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商故里—山西太谷

晉商故里—山西太谷

太谷縣,春秋晉國大夫陽處父的封邑,西漢置陽邑縣,屬太原郡。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名為太谷縣。“太谷”,清《太谷縣志》釋為:“太行之谷”,古漢語“太”通“大”,太谷即大山谷的意思,即現在祁縣子洪口谷。又《元和郡縣誌》記載:以縣西南有太谷,故名。《後漢書桓馮傳》:上黨見圍,不窺太谷。唐章懷太子李賢注:太谷自太原趣上黨之道……今幷州太谷縣西有太谷是也。《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山西二》載:太谷縣府東南百二十里。北至榆次縣七十里,西至祁縣五十里。本晉大夫陽處父邑。漢為陽邑縣,屬太原郡。後漢及魏、晉因之。後魏太平真君九年,省。景明中,復置。隋開皇十八年,改曰太谷縣。唐武德三年置太州,六年州廢,以縣屬幷州。

晉商故里—山西太谷

太谷,歷史悠久,商貿發達,有民謠:金太谷,銀祁縣,吃不完米麵的榆次縣。明《太谷縣志》記載:“太谷素稱勤儉,崇經術,尚禮義,誠為美俗。今觀士敦行誼,農力於野,商賈勤於貿易,無間城市、鄉村,無不紡織之家,可謂地無遺利,其勤不減古昔矣。”入清以後,太谷商業“商賈輻輳,甲於晉陽”,進入鼎盛時期。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太谷重修大觀樓捐銀碑》記載,當時太谷捐銀的商號就有六百餘家,遍及全國各大碼頭。經營有票號、藥材、綢緞、皮貨、呢絨、布匹、典當、糧食、雜貨、副食、土產、麻鐵、顏料、茶莊、客棧等第,應有盡有。

晉商故里—山西太谷

太谷城最早建於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周十里,高一丈八尺,四周有護城池。明正德九年(1514年),城牆增高到二丈五尺,以磚砌門,上建重樓,城牆四角建角樓。萬曆四年(1576年),改砌磚城,設四門。東、北、南為甕城,西門為重門,甕城上各建樓三間,角樓重加修飾,周圍建警鋪5五十六座,以磚砌碟道,裡側加回垣。至清,雖時有修繕,但其規模與明代大致相同。

太谷城有四街八井七十二巷。而以鼓樓為中心,東、南、西三條大街,樓北為縣衙,東街、西街、南街商號林立,鱗次櫛比,其中著名的有:協成乾、志誠信、世義信、錦生潤、大德玉、大德川、公合泉、裕源永、保隆堂,還有祁幫、平幫設在太谷的分號大德通、大德恆、三晉源、合盛元、日升昌、蔚豐厚、蔚長厚等;帳莊有:礪金德、用通五、三晉川;藥材行有:廣升遠、廣升譽、廣益義、廣懋興、廣源興等二十餘家;綢緞布匹百貨業有:萬聚恆、錦全昌、萬泰恆、恆升泰、元生利等;土產雜貨業有:瑞隆裕、義興隆、達泉湧;生煙業有西謙亨、北謙亨。

太原縣劉大鵬在《退想齋日記》中記有:太谷為晉川第一富區也,大商大賈都薈萃於此。城鎮村莊,亦多富堂,故風俗奢侈為諸邑最。……五百萬金者一戶,百萬金者三、四戶,數十萬金者數十戶,數萬金者則不計其數。……見夫街市之中,商旅往來,肩扛元寶,手握朱提(銀錠的代稱),如水之流,滔滔不斷

太谷城內的街道以商號起名的有:興隆巷、錢市巷、錢龍巷、醉樂園巷、純和巷、賣珠市巷、永勝巷、振興巷等;太谷城寺廟眾多,有祠、廟、觀等二十七處。因寺廟而名的有:觀音巷、楊廟巷、南寺街、東寺園、狐公廟巷、三官廟巷、上觀巷、東嶽廟巷等;有狀元、進士、舉人及節孝牌坊二十餘座。

在太谷西南十里,通往祁縣的路上,有一個北洸村,這裡住著太谷的富商曹家。北洸村離“茶葉之路”也不過十餘里。曹家是最早去福建採購茶葉的山西商人。

太谷縣溝子村的員家,也是最早去福建採購茶葉的山西商人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