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常犯的六個錯誤,第六點李玫瑾教授深有感觸!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有時會陷入盲目的自信:認為自己有一套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 ,自己的教育觀念是最好的 。然而,下面六個方面,是父母最常犯的錯誤。

第一:父母只是生活經驗和知識方面比孩子佔優勢,而好奇心和想象力遠遠不及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極具想象力的天才。魯迅說過:“孩子是可敬佩的,他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到天空,他想潛入蟻穴。”

孩子的想象力是最為豐富的。而我們成年人,由於長期受到固定思維模式的制約,極度缺乏想象力和好奇心。在這兩個方面,父母應該向孩子學習。
教育常犯的六個錯誤,第六點李玫瑾教授深有感觸!

第二:成年人總是過於世俗和功利,對人對事總是從利益出發。

與大人的功利性相比,孩子常常是真性情,做事總是從興趣出發。我們應該向孩子學習:做自己喜歡的事,和自己喜歡的人交往,不因為利益而委屈自己。

有時候,快樂其實是很容易獲得的,只是我們成年人總喜歡把事情想得過於複雜。一顆沉重的心靈怎能擁有簡單的快樂?

第三:父母愛孩子要把握分寸,掌握火候,不可太盲目。犧牲一切包括自己,不可取。

正因為我們為孩子傾注最多的心血,所以才會對孩子有如此強烈的愛。蒙田曾說:你付出最大代價的東西,對於你必定是最珍貴的。以至於,有時候作為父母,我們竟忘了也要好好愛自己。
教育常犯的六個錯誤,第六點李玫瑾教授深有感觸!

第四:父母教育子女最大的成功,是成為他們的朋友,而“朋友關係”正確的理解是什麼?

所謂做孩子的朋友:就是不把孩子當做寵物來教養,也不把孩子作為炫耀自己資本的道具。把他們視為一個獨立的人格,不僅愛孩子還給予信任理解。對於孩子自己的事情,既不越俎代庖也不橫加干涉。

凡事和孩子互相商量,形成一種平等討論,交流的家庭氛圍。

第五:中國的父母總是恨不得,把孩子的一生都安排妥帖,抹殺了孩子的獨立人格。

紀伯倫曾說:孩子只是借你們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靈魂不是你們生的,你們可以給他們愛。不可以給他們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教育常犯的六個錯誤,第六點李玫瑾教授深有感觸!

而現實生活中,父母一方面溺愛孩子,給孩子當牛做馬;另一方面,對孩子又具有強烈的控制慾,希望孩子對自己的要求言聽計從。結果養出了一個個外強中乾的“小皇帝”“小公主”。

第六:真正的教育是使孩子,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和健康的生活態度。

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在竇文濤主持的圓桌派節目中,對我們的教育提出過這樣的質疑。

教育體制的急功近利,使我們的孩子揹著沉重的書本,應付繁重的作業,還要上各種輔導班,孩子沒有愉快玩耍的時間 。

作為父母,我們無法與這種體制抗爭,至少可以儘量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創造力 ,興趣等。家長應該善於發掘孩子的學習天賦,而不是一味地對孩子進行知識的灌輸。同一個教育體制下,不同的父母,孩子的命運有很多差別。
教育常犯的六個錯誤,第六點李玫瑾教授深有感觸!

結語:作為父母,能夠培養孩子自己爭取幸福的能力,又能承受人生的磨難和痛苦,才是真正愛孩子,為他們的一生負責。

您覺得我說得有道理嗎?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有什麼想法,歡迎留言與我互動,專注中學生教育和英語輔導12年,期待您的關注。讓我們和孩子一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