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故里—山西太谷

晋商故里—山西太谷

太谷县,春秋晋国大夫阳处父的封邑,西汉置阳邑县,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为太谷县。“太谷”,清《太谷县志》释为:“太行之谷”,古汉语“太”通“大”,太谷即大山谷的意思,即现在祁县子洪口谷。又《元和郡县志》记载:以县西南有太谷,故名。《后汉书桓冯传》:上党见围,不窥太谷。唐章怀太子李贤注:太谷自太原趣上党之道……今并州太谷县西有太谷是也。《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山西二》载:太谷县府东南百二十里。北至榆次县七十里,西至祁县五十里。本晋大夫阳处父邑。汉为阳邑县,属太原郡。后汉及魏、晋因之。后魏太平真君九年,省。景明中,复置。隋开皇十八年,改曰太谷县。唐武德三年置太州,六年州废,以县属并州。

晋商故里—山西太谷

太谷,历史悠久,商贸发达,有民谣:金太谷,银祁县,吃不完米面的榆次县。明《太谷县志》记载:“太谷素称勤俭,崇经术,尚礼义,诚为美俗。今观士敦行谊,农力于野,商贾勤于贸易,无间城市、乡村,无不纺织之家,可谓地无遗利,其勤不减古昔矣。”入清以后,太谷商业“商贾辐辏,甲于晋阳”,进入鼎盛时期。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太谷重修大观楼捐银碑》记载,当时太谷捐银的商号就有六百余家,遍及全国各大码头。经营有票号、药材、绸缎、皮货、呢绒、布匹、典当、粮食、杂货、副食、土产、麻铁、颜料、茶庄、客栈等第,应有尽有。

晋商故里—山西太谷

太谷城最早建于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周十里,高一丈八尺,四周有护城池。明正德九年(1514年),城墙增高到二丈五尺,以砖砌门,上建重楼,城墙四角建角楼。万历四年(1576年),改砌砖城,设四门。东、北、南为瓮城,西门为重门,瓮城上各建楼三间,角楼重加修饰,周围建警铺5五十六座,以砖砌碟道,里侧加回垣。至清,虽时有修缮,但其规模与明代大致相同。

太谷城有四街八井七十二巷。而以鼓楼为中心,东、南、西三条大街,楼北为县衙,东街、西街、南街商号林立,鳞次栉比,其中著名的有:协成乾、志诚信、世义信、锦生润、大德玉、大德川、公合泉、裕源永、保隆堂,还有祁帮、平帮设在太谷的分号大德通、大德恒、三晋源、合盛元、日升昌、蔚丰厚、蔚长厚等;帐庄有:砺金德、用通五、三晋川;药材行有:广升远、广升誉、广益义、广懋兴、广源兴等二十余家;绸缎布匹百货业有:万聚恒、锦全昌、万泰恒、恒升泰、元生利等;土产杂货业有:瑞隆裕、义兴隆、达泉涌;生烟业有西谦亨、北谦亨。

太原县刘大鹏在《退想斋日记》中记有:太谷为晋川第一富区也,大商大贾都荟萃于此。城镇村庄,亦多富堂,故风俗奢侈为诸邑最。……五百万金者一户,百万金者三、四户,数十万金者数十户,数万金者则不计其数。……见夫街市之中,商旅往来,肩扛元宝,手握朱提(银锭的代称),如水之流,滔滔不断

太谷城内的街道以商号起名的有:兴隆巷、钱市巷、钱龙巷、醉乐园巷、纯和巷、卖珠市巷、永胜巷、振兴巷等;太谷城寺庙众多,有祠、庙、观等二十七处。因寺庙而名的有:观音巷、杨庙巷、南寺街、东寺园、狐公庙巷、三官庙巷、上观巷、东岳庙巷等;有状元、进士、举人及节孝牌坊二十余座。

在太谷西南十里,通往祁县的路上,有一个北洸村,这里住着太谷的富商曹家。北洸村离“茶叶之路”也不过十余里。曹家是最早去福建采购茶叶的山西商人。

太谷县沟子村的员家,也是最早去福建采购茶叶的山西商人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