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不會遏制中國崛起的決心

中國不可能永遠給別人打工,全球高科技行業應該有中國的一席之地。

儘管中美兩國商務官員都不願意承認,實際上美方已經發起了中美貿易戰。6月15日美國政府發佈了加徵關稅的商品清單,對從中國進口的約500億美元商品加徵25%的關稅。6月16日,中國政府隨即發佈了關於對原產於美國的5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徵25%關稅的公告。

面對中國為維護自身權益做出的回擊,特朗普政府於6月18日威脅稱將制定2000億美元徵稅清單進行報復。中方對此回應稱,若美方2000億美元徵稅清單出臺,中方將不得不採取數量型和質量型相結合的綜合措施做出反制。這預示:中美貿易戰存在擴大的危險。

作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中美貿易戰將給中美兩國,以及世界經濟增長帶來打擊。

為了避免貿易戰,中美雙方曾就經貿問題開展過多輪磋商,力圖解決分歧,實現雙贏。雙方也曾於5月中旬達成過共識,同意通過對話與合作來妥善解決當前的貿易爭端。

但特朗普政府最終還是撕毀了中美經貿談判共識,發起了貿易戰。

特朗普為何不顧美方也會受到損失的事實挑起貿易戰呢?這其實與美方遏制中國崛起的意圖有關。

不只是特朗普政府,歷屆美國政府都有不同的遏制中國發展的政策和手段,比如上屆美國奧巴馬政府,採取的是以攪亂南海為重點的外交加軍事圍堵的方式。而特朗普作為商人出生,採用了他擅長的經濟手段,以“關稅恐怖主義”方式遏制中國的崛起。

美方為什麼要遏制中國?一是美方認為中國的發展威脅到了美方的世界老大地位。這種威脅是全面的:中國的國際政治影響力越來越大,一帶一路建設、上合組織、金磚國家、亞投行等等昭示中國已經走進世界舞臺的中央;中國的經濟實力越來越強,當前是唯一有信心在年國民經濟總產值上超越美國的國家;中國的軍事實力突飛猛進,已經不再是二三十年前隨意被美國壓制的時代,完全有能力維護中國的全球利益;中國的發展模式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興趣,這也給美國一直以武力“推薦”的美國模式帶來一定的壓力。

二是美國對中國一直存在的不信任。自從中國國內戰爭期間,美國政府押注國民黨政府起,美國政府與中共政府之間就已經存在了不信任。在中共奪取全國勝利,建立新中國之後,中美之間就是對手,特別是援朝戰爭,以及援越戰爭,中美的敵對是公開的事情。中蘇交惡之後,中美建交,美國完全是出於自身利益,對中國的不信任並沒有因為中美建交消除過。

三是守成大國對新崛起大國的惡意。美國是守成大國,中國是新崛起大國,這是國際社會的共識,從各種公開的論調可以看出,多數美國政客認為,修昔底德陷阱是守成大國與新崛起大國之間必然存在的。

那麼,特朗普政府為何會選擇經濟作為遏制中國的方向呢?那是因為前幾屆美國總統曾經試圖從政治上、軍事上、外交上遏制過中國,但均失敗了。經濟是特朗普的長處,用自己最擅長的或許可以讓特朗普更有信心,此其一。

其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在國際分工中一直處於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汙染領域。低附加值的中國製造業屬於給美國等發達國家打工的地位。但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取得成效,以前在國際分工中一直被美國等發達國家主導的高科技、高附加值領域,中國也取得了長足發展,特別是在人工智能、5G等領域。在特朗普看來,中國給美國打工可以,但要在高附加值領域和美國企業競爭,是不行的,必須遏制。

這一點我們從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加徵關稅的清單可以看出。清單中,2015年中國政府實施的“中國製造2025”戰略,所涵蓋的產品是被加徵關稅的重點。“中國製造2025”類似於德國的“工業4.0”,涵蓋了幾乎所有高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是中國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大戰略。

實際上,“中國製造2025”涵蓋領域的產品雖然在技術上有突破,但出口到美國市場的很少,在中美經貿總量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並沒有給美國市場帶來多少影響。特朗普政府將這些產品當做重點來加徵關稅,就因為這些領域發展起來後會與美國企業形成激烈的競爭。通過遏制手段,可以打擊“中國製造2025”,減緩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進程,阻止中國的崛起步伐。

中國不可能永遠給別人打工,全球高科技行業應該有中國的一席之地。這是中國不懼怕貿易戰的一個原因。中國不想打貿易戰,而且或許正如美國政客們所說的,貿易戰中中國的損失要比美國大,即使這樣,中國也會奉陪,中國崛起不是一時得失所能左右,也不是可以用短期利益所能交換到的,這是中國長期的發展戰略規劃。

從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結構以及態勢來看,中國經濟完全可以應對中美貿易戰帶來的衝擊。因此中美貿易戰最後的結果,可能是特朗普搬起石頭想砸中國的腳,結果卻砸了自己的腳。真的很有這種可能。

(《北京週報》評論員 蘭辛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