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简史》节选 黄河在咆哮——水患约四年一遇的母亲河

八十九

黄河在咆哮——水患约四年一遇的母亲河

宋、元、明、清历时930年。至宋朝起,母亲河的脾气越来越暴躁,黄河决溢约240次,比西汉至唐朝时这1100年的63次高出约3倍。郑洛汴运河水网捉襟见肘。

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改道,每次大改道,都沿着新的河道修筑堤防。黄河下游邙山以东两岸大堤,多为明清时代的老堤,约有500年的历史。元明清,尤其是清朝时,对封丘以东黄河大堤的修筑、堵口,是耗资越来越大,水患越来越频繁,洪涝越来越严重。

明末清初,约40年战乱,黄河堤防失修,有地段常年决口,漕运受损。旱是水,涝是水;成也水,败也水。基于地势,相比之下,洛阳少涝多旱,开封多涝少旱,郑州居中,旱涝均沾。

明清时期,豫中黄河水利建设以防洪为主,兼顾农田水利灌溉。京都南粮北调依赖安徽、山东、河北的运河干渠。清时,京杭大运河的货物运输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三。为保统治中心北京的供应,帝王不能不重视漕运。康熙、乾隆多次到运河咽喉清口巡视,治河、堵口、固堤、分洪、导淮、济运。

史载,1662年,清康熙元年,六月,黄河决口黄练集,中牟城西、南、北三关均被水淹。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修筑黄河堤,西起荥泽县(今邙山游览区以东),东接原武县界,高4丈,趾宽10丈。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六月二十一日,暴雨三日,发生洪灾,冲坏田地,沙压石堆,人畜多有淹毙。1696年,清康熙三十五年,黄河河道南侵,荥泽县城再次南迁至古荥阳郡旧址(今郑州古荥镇)。明洪武八年至此,荥泽县被河患逼迁3次。旧址皆圮(pī倒塌,毁坏)于河。康熙21-38年,修成黄河堤。上起荥泽,即今古荥镇单东村附近,下至中牟杨桥,长57里。 1723年,清雍正元年,六月、九月,黄河在十里店、杨桥两次决口,淹没郑州、中牟乡村数百,漂没9万户。

乾隆时,黄河水患更加严重。1757年,乾隆十六年,重浚惠济河。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八月十八日,黄河发生特大洪水。1813年,黄河多处决口,河督黎世序一筹莫展,欲畏罪投河。民谚: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1834年,发大水,郑州水系泛滥成灾,贾鲁河边的村庄人畜漂没,毁房无数。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大水灾,荥阳、荥泽山洪暴涨,索须河、京水、贾鲁河水泛滥,沿河村庄人畜漂没,毁房无数。小京水村一室无存。郑州窦府砦被淹,水深丈余。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七月十七日,黄河暴涨,决堤百余丈,特大洪峰流量直冲中牟下汛八堡新堤坝。二十三日,黄河于中牟九堡决口,河堤塌宽百余丈。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公历1845年2月2日),中牟九堡河工合龙,全黄悉归故道。堵口工程历时一年半,共耗白银1200万两。经此次水患,中牟县北肥沃农田变为沙卤之地。1845年,河决荥泽,大溜经郑州夹城而过,中牟40余里尽成泽国。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春夏,郑州各县连续大旱,两季无收,人们多以树皮草根为生。秋季,巩县等地又遇淫雨,乡民出逃四方,卖妻卖子者无数。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秋,郑州、中牟、荥阳、密县等地先后受旱或受涝,遭雹而歉收。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改道经山东入海,贾鲁河至颍河一段不再通航,贾鲁河不再成为水陆要道。1870年,清同治九年,黄河在荥泽决口,淹没郑州157村。1871年,清同治十年,六月二十三日,荥阳、汜水一带突下暴雨,山洪暴涨,汜河溢,二县城房屋倒塌、人畜淹死无数。荥阳东城及东门尽毁。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六月,贾鲁河泥沙淤塞,不能行舟。是年,巡抚钱鼎铭到任,设水利总局管理河务。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八月十四日,连续10日大雨,是日午夜黄河在郑州下汛十堡(即石桥)决口,决口处宽300余丈水深1.7丈,淹没郑州以下中牟等40余县。九月,清廷命礼部尚书李鸿藻赴河南察看河工,十二月又被任命为郑州黄河垮口工程督办。

郑洛汴水路的废止,使郑州从南宋起逐渐失去古代社会都市经济发展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经济支柱。清,昔日黄河中游都市群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先行官——水利交通运输非但不再,且成为肆虐黄河下游“害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