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匠人到匠心,《百年匠心》深度還原那些不為人知的“匠人故事”

“一字一方圓,一筆一江山;一點一春色,一抹一冬寒;一心一世界,一生一百年……”隨著渾厚深沉男低音的吟唱,一部視覺版的中國現代藝術史徐徐拉開了序幕。一幅幅精美的畫面,一段段動人的講述,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在百集大型系列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中緩緩鋪開……

為巨匠塑像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正處於鉅變時期,從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直到新中國成立,巨大的社會形態跨度深刻地影響了中國近代文化藝術領域。紀錄片《百年巨匠》回望二十世紀中國文化藝術領域巨匠大師,展現大師巨匠們的藝術人生,中國近代最重要的文化藝術搶救工程就此展開。

從匠人到匠心,《百年匠心》深度還原那些不為人知的“匠人故事”

其中《百年巨匠·美術篇》講述了十六位近代史上畫壇巨匠的故事,通過他們的人生經歷和藝術創造為觀眾展現真實生動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畫卷。第一部展示了畫壇巨匠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張大千四位大家,隨著鏡頭緩緩劃過他們使用過的原物與生活過的真實場景,向人們揭示著“藝術源於生活”的真諦;潘天壽、林風眠、傅抱石、李可染四位中國文化藝術巨擘的作品以及他們為中國畫壇作出的貢獻伴隨紀錄片的推進向觀眾娓娓道來。還有劉海粟、吳作人、關山月、吳冠中、李苦禪、蔣兆和、石魯、黃胄幾位大師的藝術人生,共同構成了中國近代百年絢爛的畫壇大觀。

第一部中講述的黃賓虹出身望族,其父曾經營當地紡織廠,由於傳統手工布藝無法抵禦外來洋貨的入侵,黃家由此走向沒落。生活難以為繼的黃賓虹決定外出闖蕩,也因此接觸到大量名家畫作,開始創作生涯。與黃賓虹的經歷相似,齊白石、徐悲鴻等大師也曾外出謀生,他們或遊學海外、或輾轉飄零,歲月的歷練成就了他們文藝創作的底蘊。在《百年巨匠》中,大師們的經歷雖各有不同,但他們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同樣地觸動人心。

片中還出現許多當今知名文藝家和學者,他們深入淺出地解釋了巨匠們不同階段、不同風格代表作品,闡明巨匠們的文藝造詣、創作風格和美學理念。通過大量運用巨匠們的人物和作品影像,再現他們的真實人生,全方位解讀一代大師的藝術生涯。

《百年巨匠》試圖用百年來各界大師的人生再現,重新梳理中國近代藝術史。誠如該片總策劃楊京島所說,為了更好地傳承中華文化,“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將這段歷史和大師人生記錄下來,留下歷史性的影像資料”。

用“鑿井的心”挖掘真實人生

從策劃到拍攝,《百年巨匠》時間跨度20多年,“做這件事,就像打井,執著做下去,可待清泉湧流”《百年巨匠》的出品人、總策劃、總監製楊京島這樣說。該片把文藝先賢還原為鮮活的形象,講述他們的藝術、人生和深遠影響,可以說是一部視覺版的近現代中國文化史。

從匠人到匠心,《百年匠心》深度還原那些不為人知的“匠人故事”

在《百年巨匠·美術篇》裡,編導順著《白石老人自述》中的一些重要事件的細節,帶觀眾感受齊白石的境遇和作品風格的關係,從《蛙聲十里出山泉》《墨蝦》等畫作中都可知其關鍵詞離不開“天趣”二字。張大千的關鍵詞則是“雅逸”,畫風工寫結合,晚期重彩、水墨融為一體,開創了潑墨潑彩的新風格。

原貌、原作、原物、原址的大量運用是《百年巨匠》製作團隊最為敬業和專業的一點。片中採訪的人不止有專家、傳記作家、親人、當年經歷歷史事件的人,甚至還有巨匠們當年請過的廚師、司機等,通過不同身份的人共同完成的口述,巨匠們的形象不再單薄。“歷史是各種不同身份的人共同完成的一個敘事、訴說,這樣才叫歷史,把話語權交還到每一個親歷、親聞、親見者,交還到每一個具體人那裡。”

從匠人到匠心,《百年匠心》深度還原那些不為人知的“匠人故事”

拍《徐悲鴻》,攝製組去了宜興、上海、南京、合肥、北京、法國巴黎、美國丹佛;拍《張大千》,去了重慶、成都、西安、蘭州、臺灣,法國尼斯、巴黎,美國蒙特雷、舊金山、洛杉磯……“這些大師去過的所有地方,我們幾乎無一遺漏地走了一遍,拍了一遍。徐悲鴻當年上學的巴黎美術學院、張大千辦過畫展的卡梅爾小鎮,我們也去了,雖然已找不到當年的痕跡,但是至少在片子裡要有記錄。”美術篇總導演趙偉東說。

“紀錄片必須要有情感與溫度,要講人的故事。”在音樂篇導演陳真看來,這部紀錄片聚焦的都是大家,但在《百年巨匠》裡,他們卻是走下神壇的人,真實存在的人。

“拍出人物背後的精神”

《百年巨匠》作為我國第一部大規模、全方位拍攝製作的關於20世紀畫壇巨匠、藝苑大師、文壇泰斗紀錄片的百集人物傳記,第一季共拍攝了43位中國二十世紀文化領域的大師巨匠,除美術篇之外,還有書法篇、京劇篇、話劇篇、音樂篇、文學篇。4月23日,《百年巨匠》第二季第一個篇章暨建築篇拉開帷幕,《百年巨匠·建築篇》將《百年巨匠》從聚焦文學藝術領域的巨匠擴展到拍攝20世紀中華文明的奠基者,對中華文明的代表人物和歷史事件進行全面紀錄與呈現,再一次向中華民族璀璨文明致敬。

“建築是時代的里程碑”,建築藝術作為中華文化中具有綜合性的載體,近現代中國建築事業的發展,從一個重要的角度展現了我國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弱小走向強大、從封閉走向開放的歷程。

《百年巨匠·建築篇》將鏡頭聚焦詹天佑、茅以升、梁思成、楊廷寶四位近現代中國建築工程領域的開創者和奠基人,通過影像傳記,多角度展現他們不凡的人生歷程和卓越的學術造詣,隨著人物形象的逐漸飽滿,近現代中國建築事業的發展和建築文化的演進歷程漸次展現在觀眾面前。

“三分在匠,七分在主”,建築大師們的生平可能不如藝術家們那樣起伏跌宕,如何將其不同於常人的經歷和故事通過鏡頭加以表達,生動表現四位彪炳史冊的建築大師,對於導演組來說是一個挑戰。

“要拍出人物背後的精神”,擔任此次建築篇總導演的寒冰表示,詹天佑、茅以升、梁思成、楊廷寶這四位共和國曆史上最傑出的建築師,如今在某種程度上被忽略甚至是遺忘了,“他們倡導的先進建築理念和他們所擁有的人格魅力在今天也沒有過時,並且難以超越,就是因為他們所具有的人格力量。”在寒冰看來,這些人都有想在世界證明中國的韌性,紀錄片不會說教式的談論他們如何愛國,只會呈現他們做了什麼,為什麼去做,做的時候是頂著怎樣的壓力、冒著怎樣的風險、付出怎樣樣的代價。至於觀眾感受到什麼,看到什麼,結論由觀眾自己得出,“我要做的就是有態度的拍攝”。

從匠人到匠心,《百年匠心》深度還原那些不為人知的“匠人故事”

站在近現代中國建築史的獨特視角下,《百年巨匠·建築篇》將中華優秀文化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進行呈現,用紀錄片的影視表現手法,再現中國近百年來建築領域發展中承載的歷史性、民族性、時代性,力圖向社會宣傳四位建築巨匠,弘揚建築藝術的文化傳承價值。

紀錄片《百年巨匠》系列的目標並不僅限於此。據悉,接下來《百年巨匠》將繼續推出各個文化領域篇章,計劃到2021年拍攝100位巨匠,對其進行全景式再現,反映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歷史征程,“為百年巨匠塑像、傳民族文化精神,展現中華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呈現中國20世紀絢爛輝煌、璀璨奪目的文化藝術大觀作為自己不斷前進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