是說沒有尖子生了。而是託關係走後門的,各派系往軍校塞人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學生的理想主義沒有了,抱著升官發財、腐敗墮落的思想人進了黃埔。

這些人名義上畢業於黃埔,本質上,與舊式軍校沒有任何區別。畢業人數翻倍式的暴漲,真正成才的屈指可數。後來,中央官校在各地陸續招收的學生,學生素質與在長洲島辦校後期如出一轍。再到現在,高雄的鳳山軍校,實際上已經擔不起黃埔軍校的威名了……

新中國為什麼不恢復黃埔軍校?因為新中國已經擁有更好的軍事院校了!

昔日的黃埔軍校,現在變成了文化保護單位,到廣州旅遊的朋友建議去看看。


Mer86

黃埔軍校被打上了國民黨的標籤,新中國成立之後,軍校如雨後春筍,嘩啦一下子就起來。比較知名的有哈爾濱工業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等。黃埔軍校跟隨國民黨撤出大陸之後,早在1947年,國民黨在大陸形勢急轉下降,孫立人將軍就被派到臺灣去負責培訓軍官,繼續在臺灣創辦黃埔軍校,大陸地區自然而然就選擇放棄這個名稱。

儘管黃埔軍校在建立之初是國共合作的產物,由於這個時候國家處於特殊的戰爭環境,從黃埔軍校畢業的十八萬名學子畢業之後紛紛奔赴前線,效忠國家,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黃埔軍校一共二十三期,根據實際情況開辦多所分校。黃埔軍校的學子,只要學會一項兵科技術、戰術後即算畢業,最短的兩三個月可以拿到學位證。


一九四四年,日軍垂死掙扎,對中國進行最後的反撲戰爭。國民黨軍隊傷亡慘重,兵源嚴重不足。當時黃埔軍校提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口號來激勵青年人參軍保家衛國。當時很多黃埔軍校畢業的熱血青年擔任國民黨中低層官員,這群人在南京保衛戰中付出了巨大犧牲。


黃埔軍校起源於廣州,幾改校名,校址幾易,但後來統稱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在大陸經歷了廣州,南京以及成都三個時間段。後來遷移到臺灣之後,徹底和中國大陸斷了聯繫。大陸有能力開辦自己的軍事學校,也不用黃埔軍校的名稱。


品讀武器裝備

是這些優秀的人成就了黃埔軍校,而不一定是黃埔軍校成就了這些優秀的人。

黃埔軍校可以說在中國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從這所軍校中走出了太多優秀的人才,比如中國十大元帥中5個都跟他有關係,林彪、徐向前是直接畢業於黃埔軍校,葉劍英是當時教授部副主任、聶榮臻和陳毅是教官。國軍就更不用說了,蔣介石最喜歡讓別人叫他蔣校長,嫡系就是黃埔系的。

但是問題來了,黃埔軍校中產生了如此眾多的人才是不是意味著黃埔軍校的教育一定是優秀的?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亂世出英雄”其實就能夠很好的說明這個問題。黃埔軍校之所以能夠在近代留下那麼大的名氣原因就在於其建立者是孫中山,繼承者是蔣介石。後來蔣介石更是以黃埔的人為嫡系,組建自己的軍隊。蔣介石北伐成功以後,這些人能夠有機會走上歷史的舞臺。

這其實和北洋軍七千人能出四個總統、幾十個高級將軍是一樣的道理。小站練兵以後,他手下七千新軍成了他最為重要的資本。他手底下這些人最後都在北洋政府期間成一方軍閥,或者民國總統。後來也是這些人左右民國的政局,更是出了馮國璋、徐世昌、曹錕。

再舉一個例子中國有幾個將軍縣,湖北紅安、湖北大悟、江西興國等地。他們出了很多將軍,其中湖北紅安出了一共223位將軍。原因難道是因為紅安教育優秀能夠培養出那麼多優秀的將軍嗎?肯定不是的,因為說到底那裡是黃麻起義的策源地,為革命犧牲了14萬的子弟兵。

黃埔軍校當然是優秀的,但是它能出那麼多的人才歸根到底還是獨特的時機。因為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創立的,他當時影響力就不用多說了吧。所以來黃埔軍校的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素質都是非常高的。教官大部分都是保定軍官學校畢業,或者海外歸來的精英。學生也是各個地方的人才,第一期報考是3000人,經過層層篩選,最後錄取不到500人。黃埔軍校其實是基層連排軍官的短期培訓,學制只有半年。加上戰鬥緊張,很多學生呆的時間是半年到兩年。說實話,這麼短的世界能夠學到的東西真的不會太多。

當初孫中山先生就是吃虧自己手裡沒有槍,受制於南北軍閥,所以才有了辦黃埔的想法。後來在蘇聯人的幫助下,組建了黃埔軍校。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忠於革命的士官,以便組成先進的軍隊。後來蔣介石成了校長,把黃埔軍校的學生變成了天子門生,學曾國藩搞門生故吏那一套。說實話這完全脫離了黃埔軍校的初衷,新中國不要也很正常。


歷史是什麼

我也算黃埔研究迷吧。由於家父是黃埔生,我寫了介紹黃埔的激情黃埔路和烽火縛蒼龍二書。要指出的是,不能說黃埔主要指前六期。

事實上抗戰期間的黃埔軍校,是為抗日救亡為戰場上急需的下級軍官而擴辦,成績斐然。家父王曲十七期炮科畢業,炮科(炮兵大隊)108名畢業生於1942年8月1日全部奔赴抗日最前線。為支援遠征軍抗日,父親的一部分同學於5月份提前畢業到緬甸。

十六期十七期的畢業生有三分之一犧牲在緬甸印度抗曰戰場和1944年的豫湘桂戰役中。其中,我父參加了慘烈洛陽保衛戰和衡陽血戰,均因保護珍貴的進口大炮,在戰役後期撒出,但洛陽血戰炮營官兵死傷俘太多大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