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水千山“粽”是情!中國歷史文化節日我們要牢記!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萬水千山“粽”是情!中國歷史文化節日我們要牢記!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萬水千山“粽”是情!中國歷史文化節日我們要牢記!

萬水千山“粽”是情!中國歷史文化節日我們要牢記!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萬水千山“粽”是情!中國歷史文化節日我們要牢記!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重大傳統節日。56個民族除漢族之外,還有滿、蒙、藏、苗、彝、畲、錫伯、朝鮮、土家、達斡爾等28個少數民族也過端午節。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我們南通地區有個民謠“五月五,洋糖棕於過端午”及“吃了端午粽,方把棉衣送”之說,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吃粽子。

現在的粽子多了很多的種類:

1、“竹葉粽”:“取竹葉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2、“艾香粽”:“糯米淘淨,夾棗、慄、綠豆,以艾葉浸米裹,入鍋煮。”

3、“甜茶粽”:“取真武山優質甜茶取汁用來製作粽子,其粽子色澤金黃油亮,入口潤滑細嫩,柔軟”粘稠,齒頰留香,回味甘甜,去膩消食,營養豐富”。

4、“臘肉香腸粽”:“臘肉香腸包的小粽,入口就有過年團圓的氣息。”

5、“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軟,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6、“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7、“蓮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

8、“松仁粽”:“去皮包小粽”

等等。。

此外,南通端午民俗中還有:插蒲艾的風俗,即把蒲草掛屋沿下,或置蒲艾於床蓆之下,據說這樣可以驅邪防蟲,至今鄉俗依然。、並於此日午時普灑雄黃酒於室內,據云可殺蟲闢五毒。小兒搽雄黃酒於額上,書寫“王”字,據說這樣做了蛇蟲百腳(蜈蚣)就不會咬了。

端午節前後,小兒胸前還掛各式各樣的百束鎖、香袋等物,考究的人家還給小兒穿戴繪有八卦的肚兜兜兒。香袋兒裡面裝的是藥鋪店裡買來的衣香,跑到哪兒香到哪兒。

萬水千山“粽”是情!中國歷史文化節日我們要牢記!

端午的中餐菜餚豐盛,其中有一傳統菜叫“和菜“。端午節前後,幾乎家家戶戶都要上這道菜。它是用粉皮、韭菜、綠豆芽、膠白(竹筍)絲、肉絲、蛋皮及蝦仁等和起來做的一隻菜。價廉物美、爽口好吃。據說還是在明代,家家戶戶做了許多菜準備過端午節,倭寇突然從海上竄來搶劫,大家把所有燒好的菜合到一起和其它衣物等一起帶出避難。倭寇搶劫走後,大家回來不得不吃這些和在一起的菜,吃著吃著,到也覺得很好吃。從此,這道菜在民間就傳開並傳承下來。除此之外,端午日子還得吃紅燒黃魚,內中配以大蒜瓣兒。

舊時年年端午日子,濠河裡還賽龍舟,近年來又恢復了,規模還比以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