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不会遏制中国崛起的决心

中国不可能永远给别人打工,全球高科技行业应该有中国的一席之地。

尽管中美两国商务官员都不愿意承认,实际上美方已经发起了中美贸易战。6月15日美国政府发布了加征关税的商品清单,对从中国进口的约5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的关税。6月16日,中国政府随即发布了关于对原产于美国的500亿美元进口商品加征25%关税的公告。

面对中国为维护自身权益做出的回击,特朗普政府于6月18日威胁称将制定2000亿美元征税清单进行报复。中方对此回应称,若美方2000亿美元征税清单出台,中方将不得不采取数量型和质量型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做出反制。这预示:中美贸易战存在扩大的危险。

作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贸易战将给中美两国,以及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打击。

为了避免贸易战,中美双方曾就经贸问题开展过多轮磋商,力图解决分歧,实现双赢。双方也曾于5月中旬达成过共识,同意通过对话与合作来妥善解决当前的贸易争端。

但特朗普政府最终还是撕毁了中美经贸谈判共识,发起了贸易战。

特朗普为何不顾美方也会受到损失的事实挑起贸易战呢?这其实与美方遏制中国崛起的意图有关。

不只是特朗普政府,历届美国政府都有不同的遏制中国发展的政策和手段,比如上届美国奥巴马政府,采取的是以搅乱南海为重点的外交加军事围堵的方式。而特朗普作为商人出生,采用了他擅长的经济手段,以“关税恐怖主义”方式遏制中国的崛起。

美方为什么要遏制中国?一是美方认为中国的发展威胁到了美方的世界老大地位。这种威胁是全面的:中国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越来越大,一带一路建设、上合组织、金砖国家、亚投行等等昭示中国已经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当前是唯一有信心在年国民经济总产值上超越美国的国家;中国的军事实力突飞猛进,已经不再是二三十年前随意被美国压制的时代,完全有能力维护中国的全球利益;中国的发展模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兴趣,这也给美国一直以武力“推荐”的美国模式带来一定的压力。

二是美国对中国一直存在的不信任。自从中国国内战争期间,美国政府押注国民党政府起,美国政府与中共政府之间就已经存在了不信任。在中共夺取全国胜利,建立新中国之后,中美之间就是对手,特别是援朝战争,以及援越战争,中美的敌对是公开的事情。中苏交恶之后,中美建交,美国完全是出于自身利益,对中国的不信任并没有因为中美建交消除过。

三是守成大国对新崛起大国的恶意。美国是守成大国,中国是新崛起大国,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从各种公开的论调可以看出,多数美国政客认为,修昔底德陷阱是守成大国与新崛起大国之间必然存在的。

那么,特朗普政府为何会选择经济作为遏制中国的方向呢?那是因为前几届美国总统曾经试图从政治上、军事上、外交上遏制过中国,但均失败了。经济是特朗普的长处,用自己最擅长的或许可以让特朗普更有信心,此其一。

其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在国际分工中一直处于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领域。低附加值的中国制造业属于给美国等发达国家打工的地位。但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取得成效,以前在国际分工中一直被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导的高科技、高附加值领域,中国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人工智能、5G等领域。在特朗普看来,中国给美国打工可以,但要在高附加值领域和美国企业竞争,是不行的,必须遏制。

这一点我们从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加征关税的清单可以看出。清单中,2015年中国政府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所涵盖的产品是被加征关税的重点。“中国制造2025”类似于德国的“工业4.0”,涵盖了几乎所有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是中国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

实际上,“中国制造2025”涵盖领域的产品虽然在技术上有突破,但出口到美国市场的很少,在中美经贸总量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并没有给美国市场带来多少影响。特朗普政府将这些产品当做重点来加征关税,就因为这些领域发展起来后会与美国企业形成激烈的竞争。通过遏制手段,可以打击“中国制造2025”,减缓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阻止中国的崛起步伐。

中国不可能永远给别人打工,全球高科技行业应该有中国的一席之地。这是中国不惧怕贸易战的一个原因。中国不想打贸易战,而且或许正如美国政客们所说的,贸易战中中国的损失要比美国大,即使这样,中国也会奉陪,中国崛起不是一时得失所能左右,也不是可以用短期利益所能交换到的,这是中国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

从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结构以及态势来看,中国经济完全可以应对中美贸易战带来的冲击。因此中美贸易战最后的结果,可能是特朗普搬起石头想砸中国的脚,结果却砸了自己的脚。真的很有这种可能。

(《北京周报》评论员 兰辛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