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彈皇后”盛小云:絲絲清韻盡說古今

“评弹皇后”盛小云:丝丝清韵尽说古今

從“小飛兄”到蘇州市評彈團副團長,國家一級演員,盛小云近四十年完美詮釋評彈藝術,用絲絲清韻演繹了無數場視聽盛宴,讓無數觀眾為這門藝術的魅力所傾倒。

“评弹皇后”盛小云:丝丝清韵尽说古今

盛小云 蘇州市評彈團副團長,國家一級演員

四弦琵琶,一曲清韻,一柄蘇扇,加上有表、有白、有賦讚的韻文,蘇州評彈以其藝術形式和歷史文化底蘊,自2006年就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著名蘇州評彈表演藝術家盛小云一直在用她的藝術實踐賦予這門傳統藝術以新的活力。

87天做了個一生的決定

興盛於清乾隆時期的蘇州評彈是中國曲藝中發展相當完善的一種,它包攬了蒼勁有力、委婉動聽,高亢、低沉、爽朗、軟糯等唱腔藝術,是彈詞流派中較為豐富的。唱腔離不開語言,語言又離不開音樂,三種藝術相輔相成,是蘇州評彈最大的魅力所在。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盛小云在今年的兩會上又一次強調要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讓評彈藝術“走出去、傳下去”。為了這個夢想,她已經努力了近四十年。

盛小云出身於蘇州評彈世家,父母都是蘇州評彈演員。上世紀70年代,他們舉家從蘇州下放到了蘇北鹽城農村。“那時全家唯一的娛樂就是聽京劇唱京劇《紅燈記》《杜鵑山》等樣板戲”,廣播裡放的曲子,三四歲的盛小云總是一聽就會。母親盛玉影發現她在音樂上很有靈氣,便在四個女兒中選了盛小云繼承評彈衣缽。

1977年,盛小云跟隨父母回到故鄉蘇州,每逢寒暑假,常常是手捧一杯茶,端坐在第一排的“專座”上,聽父母演出,然後沉醉、痴迷。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到盛小云上初一,她告訴母親要將蘇州評彈作為終生事業。雖然那時盛小云已經能上臺演一些簡單的開篇,但如果打算正式學習蘇州評彈,就不可能再繼續正常的學業。母親很有顧慮,假如休學去學蘇州評彈,萬一學不成怎麼辦?於是母親便和學校的老師商量讓她休學三個月,如果學藝不行就再回校復課繼續讀書。經學校同意後,盛小云便跟著父母開始出碼頭學藝了。從正式學藝到處女秀,她用了87天。當盛小云平生第一次在上海一個小碼頭唱開篇《鶯鶯操琴》,站在臺上雙腿直顫,所幸緊張的情緒並未讓聽眾看出端倪。這次算得上是完美的演出,為她確定了今後的道路。

“小飛兄”成功掛牌

“评弹皇后”盛小云:丝丝清韵尽说古今

每當盛小云和父親陳瑞安合作演出時,母親都跟著出碼頭,除了料理父女倆的日常生活起居,還每天坐在觀眾席裡聽書,等女兒下臺後就點評當天演出。這樣的日子一過十年,盛小云的技藝打磨得越來越精,成為蘇州評彈圈裡的“小飛兄”,就是非評彈團的正式掛牌演員,俗稱沒有“營業執照”的非正式藝人。能夠進入上海、蘇州這樣的評彈大團,成為一名正式評彈演員,成了十多歲的她夢寐以求的理想。可在上世紀80年代,蘇州評彈學校在“文革”後剛剛恢復招生,且評彈團的門檻很高,其中蘇州市評彈團的要求尤其高,演員必須是蘇州評彈學校分配的正規畢業生,私人培養出來的藝人是不作數的,鐵打的規定、硬性標準,即使是團長也不能破例。當時浙江省德清縣評彈團演員胡鹿鳴正要找一個拼雙檔的下手。他在浦東一個書場看了盛小云的演出後,深覺滿意,便和盛小云母親商談吸收她進團的事宜。盛小云在門外聽著屋內的談話,心裡糾結:成為有編制的評彈團正式演員,這對當時的她而言是極具誘惑的。但德清縣評彈團不是她的目標,她想要更大的發展空間。

後來她一邊跟隨父母跑碼頭演出,一邊讀夜校補習文化課,辛苦卻很充實。兩年後,也就是1983年,盛小云第二次報考蘇州評彈學校,終於得償夙願。三年的評校學習對她來說相當於“回爐”修煉,畢業後她如願進入了蘇州市評彈團,實現了自己進“大團”,在更高平臺上傳承評彈藝術的夢想。

舞臺百變以創新傳承

“评弹皇后”盛小云:丝丝清韵尽说古今

盛小云代表作之一《啼笑因緣》,是根據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鴛鴦蝴蝶派張恨水的暢銷小說改編的一部近代彈詞。盛小云說這部書不屬於她最擅長的書路,但卻是她受益終生的書目。

傳統評彈中,角色表現方法比較臉譜化、程式化、戲劇化,比如,大家閨秀就是嫋娜娉婷、委婉多姿的淑女,貼身丫鬟則是古靈精怪、唧唧喳喳的小姑娘,各類角色言行舉止都有一套固定的戲劇表演“規範”。傳統書中的小姐幾乎是遵循同一路數,沒什麼個性可言,缺乏性格的充分表露,如《珍珠塔》中的陳翠娥、《落金扇》中的陸慶雲等。在表演《啼笑因緣》的學習和探索中,她懂得了個性化、生活化地塑造人物,懂得了演員要根據角色的性格去表演。

這部書中的三個青年女性何麗娜、沈鳳喜、關秀姑,年齡相仿,且都說普通話,有時角色之間也有對話,那麼該如何表演、如何區分角色呢?盛小云琢磨,其實,書中的每一個人都有鮮明個性,比如沈鳳喜,一個目不識丁的賣藝少女,飽受生活的苦難,但性格卻小鳥依人、活潑好動,給人一種很嗲、很甜的感覺,雖然後來她在樊家樹的資助下也讀了書,但卻始終不同於富家女何麗娜。而何麗娜是一個開放、西化的現代知識女性,受過系統的高等教育,款款有形、落落大方。關秀姑則是一個俠骨柔情的習武女子……對這三位女性角色,表演的時候如果基點、定位準確了,演出來的感覺自然也就不同凡響了。

談到蘇州評彈的魅力,盛小云滔滔不絕。她說:“蘇州評彈是一門綜合的藝術。”其中,評說以蘇州話獨有的吳儂軟語的古韻古調貫穿始終,在蘇州話的襯托下,“腔隨字走”是獨一無二的。為了讓更多人能理解蘇州評彈,在原來說、學、彈、唱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表演藝術,這樣即使是聽不懂蘇州話的觀眾,也可以從表演中得以解讀。此外,盛小云還提到了蘇州評彈的服飾魅力,男士的袍褂盡顯儒雅的書生氣,女士的旗袍襯托著婀娜多姿窈窕身:“只有披著黑頭髮、黃皮膚的東方女性,方能配得上蘇州絲綢旗袍的飄逸、靈動。”

“時代在變化,蘇州評彈也要創新。”盛小云想把曹禺先生的戲劇經典《雷雨》改編成兩個小時的中篇,搬到評彈藝術的舞臺上來。她仔細閱讀了蘇州大學朱棟霖教授的有關研究文章,瞭解到話劇往往只能通過角色的言行舉止等表演要素來表現劇情,而評彈,則能極盡言語表述的精雕細琢、無微不至之能事,更能表現情節、人物的豐富和複雜。而且,評彈演員一人分飾所有角色,能夠在“全知視角”與“限知視角”中跳進跳出,充分運用“六白”,也就是評彈說表的六種表達形式,即官白、私白、咕白、表白、襯白、託白,從不同的角度、層次來刻畫人物、描述情節。而這些正是評彈所突顯的藝術優勢。所以,評彈在刻畫、表述人物內心世界時完全有可能比話劇更勝一籌。“將年輕受眾所熟識的《雷雨》以評彈形式演繹出來,不僅贏得了掌聲,更是一種更高層面的精神追求。”盛小云說。

藝術不是空中樓閣,來不得半點浮躁和虛假。從“小飛兄”成長為蘇州評彈團副團長、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盛小云一路走來,以堅守傳承,以探索創新這門傳統藝術。她希望讓廣大觀眾,特別是年輕受眾感受到,評彈是一門高雅的說唱藝術,能為我們今天的生活添彩,而並非過時的明日黃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