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那么优秀为什么没保留下来?

我们好像在那

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所军校改变了中国的整个历史进程,其一曰云南讲武堂,其二曰河北保定军校,其三曰黄埔军校。



这三所军校中,黄埔军校无疑是最为最重要的一所。在国民党方面,黄埔系毫无疑问是天子门生,是蒋介石最为倚重一股力量。


在我军方面,黄埔军校的地位同样重要。在新中国1955年的第一次授勋中,10大元帅有5名出自黄埔军校,10大将中有3人出自黄埔军校。至于其他上将,中将,少将加起来也有数十人。

这么厉害的一所军校,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却销声匿迹了?

我们先来看一下黄埔军校的前世今生。

1924年,孙中山在经历过无数的失败之后,终于恍然大悟,光靠嘴巴是干不成什么事的,痛定思痛之后,孙中山决定干点实际的事情。


于是,在苏联人和我党的帮助下,一所影响了接下来中国历史进程的军校诞生了,名字叫做“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为地点位于广东广州黄埔区,所以又俗称为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的名字也是几经改变,1926年,黄埔军校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到了1929年,黄埔军校更名“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而1931年,黄埔军校再次更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到了1946年,黄埔军校又变成了“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1950年,黄埔军校又以“陆军军官学校”在台湾复活。

同样,黄埔军校的地址也在不断的变迁,1924年在黄埔岛成立,1927年随着北伐军迁移到了武汉;蒋介石背叛革命后,黄埔军校又跟着蒋介石迁移到了南京;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黄埔军校又迁移到了成都;等到蒋介石逃往台湾后,黄埔军校也跟着前往了台湾。

从狭义的角度来说,黄埔军校只是指在黄埔岛这个阶段,此时一共创办了6期,而黄埔1-6期也是蒋介石倚重的核心力量,我军的5位元帅和3位大将也出自其中。

在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前,黄埔军校一共开班了23期。在1949年蒋介石败退后,黄埔23期绝大部分学生也随之前往台湾。

看了黄埔军校的历史,就会发现本题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黄埔军校是隶属于国民党的。当蒋介石败退台湾时,黄埔军校也随之在台湾挂牌亮相。这这种情况下,黄埔军校自然不可能在新中国成立后依旧还在大陆。


小镇月明

黄埔军校是整个近代史中名声最为巨大隆盛的一座军校,这座军校从创办之初到抗日战争结束,一共培养出了二十多万名学生,但是到抗日战争结束的时候,最终剩下的竟然只有一万多人!

黄埔军校学生在抗日战争中的战死率达到了非常惊人的95%,从牺牲程度上来说,可以谓之为惨烈。

黄埔军校初创于1924年,那个时候正是孙中山的国民政府外困内迫的时候,虽然他辛亥年的时候担任过民国临时大总统,但是因为没兵没钱没枪的原因,最终只能将大总统之位交托给了袁世凯。



袁世凯死后,在民国各地纷起的军阀之中,没有军事力量的孙中山更是无法占据真正的话语权,所以拥有一支军队一直以来都是孙中山的梦想。

最后,孙中山通过寻求苏联的帮助,在苏联派出的许多专业军事人员的协助下,黄埔军校终于在1924年创立了。


与蒋介石共生共存的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的校长原本不是蒋介石,不过蒋介石知道黄埔军校背后隐藏着多么巨大的利益,所以他通过各种手段当上了黄埔军校的校长。

他后来的人生也是凭借着黄埔军校校长的身份发家的,而作为蒋介石的回馈,黄埔军校前六期的许多学生在后来也成为了蒋介石军队中的中流砥柱,成为了为蒋介石支撑起一整片天下的助力。


在黄埔军校刚开始创办的时候,广东军阀陈炯明对孙中山的国民政府威胁很大,因为战情的需求,所以黄埔军校学生们的学习是很短暂的。

黄埔军校学生们入校前一般有三个要求,第一个要求起码是初中或者技校学历,第二个就是要基本的身体健康,第三个就是在18岁到25岁的年龄之间。

一般只要满足这三个要求就有机会报考黄埔军校,在报考之后还要经过各种各样的选拔,在选拔合格之后,考生们就会被编入军队中学习最基本的军事礼仪和知识。

这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军训,而军训的目标就是把每一名报考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士兵。


经过六个月的军训,在第二次选拔通过之后,学生们就可以进入黄埔军校中学习,黄埔军校当时有很多科目,既有涉及到军事,也有涉及到政务的,不过真正占据主要的还是军事。

为战场而生、在战场中强大的黄埔学生

很多人以为黄埔军校的学生们这么优秀,那黄埔军校的教学方面也肯定有过人之处。

但实际上黄埔军校前几期的学生们,在校学习时间基本上只有六个月的时间。

在黄埔军校创办之初,他们是按照苏联的军官速成班制度创办黄埔军校的,所以教给学生们的也只是普通士官门的基本知识,并没有太过于特殊的地方。


不过学习的短暂,并不就意味着黄埔军校学生们的能力不行,实际上黄埔军校学生们的晋升虽然有着运气的成分,但在更多时候,实力还是很重要的。

因为当时战局的紧要,所以黄埔军校的学生们一般毕业后都会马上被拉入队伍中参加各种战争,让他们从底层做起,学习各种指挥战斗的技巧。

正因为真枪实刀的接触到了军事指挥,前六期的黄埔学生们才能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军事能力,为日后的统兵作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保定的课堂、讲武的操场、黄埔的战场。

说的就是黄埔学生们成长于战场之中的事实,这才是他们异于常人的地方,而也因为前六期学生们出现的时期是蒋介石势力发展的上升期,所以他们也积攒下了丰厚的资历,最终在实力和运气的双重作用下,前六期的很多学生都开始坐上了军队中的高位。

黄埔六期开外、多数战死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学生们

不过人在坐上高位置后,往往都会很难避免各种财色困扰,因此黄埔前六期的学生中,也往往是腐败的高发集中点,而至于其他期的黄埔学生虽然没有前六期的学生们那么出名、那么大的权力,但是他们的付出也是不容忽略的。

因为他们处在中下层的原因,所以一般前线的战场上都是由他们带兵支撑的,也因此造就了这些黄埔学生们非常高的战亡率。


在十八万的战死沙场的黄埔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黄埔六期开外的学生们,他们都在战场上为国家捐出了自己的身躯,留下的却是自己的荣耀。

而在台湾的时候,也有人创办过以黄埔为名义的军校,不过实际意义上的黄埔军校早已因为特殊时代的结束,而消亡在了历史中。

黄埔军校和那个时代是相伴相生的,因为特殊的原因、特殊的时间,最终才造就出了特殊的黄埔军校,当时代一去不复返的时候,其实再怎么努力地挽留,也终将是徒劳一场。


所以说这就是黄埔军校没能保留下来的原因,原因简单到了极点,黄埔军校就如同一场绚丽多彩的烟花,在历史最需要它的深夜时刻,绽放出了自己所有光芒,给世人留下了一片惊艳,留下了一片久久不能忘的回忆,最终当再去寻找它的时候,剩下的就只有零落在天空和大地上的余烬令人回味。


孤客生



孙中山人称孙大炮,就是没有什么根基,满嘴跑火车,只有革命理想,却总想做成大事,被许多人认为不靠谱,因此被作孙大炮,用嘴能说死人。

从建立同盟会,到辛亥革命,再到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孙中山从来就没有胜利过。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孙中山才明白只有枪杆子里才能出政权,就决定联合苏联建立黄埔军校,培养有理想的革命军官,以这些军官为核心建立自己的军队。

在这时,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孙中山领导国民党创办了这所黄埔军校。黄埔军校为此后的几十年的中国培养了大批军官,尤其是抗战中牺牲主要中低层军官基本上都是黄埔毕业的。

黄埔一到七期出的人才最多,这七期一共毕业了13000多人。国共双方的高级将领中有不少都出自这些人。

共产党军官 左权、陈赓、周逸群、萧克、徐向前、林彪、蒋先云、刘志丹、罗瑞卿、黄公略、周士第、王尔琢、王良、许光达、陈伯钧、宋时轮、杨至成、郭天民、陈奇涵、陈浩、陶铸、程子华、廖运周、冯达飞、蔡申熙、曾中生、许继慎、赵一曼(女)、赵尚志、宣侠父、阮山(原籍越南)、李运昌、段德昌、贺声洋、萧方、周维炯、杨其纲、彭干臣、阎揆要、郭化若、陈毅安、王诤、谭希林、彭明治、曹渊、唐天际、张宗逊、刘畴西、卢德铭、李之龙、张子清、余洒度、徐彦刚、曾士峨、朱云卿、陈东日、曹福昌、邓萍、唐澍、姜镜堂、常乾坤、伍中豪。

黄埔军校国民党军官 杜聿明、胡宗南、张灵甫、郑洞国、宋希濂、毛人凤、关麟征、贺衷寒、乔家才、邓文仪、李仙洲、李默庵、陈明仁、康泽、郑介民、李延年、李弥、胡琏、唐生明、俞济时、黄维、戴笠、郝柏村、蒋仲苓、王升、黄珍吾、彭孟缉、桂永清、谢晋元、范汉杰、邱清泉、蔡文治、李桂丹、廖耀湘、郑作民、王竣、黄翔、曾泽生、徐会之、赵子立、阙汉骞、董钊、李铁军、罗奇、贺忠汉、胡靖安、王慧生、宣铁吾、黄梅兴、姚子青、钟彬、陈颐鼎、李以劻、肖赞育、戴安澜、萧作霖、唐生智、林伟俦、吕旃蒙、覃异之、贾伯涛、郑庭笈、陈修和、文强、杨伯涛、侯镜如、王耀武、孙元良、刘戡、黄杰、陈大庆、刘安祺、高魁元、蔡炳炎、廖运泽、曾扩情、酆悌、张耀明、廖昂、吴起舞、彭士量、邱行湘、孙明瑾、李文、王怀义、王敬久、滕杰、唐纵、蒋孝先、郑蕴侠。



1927年,黄埔军校搬迁到了南京,1931年又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之后又陆续在全国开设了几所分校,国民政府开始全面培养军事人才,为抗战做准备。

黄埔军校在大陆期间一共培养了30多万军官,其中绝大多数是抗战期间培育的,他们刚刚毕业就走上抗日前线,担任低层军官,然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抗战期间,国民党中低层军官的死亡率超高,差不多每个位置都换了好多茬。根据有关数据不完全统计,黄埔军校毕业生死在抗日前线的就不下十几万。


到了1944年底,因为日军的最后反扑,国民党军队伤亡惨重,在全国根本就征不到合适的兵源,就从学校招收了十几万人来补充,为此还提出了“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的口号,来激励年轻学生士兵和军官。其中还有由优秀年轻军官组成的教导团,大多是黄埔毕业,他们在南京保卫战中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1949年,当国民党退到台湾时,四川成都被解放后,黄埔军校正式在中国大陆消失了,当然在台湾还是有的。

早在1947年,孙立人将军就被派到台湾去负责培训军官,也就是台湾黄埔军校的前身。



黄埔军校自从国共分裂后,就成了国民党的军校,和共产党没有太大的关系,被打上了国民党的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党和政府也建立了一大批军校,比如刘伯承在南京创办的军校,陈赓在东北创办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后来长沙的中国国防科技大学等。



黄埔军校因为国民党在台湾还在用,中国大陆自然就选择放弃这个名称。更重要的大陆的军校和国民党的黄埔军校不是一个性质的军校,也很难还用这个名称来命名。


但不管怎么说,黄埔军校都是一所在近现代史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学校,为中国的抗战和解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是一所值得大书特书的学校。


新知传习阁

谁都知道黄埔军校在广州,但也许不是谁都知道“黄埔路”在南京,而本人就住在黄埔路旁边,步行三分钟左右而已。

南京市玄武区这条路为什么命名为“黄埔路”?

因为黄埔路的尽头过去有一所军校——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它的前身就是黄埔军校。北伐军打下南京后,黄埔军校就“搬家”了,从广州搬到南京。其实,学校的名字和宗旨没有变(陆军军官学校),只是办校地址变了。因此,题主的问题问得不准。

另外,黄埔军校也许没有传说中那么优秀。现在的军校一般学制4年,而黄埔军校远没有这么长,是所速成学校。黄埔军校的学生们之所以名将辈出,并非靠学校学到的军事知识和技术吃了一辈子,更多是在毕业后的战争实践中不断成长锻炼。

黄埔军校的学员,受到的精神熏陶也许比军事训练更重要,正如那幅著名的对联所说:“贪生怕死莫入斯门,升官发财请往他处。”


脑洞大开的历史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

黄埔军校只有短短的六年寿命,是作为1924年国共合作的产物,当然这种说法是从稍微广义上来讲。然而无论怎么样来说,黄埔军校都培育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将才。



黄埔军校的颠沛流离

黄埔军校在广义上是指在1924年创办于广州黄埔区上的一所军校,后来在1929年更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 国民革命军在1927年经过北伐占领了宁沪杭地区,分为了南京和武汉两个政权。政治中心北移之后,黄埔军校也进行了搬迁,成立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随着宁汉合流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取消,在南京成立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蒋介石担任该校的校长。而原先最早成立于黄浦区上的“黄埔军校”,更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但是早已经不是正统。

抗日战争很快爆发,宁沪杭地区沦陷。位于南京的中央军校内迁至四川成都,在此地成立黄埔军校成都分校。在1946年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关麟征担任校长。

▲老照片

除了上述的几所分校,由于抗日战争期间,大批优秀的黄埔军校学生参与战场,最后只好马革裹尸还。为了不至于断档,各个地区又分别成立了九所分校,但是与本校相差太远。

后来国民党败退台湾,蒋介石紧急将黄埔军校政要子弟200余人,通过飞机将它们带往了台湾。因为孙立人在1947年在台湾训练新军,在此地成立了黄埔军校第十个分校。而这些被并过来的子弟兵,纷纷进入这所学校就读。

然而在严格意义上,其实黄埔军校只存在短短三年时间。从1924年国共合作开始算,到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而我开头之所以算六年,是截止到1930年搬迁黄埔军校。

▲如今遗址


黄埔军校培养了多少批学生?

如果从1924年创办学校开始,到1949年完全中断为止。黄埔军校满打满算录取了23期学生,步兵、炮兵、空兵、工兵等诸多兵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绝大多数的帮助。

之前严格意义的1924年到1927年之间,已经有六期之多。之后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出现了三所分校。这个时间段里面招生人数很多,但是最后真正成功毕业的只有不足一千人。

如果广义上来算从1924年到1949年之间,其实算作是有23期之多。中间多次由于外部原因办学被迫中止,有几期学生没有完成学业就被迫毕业。而最后一期的第23期,由于政治原因也中间停止。如果再加上迁台的部分,至今已经有个78期。

▲学生毕业照

黄埔军校哪一期最厉害?

其实黄埔军校招生人数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成了炮灰。如果真要硬比哪一期最厉害,我们最好还是从狭义上的六期来比较一下。因为这个时间段算是黄埔军校最巅峰时期,培育出了太多优秀的人才。

黄埔军校成立之初,报考条件也并不简单。当时报考条件主要有以下几条:首先是中学以上文凭,年龄在18到25岁之间。须要是党员,还要手持党部和党员的介绍书,这才有报考的资格。第一期报考有1200多人,但是只录取了350人。

当时在那种情况之下,满足上面条件的人其实凤毛麟角。而且正如我开篇所说,黄埔军校秉承的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此门!” 后来更名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可见黄埔军校所培育出的是一批有抱负,有理想的热血青年。

▲黄埔军校阅兵

黄埔第一期的学生有:

蒋先云、徐向前、陈赓、左权、胡宗南、杜聿明、关麟征、郑洞国、陈明仁、宋希濂、李默庵、李仙洲、贺衷寒、许继慎、黄维、桂永清、王尔琢、范汉杰、宣铁吾、宣侠父、曾扩情、俞济时、孙元良、周士第、余程万、刘戡、霍揆彰、侯镜如等人。

黄埔军校第二期有:

郑介民、邱清泉、周逸群、卢德铭、余洒度、聂绀弩等。

黄埔军校第三期有:

王耀武、戴安澜、黄公略、曾泽生、方先觉、李天霞、陈奇涵、郭化若、康泽等。

黄埔军校第四期有:

林彪、张灵甫、谢晋元、胡琏、李弥、刘玉章、赖传湘、高魁元、文强、洪水、唐天际、郭天民、曾中生、刘志丹、伍中豪、邱维达、段德昌等人。

黄埔军校第五期有:

许光达、赵尚志、陶铸、宋时轮、杨至成、郭汝瑰、廖运周、郑庭笈等人。

黄埔军校第六期有:

罗瑞卿、戴笠、张宗逊、陈伯钧、廖耀湘、孙明瑾、程子华、臧克家等人。

在这之后所创办的黄埔军校,所招收与毕业学生的质量都远远比不上以上几期。然而这些人大部分都为国捐躯,真正留下的也没有多少。如果平时比较了解历史,这些人的厉害之处,不用我多加介绍了吧。


黄埔军校有哪些老师?

当时黄埔军校分为六个部门,包括了教育部、训练部、政治部、管理部,医学部、补给部。而又把学员分为了步兵、工兵、炮兵、辎重兵、宪兵、政治兵等。有厉害的学生,当然离不开厉害的老师。

黄埔军校成立之初,由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戴季陶、张申府担任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担任总教官,胡谦担任教育部部长,廖仲恺担任党的代表。下面是部分名单:

汪精卫、李宗仁、白崇禧、程潜、陈果夫、邵力子、顾祝同、陈诚、陈继承、钱大均、刘峙、蒋鼎文、方鼎英、张治中、严重、缪斌、邵元冲、林振雄、周骏彦、李其芳、恽代英、肖楚女、张秋人、瞿秋白、高语罕、熊雄、聂荣臻、郭沫若、鲁易、阳翰笙、周佛海、包惠僧、董必武、夏曦、李达、张国焘、陈潭秋、陈毅、许德珩、章伯钧等人

▲蒋担任校长

当然我上面所说的这些人,仅仅是这些老师的一部分。他们包括黄埔军校正统军校,以及后来诸多分校。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是来自苏联的外籍军官,我就不一一介绍了。总之当时几乎全中国所有优秀的人才,都被其中在这里来进行教学工作。

黄埔军校之所以没有重建,这里不方便深入分析。只能说黄埔军校的精神已经不再,再重新创办也没有任何意义了。黄埔军校当初创办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救国。后来合作破裂之后,也早已没有了当初的优势。 所以没有保存下来的原因也很明显了:黄埔精神不在!


▲点击上方关注


史之策

黄埔军校一开始培养出的学生质量还不错,后面在中国历史上也是颇有几分建树,能力水平还是比之前旧时代那些军人要好一些!但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苏联给黄埔军校提供了教官和资源,苏联将一个元帅派到了黄埔军校来帮助建立起教学系统,培养军事人才,装备部队。而苏联则是带来了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的技术,比当时中国那些北洋军阀要高一筹!但黄埔军校后面的质量就不行了,主要原因是1927年之后,国民党和苏联出现了裂痕,苏联的技术和人员不再那么顺畅的进入黄埔军校,而因为后期,国民党内部的战乱斗争,苏联也很难继续进行比较顺畅的技术支援了!

所以后面黄埔军校就基本上解散了,而且继续办下去也没有什么意思,因为苏联不再提供教官,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顶多和之前的那些一样,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了!


帝国历史观察者

黄埔军校一直都存在,只不过后来军校搬离了广州黄埔,以军校的正式名称招生,便不再以黄埔军校代指了。

事实上,黄埔并不是学校的正式命名,之所以叫黄埔,是因为最早的学校校址在现在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以地名为校名,才叫黄埔军校。从建校至今,黄埔军校的正式名称一共有六个:

(1)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以前


(2)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6-1929年

(3)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29-1931年

(4)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31-1946年

(5)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1946-1950年。

(6)陆军军官学校,1950年——

实事求是的讲,黄埔军校虽然名气很大。但现是这种高人气,都是被媒体和网络神话过度的产物。

黄埔军校的厉害之处在于,军校招收的学生太优秀了。至于军校本身的教学水平,其实还承不上学生的水平。



黄埔军校一期招生,有四点报名要求,其中第一条就能淘汰85%以上的国人。

(1)中学以上毕业文凭;

(2)党部介绍书和国民党员介绍书;

(3)党员;

(4)18岁以上,25岁以下。

在1924年,当时能有中学及专科学校学历的人,绝对是社会的青年才俊,平均素质相当高。读书人愿意放下读书人的身段,进入军校磨炼,就更为难得了。

并且,军校在招生过程中,抱着宁缺毋滥的要求,对每一个考生都要进行三关考试。首先是各省初试,合格后再到大地区进行复试,最后是在黄埔军校进行总考试。军队中的考生也是如此要求,谢绝各方推荐信函,严格按考试成绩择优录取,拒绝走后门的现象。

试想,这么高标准录取出来的学生,不敢说都是人中龙凤,但起码人中俊杰的几率要远大于其它学校。

但是,尖子生毕竟是少数,军校也不可能永远宁缺毋滥,高标准的招生。事实上,从黄埔二期开始,学生的素质就开始降低了。越往后素质越低,倒不是说没有尖子生了。而是托关系走后门的,各派系往军校塞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学生的理想主义没有了,抱着升官发财、腐败堕落的思想人进了黄埔。

这些人名义上毕业于黄埔,本质上,与旧式军校没有任何区别。毕业人数翻倍式的暴涨,真正成才的屈指可数。后来,中央官校在各地陆续招收的学生,学生素质与在长洲岛办校后期如出一辙。再到现在,高雄的凤山军校,实际上已经担不起黄埔军校的威名了……

新中国为什么不恢复黄埔军校?因为新中国已经拥有更好的军事院校了!

昔日的黄埔军校,现在变成了文化保护单位,到广州旅游的朋友建议去看看。


Mer86

黄埔军校被打上了国民党的标签,新中国成立之后,军校如雨后春笋,哗啦一下子就起来。比较知名的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黄埔军校跟随国民党撤出大陆之后,早在1947年,国民党在大陆形势急转下降,孙立人将军就被派到台湾去负责培训军官,继续在台湾创办黄埔军校,大陆地区自然而然就选择放弃这个名称。

尽管黄埔军校在建立之初是国共合作的产物,由于这个时候国家处于特殊的战争环境,从黄埔军校毕业的十八万名学子毕业之后纷纷奔赴前线,效忠国家,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黄埔军校一共二十三期,根据实际情况开办多所分校。黄埔军校的学子,只要学会一项兵科技术、战术后即算毕业,最短的两三个月可以拿到学位证。


一九四四年,日军垂死挣扎,对中国进行最后的反扑战争。国民党军队伤亡惨重,兵源严重不足。当时黄埔军校提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来激励青年人参军保家卫国。当时很多黄埔军校毕业的热血青年担任国民党中低层官员,这群人在南京保卫战中付出了巨大牺牲。


黄埔军校起源于广州,几改校名,校址几易,但后来统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在大陆经历了广州,南京以及成都三个时间段。后来迁移到台湾之后,彻底和中国大陆断了联系。大陆有能力开办自己的军事学校,也不用黄埔军校的名称。


品读武器装备

是这些优秀的人成就了黄埔军校,而不一定是黄埔军校成就了这些优秀的人。

黄埔军校可以说在中国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这所军校中走出了太多优秀的人才,比如中国十大元帅中5个都跟他有关系,林彪、徐向前是直接毕业于黄埔军校,叶剑英是当时教授部副主任、聂荣臻和陈毅是教官。国军就更不用说了,蒋介石最喜欢让别人叫他蒋校长,嫡系就是黄埔系的。

但是问题来了,黄埔军校中产生了如此众多的人才是不是意味着黄埔军校的教育一定是优秀的?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乱世出英雄”其实就能够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黄埔军校之所以能够在近代留下那么大的名气原因就在于其建立者是孙中山,继承者是蒋介石。后来蒋介石更是以黄埔的人为嫡系,组建自己的军队。蒋介石北伐成功以后,这些人能够有机会走上历史的舞台。

这其实和北洋军七千人能出四个总统、几十个高级将军是一样的道理。小站练兵以后,他手下七千新军成了他最为重要的资本。他手底下这些人最后都在北洋政府期间成一方军阀,或者民国总统。后来也是这些人左右民国的政局,更是出了冯国璋、徐世昌、曹锟。

再举一个例子中国有几个将军县,湖北红安、湖北大悟、江西兴国等地。他们出了很多将军,其中湖北红安出了一共223位将军。原因难道是因为红安教育优秀能够培养出那么多优秀的将军吗?肯定不是的,因为说到底那里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为革命牺牲了14万的子弟兵。

黄埔军校当然是优秀的,但是它能出那么多的人才归根到底还是独特的时机。因为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创立的,他当时影响力就不用多说了吧。所以来黄埔军校的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素质都是非常高的。教官大部分都是保定军官学校毕业,或者海外归来的精英。学生也是各个地方的人才,第一期报考是3000人,经过层层筛选,最后录取不到500人。黄埔军校其实是基层连排军官的短期培训,学制只有半年。加上战斗紧张,很多学生呆的时间是半年到两年。说实话,这么短的世界能够学到的东西真的不会太多。

当初孙中山先生就是吃亏自己手里没有枪,受制于南北军阀,所以才有了办黄埔的想法。后来在苏联人的帮助下,组建了黄埔军校。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忠于革命的士官,以便组成先进的军队。后来蒋介石成了校长,把黄埔军校的学生变成了天子门生,学曾国藩搞门生故吏那一套。说实话这完全脱离了黄埔军校的初衷,新中国不要也很正常。


历史是什么

我也算黄埔研究迷吧。由于家父是黄埔生,我写了介绍黄埔的激情黄埔路和烽火缚苍龙二书。要指出的是,不能说黄埔主要指前六期。

事实上抗战期间的黄埔军校,是为抗日救亡为战场上急需的下级军官而扩办,成绩斐然。家父王曲十七期炮科毕业,炮科(炮兵大队)108名毕业生于1942年8月1日全部奔赴抗日最前线。为支援远征军抗日,父亲的一部分同学于5月份提前毕业到缅甸。

十六期十七期的毕业生有三分之一牺牲在缅甸印度抗曰战场和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中。其中,我父参加了惨烈洛阳保卫战和衡阳血战,均因保护珍贵的进口大炮,在战役后期撒出,但洛阳血战炮营官兵死伤俘太多大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