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与新疆,哥俩好呀之一

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来,先说说清朝时期,在新疆留下英名的几位湖南老乡。哎呀,这事说来就话长了,您各位看好了,有这么几位,首先我们要请出来的这位,是个勇赴国难的年轻湖南人。

1.黄定湘

黄定湘,男,1801年(嘉庆六年)生于湖南长沙,1826年(道光六年)牺牲于新疆喀什。这是有史可查的第一个和新疆产生联系的湖南人,他在抵抗侵略者的战斗中因奋勇凿开水坝而牺牲。其为国捐的过程史书有详细记载:

湖南与新疆,哥俩好呀之一

1826年7月,大小和卓的后裔张格尔从中亚豪罕国带领人马入侵新疆,由于清政府的疏忽大意,张格尔叛军很快就攻陷了喀什噶尔旧城。当时的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庆祥率残部与1000余内地满汉军民退守旧城附近的徕宁城,坚持抵抗侵略者。张格尔久攻不下,便命人在克孜勒河下游堵坝截流,不断抬高克孜勒河水位,以期淹毁土质城墙的徕宁城。在河水的长期浸泡下,徕宁城危在旦夕。就在此时,以位湖南长沙籍的普通士兵黄定湘主动请缨,奋不顾身游到下游水坝处,不断潜入水底挖掘坝土,最终成功凿开水坝,河水骤降,徕宁城终于得救,但黄定湘却精疲力竭,英勇牺牲。

黄定湘为国捐躯后,新疆各族人民为感其恩德,尊其为“方神”(保护四方之神),全疆有十几个县为他起建方神庙,每逢月初和十五都进庙上香,一直延续到民国末年。顺便说一句,虽然黄定湘英勇挽救了徕宁城一次,但最终还是没能保住城池。1826年9月28日,张格尔通过掘地道的方式最终攻陷徕宁城,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庆祥自杀,徕宁城也大半毁于战火。

湖南与新疆,哥俩好呀之一

徕宁城遗址

备注:

徕宁城建于1762年,是清政府在平定新疆大小和卓叛乱之后,在喀什噶尔旧城(即今喀什市区东半部分)之西北2里左右,原波罗尼都(即“大和卓”)的私人庄园遗址上兴建的一座新城,作为参赞大臣衙署,并由乾隆皇帝亲自命名为“徕宁”城。

2.左宗棠及手下湖南籍将领

湖南与新疆,哥俩好呀之一

男,1812年生于湖南湘阴,1885年去世于福州。左宗棠左大帅收复新疆历史相信大家都非常清楚,当年上学时,历史书上也是大书特书。想来也不用详细介绍,今天我们就简要回顾一下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主要过程哈~

1864年(同治三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和同治陕甘回变,后者波及新疆,新疆各地豪强并起。其中,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马木提艾和柯尔克孜族部落头目司迪克来为了争夺喀什噶尔,相继致书中亚的浩罕汗国,请求军事援助,结果引来了该国的军事头目阿古柏。阿古柏进入新疆后,很快控制住局面,并于1867年(同治六年)自助尚未,建立“洪福汗国”,打算长期盘踞新疆。

1875年5月,为收复新疆,清廷下诏授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全权节制三军,以将军金顺为帮办军务,择机出塞平定新疆。

接到圣旨后,左宗棠提出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又称“缓进速决”)的正确战略。“先北后南”,即先安定北疆(但不急取伊犁),再进军南疆。这是考虑到进军新疆重点在打垮阿古柏,而阿古柏的势力主要在达坂城、托克逊、吐鲁番一线,其在北疆势力比较薄弱,进军困难较小;同时,位于北疆的乌鲁木齐有重要政治意义。从地理区位上讲,收复北疆,也可为进一步收复伊犁创造必要条件。

“缓进急战”中的“缓进”,就是积极治军。左宗棠用一年半的时间筹措军饷,积草屯粮,整顿军队,减少冗员,增强军队战斗力。即使是自己的主力湘军,也剔除空额,汰弱留强。他还规定,凡是不愿出关西征的,一律给资,遣送回籍,不加勉强。“急战”,就是考虑国库空虚,以及西北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田地荒芜,为了紧缩军费开支,大军一旦出发,必须速战速决,力争在一年半左右获取全胜尽早收兵。

湖南与新疆,哥俩好呀之一

1876年(光绪二年)4月,左宗棠在肃州祭旗,正式出兵。很快,刘锦棠的前锋部队,占据了距离乌鲁木齐只有不足三百里的济木萨(今吉木萨尔县)。8月,刘、金两军协力,经激战攻下乌鲁木齐外围的古牧地;阿古柏的帮凶白彦虎、马人得弃乌鲁木齐而逃,刘锦棠遂兵不血刃收复乌城。随后,金顺进占昌吉,荣全在刘锦棠协助下攻克玛纳斯城。至此,北路荡平。

北疆平定,下一步就是平定南疆。1877年(光绪三年)4月,刘锦棠出兵,迅速收复达坂城(4月20日)和托克逊城(4月26日);徐占彪与张曜在盐池会师,攻克吐鲁番门户七克腾木(4月21日)。阿古柏逃往焉耆,留其幼子驻守库尔勒为其垫后。不久,刘、张、徐三军合击,又收复吐鲁番;阿古柏一看通往南路的门户打开,自知大势已去,乃服毒自杀(一说被毒杀)。阿古柏的长子胡里为争权夺位杀死其弟,率领残部逃往喀什。

湖南与新疆,哥俩好呀之一

此时,沙俄又和土耳其发生战争,金顺建议乘虚袭取被沙俄霸占的伊犁。左宗棠认为师出无名,反遭其谤,留下不打。同年8月,大军从正道向西挺进,先收复南疆东四城(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10月间,西征军先后收复喀喇沙尔(焉耆,7日)、库车(8日)、库尔勒(9日)、拜城(21日)、阿克苏(10月24日)、乌什(26日)。

东四城既克,西四城(喀什噶尔、英吉沙、叶尔羌与和田)之敌自乱阵脚,相互攻杀。12月间,刘锦棠进军,先后收复喀什噶尔(17日)、叶尔羌(18日)、英吉沙尔(24日),阿古柏的长子胡里逃往俄国。

湖南与新疆,哥俩好呀之一

1878年1月2日(农历仍为光绪三年),和田克复。至此,这场由英、俄两国支持的阿古柏之乱乃告平息。仅一年多时间,左宗棠就指挥西征军,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清廷嘉其功,诏封二等恪靖侯。新疆各地也于大小村镇建立左公祠,烧香礼拜。

湖南与新疆,哥俩好呀之一

当然,除了左宗棠,其实左宗棠手下很多将领也都是湖南人。比如参加此次评判的刘锦棠也是湖南湘阴了,在平叛过程中,更是一马当先,充当先锋的角色,为平定阿古柏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但请大家记住他们~

3.曾纪泽

湖南与新疆,哥俩好呀之一

曾纪泽,男,1839年生于湖南湘阴,1890年去世于北京。说到曾纪泽,大家可能有点陌生,但是说到他爹曾国藩,大家应该就非常熟悉啦。明末时期,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完人,这两个完人分别是孔子、朱熹,半个完人则是王阳明。到了清末,又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半完人,这三个完人分别是孔子、朱熹、王阳明,半个完人则是曾国藩。而曾纪泽就是曾国藩的二公子。

扯了半天,湖南湘阴人曾纪泽和新疆有什么关联呢,你一个文化人,难道又跑到新疆收复失地不成?没错,就是收复失地,不过曾纪泽面临的困难可能比左宗棠还要多。

话说阿古柏入侵新疆之后,沙俄也于1871年趁机侵占了新疆的伊犁及周边地区,理由是为中国代管,结果这一代管就是十几年,阿古柏被左宗棠平定之后,沙俄仍然拒绝归还伊利。1878年(光绪四年),为收回伊犁,清廷派八旗贵族崇厚为特命全权大臣,赴俄国交涉伊犁问题。当年7月,崇厚在俄国官员的威胁和欺骗之下,擅自签订了出卖国家利益的《里瓦几亚条约》,该条约使得中国丧失了伊犁以南和以西的大片土地,还向俄国赔款五百万卢布,以及其他经济条款。而中国得到的,只是一座三面被俄国包围的伊犁空城。该条约传回中国后,老佛爷非常不满意,将崇厚撤职并交给刑部惩处,改派驻英法等国公使的曾纪泽赴俄重新谈判。

湖南与新疆,哥俩好呀之一

1880年(光绪六年)年7月,曾纪泽到达沙俄首都圣彼得堡。为了给曾纪泽一个下马威,沙俄政府冷遇了曾纪泽一段时间,甚至质问曾纪泽是否具备谈判资格,因为崇厚出使沙俄是的头衔是特命全权大臣,拥有全权,而曾纪泽仅为二等出使大臣,没有全权。曾纪泽驳斥说:根据西洋公法,无论头等二等,纵使都称全权,但也都不能违背国家之意专擅行事,订约必须国家批准;崇厚专擅行事,违背中国国法,也不合国际公例,所以不能承认。

谈判得以开始后,曾纪泽争取主动,提出事先拟好的条款要求改订新约。俄方十分不满,多次以终止谈判甚至发动战争相威胁。曾纪泽针对沙俄的战争讹诈,表示说:“中国不愿有打仗之事,倘不幸而有此事,中国百姓未必不愿与鄂(俄)一战。中国人坚忍耐劳,纵使一战未必取胜,然中国地方最大,虽十数年亦能支持,想贵国不能无损!”

曾纪泽与格尔斯、布策等俄方代表,“往返诘难数十万言”。最终,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在1881年2月24日(光绪七年正月二十六日),签订《中俄改订条约》(即《中俄伊犁条约》)。与崇厚所签条约比较,虽然伊犁西境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仍为沙俄强行割去,并且对俄赔款增至九百万卢布,但收回了2万余平方公里的国土;取消了俄人在中国的部分经济特权。 成功改约使曾纪泽广受赞誉,但他自己却在书信《复陈俊臣中丞》中表示:“上年改订俄约,收地未全,内疚方深。都门士大夫以为稍补苴前约之绽漏,不复苛责。来书亦引为弟功,过垂奖借,读之益增愧耳。”

湖南与新疆,哥俩好呀之一

可见,曾纪泽本人对这次出身还是留有遗憾的,但是无论如何,在当时的国家实力背景下,在弱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大环境下,曾纪泽此次出使俄国,确实已经是不世之功啦。不然,今天的新疆又要少一块重要的旅游景点了,甚至伊犁还在不在都不好说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