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愛打人怎麼辦?

嗨嗨你慢慢走

寶貝老是打人,怎麼辦?

案例引入:寶貝3歲了,和小朋友玩著玩著,就要打人,言語教育或者直接打他作為懲罰,都不奏效,改不過來,怎麼辦呢?


專家解答:寶寶剛開始步入人際互動圈時,不知道怎樣與小朋友交往,有時會用肢體動作為內心願望的表達,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這些行為都是正常的需求表達。但這樣做又傷害了另一個孩子,如果去懲罰他,他可能還不知道錯在哪;如果講道理孩子聽不懂也無效。所以,懲罰一定要避免,講道理還需要講藝術。


寶寶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不知道他的行為會給對方帶來怎樣的後果,父母可用感同

身受的方式引導他去感受:“你把小朋友打了,他哭了,他很疼的!就像你摔倒了一樣疼的!”觀察孩子的反應,再適當引導:“我們向他說‘對不起’好不好?”引導孩子用語言表達需求:“你是想要他手裡的玩具玩是嗎?那怎麼才能得到玩具呢?是不是向他說,‘小朋友,可以讓我玩一下你的玩具嗎?”。


如果孩子欠缺溝通能力,不妨在家和孩子玩角色扮演,你扮小朋友和他一起玩,示範給他看,把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在遊戲中玩幾次,

孩子今後就知道怎樣與人交往了。


最重要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有耐心、心平氣和。不要隨意打罵孩子,並且要做好榜樣作用。


《時尚育兒》雜誌,為孕、0~3歲家庭提供權威育兒、生活消費指南,點擊右上角關注。

時尚育兒圈子

寶寶「打人」未必意味著暴力或攻擊。

在不同的年齡段,寶寶打人的原因有所不同。

西爾斯《親密育兒全書》認為:“嬰兒的拍打儘管看起來令人不快,但實際上是嬉戲式的交流。”

一歲左右的寶寶出現頻繁打人行為,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寶寶處在

“手部敏感期”。

如果父母對寶寶無意中的拍打表示驚訝或者大笑,會讓寶寶認為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使他加深記憶,以後更會「打」得起勁。

另外有些家長和寶寶親近,會拍拍他的小屁股、胡擼胡擼腦袋。寶寶從家長的行為中學習到:“哦!原來拍打是一種親近和示好的方式啊~”

所以當寶寶用同樣的行為對待別人,很可能意味著,“嗨,你好,我很喜歡你!”

而家長卻在驚呼,“寶寶,你怎麼能打人呢?”

為了避免讓寶寶認為「打人」是一種打招呼的方式,我們需要儘早教會寶寶一些簡單的問候方式來替代「打人」,比如飛吻、抱抱、拉手……

1~2歲的寶寶「打人」多數是表達情緒。想要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別人不給,而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又還沒發展完善,寶寶不開心,於是上手打人。

發現寶寶有打人傾向時,及時制止。蹲下來平靜而堅決的告訴他:打人是不對的,不是正確表達自己的方式。

接著,幫助寶寶表達情緒,“寶寶是不是不開心?”當情緒被家長看見的時候,孩子就得到了安撫,打人的衝動就會降低。

“媽媽知道你生氣,你能和媽媽說說為什麼生氣嗎?”如果孩子太小不會表達可能需要爸爸媽媽通過猜測幫助孩子說出生氣的原因——“是不是因為小朋友不給你玩那個玩具?”

“如果生氣了,不能打人。打人並不能讓你得到這個玩具”

那要怎麼辦呢?

教給孩子正確的社交方式:“如果你想要玩,媽媽可以和你一起去問問能不能把玩具給你玩一會兒。”

然後教孩子“請問你可以借給我玩玩嗎?”“我們一起玩好嗎?”“我和你交換玩具玩可以嗎?”,即使被拒絕了也不要難過,小朋友有自己決定的權利。

我們可以教寶寶一些宣洩壞情緒的辦法,比如出門玩一會兒、唱歌等等轉移注意力。當寶寶有其他方式排解自己的負面情緒,就不會去打人了。

隨著寶寶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2歲以後與同伴之間的衝突行為下降。如果此時寶寶打人的行為仍然沒有減少,可能是家庭成員有意無意地通過“打”來表達某種訴求,寶寶只是模仿;也可能是寶寶正在通過打人尋求關注。

這時候該以暴制暴還是順其自然?

一說“以暴制暴”很多家長會意識到:這樣肯定不對!但在生活中不乏這樣的家長:

寶寶打了鄰居家的妹妹,家長覺得很尷尬,象徵性地在寶寶屁股上打幾下,“叫你打妹妹!”;

也有家長不由分說地就斥責寶寶:“你這孩子怎麼打人啊?”;

或是一時氣急,就把玩具從寶寶手裡搶奪過來

……

這些舉動都無意中給寶寶做出了壞的榜樣,會使寶寶把「打人」當成理所應當的事。

當寶寶出現打人等行為時,不要用武力教育。如果你打了寶寶,就等於是告訴他:打人是可以解決問題的。

正如《美國兒科學會》所言,“預防攻擊行為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寶寶幼兒期和學前期,給他提供穩定、安全的家庭生活,穩定的、充滿愛的管教和全天候的照料。”

那麼順其自然呢?不是說寶寶2歲以後,對同伴的攻擊行為就減少了嗎?

如果我們不糾正這個行為,就是等同於默認這個行為是被允許的。

針對寶寶一些並不友好的、帶有明顯攻擊性的打人,我們必須溫柔且堅定地告訴寶寶:“不可以打人!”。

這種社交規則的建立,需要我們保持十足的耐心。別怕他們聽不懂,當我們認真對孩子說一件事情,嚴肅又堅定的時候,孩子能明白我們說的事情有多重要,也會隨著我們的態度認真起來。

3~6歲的孩子大都處於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當父母疏於和寶寶進行溝通時,他會感受到被忽略,於是會表現出各種行為來吸引父母的關注,其中也包括「打人」。

如果發現孩子打人的原因是想要得到父母的關注或者表現自己很特別很強大,家長還是要出面制止,防止發展成熊孩子行為。

有時儘管我們已經做了很多努力,但不可避免地,寶寶會受到客觀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可以:

避免寶寶觀看有暴力情節的動畫片;

避免寶寶玩暴力型遊戲;

提供足夠多的玩具,避免孩子們為了有限的資源而競爭……



大姨媽APP

您好,很高興有機會回答您的提問,並且希望我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其實,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困惑: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孩子變得“暴力”起來,很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愛爭搶玩具,經常打人、咬人。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孩子這樣呢?這些問題應該怎麼解決呢?

首先,低齡的孩子還處在用嘴和手探索世界的階段,他的打和咬並不一定是你理解的打和咬。當寶寶大一點,通常過了2歲的寶寶還存在隨便動手打人的情況時,需要家長去了解孩子為什麼要動手,而且還要從自身教育上去找問題,要了解寶寶是什麼時候開始這種行為的。

第一,自省。

是不是受到了爸爸媽媽的不良行為的影響?父母是寶寶的鏡子,寶寶很多情況下都是在模仿大人的一言一行。寶寶之所以會犯錯,是不是我們的教育方法存在問題,這些都需要家長自己反思一下。

第二,勸說。

當孩子出手打第一下,家長就立即阻止孩子,別讓他繼續出手。當寶寶的情緒恢復的差不多的時候,父母需要溝通,讓孩子知道出手打人的後果。

第三,強制管束。

如果用說服的方法不見效果,你可以採用“身體約束法”,立即讓孩子坐下並面對著你,抓住孩子的手臂和肩,大約1分鐘後鬆開,並告訴孩子錯在什麼地方。連續一星期使用這種約束法,就能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家長絕對不要體罰孩子,在孩子長大後誘發他“以暴抗暴”。最好的辦法是“冷處理”把正在任性鬧騰的孩子放在一邊,告訴他父母很愛他,但必須等他意識到他錯了之後再和他說話。這樣的話只說一遍即可,不要向孩子過多解釋為什麼。

最後,爸爸媽媽多付出一點愛心和耐心,使用恰當的教育方法,為孩子作出好的榜樣,為孩子營造良好的環境,就一定能使孩子健康成長。因為寶寶只要教育和引導得當,是能夠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和良好的性格。


孕媽學堂

寶寶愛打人,爸媽又護犢子,你家寶寶慢慢沒有願理。繼續縱容,上了幼兒園,老師也很頭疼,這樣的寶寶甚至會被勸退。我兒子上幼兒園時班上有個這樣的孩子,無緣無故打人,咬人,家長每次都強詞奪理的狡猾,園長無奈,最後勸退了。無論孩子爭搶玩具時會打人,還是無緣無故的打人,家長都應該制止,如果講道理不通,可以適當的給寶寶個小小的懲罰。

孩子的很多行為和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尤其是媽媽,和孩子獨處的時間長,言傳身教真的很重要。寶寶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爸媽的教養。


晚秋GLX

寶寶喜歡打人的第一個階段是在寶寶9月齡左右的時候,手腕有了力量,打人會讓寶寶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樂趣,就像我們突然之間會了某種技能一樣,很願意使用。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錯誤地引導和強化這個動作,誇他們長了本領,或乾脆表示“做得好”,就會造成寶寶喜歡打人。所以,在寶寶幼小還什麼都不懂的年齡的時候,做為寶寶這新技能,我們一定要保持冷靜。如果寶寶還是喜歡使用他的這個新技能,有意無意的拍打,我們的表情要嚴肅,並要遏制住寶寶的這種行為。

等寶寶大一些時,還是喜歡打人,我們就要找其原因,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寶寶喜歡打人,麻麻們可以對號入座排查一下~

①寶寶喜歡模仿?

寶寶可能是在效仿他喜歡的某個人,或讓他印象比較深刻的動作,比如爸爸媽媽吵架,有暴力的畫面。

比如,寶寶犯錯誤,我們“以暴制暴”的方法,更會給孩子造成一種認知上的誤解——如果別人做得不對,就可以打他。

還有可能就是模仿他喜歡動畫片的人物,有這種行為。寶寶記住了學會了,就開始模仿了,但我們真的不能低估寶寶的模仿力,他的眼睛就是錄相機 , 他的耳朵就是錄音機。

預防方法

所以做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當寶寶犯錯誤時,我們要好好的引導,避免語言過激,暴力行為。給寶寶選擇動畫片時,也要一定嚴格把關,儘量不看有暴力畫面的影片。

②寶寶受挫折了?

當寶寶有受挫的感覺時,也會因為心情不好,攻擊別人,也會因為受到別人的威脅和侮辱等等去攻擊。

預防方法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儘量教會寶寶如何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讓孩子學會用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給寶寶多讀此類的繪本,陶冶寶寶性情,也可以利用角色遊戲,讓孩子扮演捱打的兒童, 讓他體驗一下捱打者的心情。

我們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要教育好孩子,我們就要先學會約束自己。

Hi,我是孩子王首席育兒顧問,持有國家高級育嬰資格證,在孩子王有近5000名和我一樣的育兒顧問為寶媽們提供嬰兒撫觸、產婦催乳、寶寶理髮、營養指導、母嬰護理、成長培育等服務,讓當媽媽變得更簡單!


孩子王育兒顧問

小寶寶出現攻擊性行為該怎麼引導?

寶寶在一歲左右可能就會開始出現工具性攻擊的情況,工具性攻擊指的是,一方只把傷害另一方作為一種獲得非攻擊性結果的手段,比如在搶同伴的玩具時把他撞倒在地。而對於兩歲以上的寶寶來說,隨著認知能力的不斷提升,他開始學會協商。當遇到矛盾時,他能通過協商來解決問題,而不是通過打鬥來爭執。所以,只要大人在這個階段適當加以引導,寶寶都能夠相應的減少攻擊性行為,並且在將來出現類似狀況時,他也知道該如何正確應對。當寶寶出現攻擊性行為時,大人應該做到零容忍,千萬不能縱容甚至鼓勵。如果大人處理不正確,很可能使寶寶將攻擊作為自己情緒的表達,或者通過攻擊性行為尋求更多關注或是爭取更多資源。對寶寶的攻擊行為要堅定地制止,明確地告訴他不可以這樣做以及為什麼,甚至可以剝奪他的某項權利表示懲罰。你的態度越堅決,寶寶越容易控制住自己的攻擊性慾望。

寶寶出現打人的情況時,大人要保持冷靜,不能以暴制暴。一旦發現寶寶出現打人行為,要立刻制止,把寶寶帶到安靜的地方,告訴他不可以這樣做,並告訴他後果,比如對方會疼痛和傷心。要讓寶寶親自道歉,讓他認識到錯誤。平時要注意引導寶寶,教他如何正確表達和緩解負面情緒。不要讓寶寶看帶有暴力情節的動畫片。

關注芝麻育兒專注於0-8歲孩子家庭在健康、養育、教育方面的需要。芝麻大的孕育問題,關注我們就有答案!

芝麻育兒

寶寶到了一定年紀之後,開始莫名其妙的學會打人了。這應該是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我家寶寶什麼時候這麼厲害了?怎麼制止都沒有用?養成習慣了可咋辦?

很多媽媽也想知道,孩子為什麼突然學會打人了?

1. 表達自己的情緒

由於孩子的年齡限制,很多事情她沒辦法表達,沒辦法用語言說出來,只能靠肢體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就會出現打人或者搶玩具的行為。

2. 模仿

也許孩子根本不知道打人是什麼意思,是不好的行為,她只是從電視上看到“人家”這麼做了,或者是日常生活中看到別人這麼做了,就跟著學了。

3. 家長慣的

現在大都是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對孩子的寵愛更是不用說,於是孩子就會養成沒有達到要求就苦惱打人的壞習慣,父母或許會覺得,孩子還小,長大就好了。事實上如果家長沒有及時糾正,這種情況只會愈演愈烈。

4. 想引起關注

有的孩子缺乏關愛,就會通過一些過激的行為去引起大人的關注,來證明自己的地位。

如何引導愛打人的寶寶?

1. 拒絕以暴制暴

小孩子其實是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需要家長正確的引導,教會孩子們怎樣是正確的行為。如果孩子做了不正確的行為,家長一定要耐心的告訴孩子“這樣會打痛媽媽,以後不能這樣了”要耐心的引導,不能用武力解決,這樣孩子只會害怕,無法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甚至還會模仿家長的行為。

2. 家長做好榜樣

如果父母在家裡就經常是大聲吵架,甚至大打出手,孩子就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3. 明確表達自己立場

有的時候寶寶打了媽媽,一些媽媽就會用開玩笑的口氣跟寶寶說“小壞蛋,怎麼可以打媽媽”,這樣無法引起孩子的重視,認為自己的行為沒什麼不妥。甚至會讓孩子覺得打人的行為是可以得到關注的,是跟父母互動的一種方式。正確的處理方法是,立刻制止寶寶的行為,嚴肅認真的和寶寶說,“打人是不對的,會傷到別人,以後不許這樣做”,只有這樣,寶寶才能真正聽進去。

4. 多給孩子一點關心

有的寶寶並不是真的想打人,只是想引起爸爸媽媽的關注,如果寶寶長期被冷落,自然會尋求一種極端的方式去獲得父母的注意,因為孩子會認為,只有這樣,媽媽才會來管我。

5. 適當懲罰

如果寶寶對好話聽不進去,家長就可以給一些適當的“懲罰”。但是不能對孩子動手,可以對孩子看重的一些東西進行一些懲罰,如不允許玩玩具,減少出門玩耍的次數等。這樣孩子才會明白,如果我打人了,就不能玩玩具了,就不會再打人。


我是雅惜媽媽

小孩子在幾個年齡段常會有比較激動的情緒或者強烈的肢體衝突。

在1-2歲當中,孩子主要處於本能地想要保護自己,當孩子發現不能接受的,不安全的或者討厭的事情,還不明白遇到的這個事情對自己意味著什麼,只要讓他不舒服,他就會哭鬧甚至拳打腳踢。

2-3歲孩子自以為自己很強大,覺得我就是最好的,誰都比不上我,我做什麼都可以,小大人的感覺開始了,就容易有一些過激的行為。這也是一種自信心爆滿,自我力量爆發的表現方式。

3歲以上,孩子進入一個社交的集體,比如在早教班,幼兒園,也可能出現攻擊行為,甚至更頻繁。那是因為他接觸的人多了,他發現別的小朋友比他強,當孩子還不清楚競爭的概念,外向的或者具有攻擊性的孩子就會跳出來,用手推小朋友,做一些惡作劇等!

我們做些什麼呢?

首先,不能因為孩子具有攻擊性,具有不能控制情緒的階段性表現,我們家長也開始情緒失去控制,暴力地對待孩子。如果我們以牙還牙,吼回去打回去,以為是對他的教訓,那麼可能導致兩個結果:孩子會討厭父母,因為他不能理解媽媽的管教是為他好。大多數孩子不明白這個因果關係,親子關係因而緊張。還可能從爸爸媽媽那裡學習到暴力動粗,用語言辱罵別人,用情緒控制別人,用身體動作去威嚇別人。

在較小的孩子大叫大鬧,拳打腳踢的時候,不能打他。我們先是笑著接受,用幽默的方式接這個"球",接過來後,用將心比心地方式,比如媽媽讓你打一下,你也要讓媽媽打一下,讓他感覺到這是痛的。

對於稍微大點的孩子,可以用遊戲,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互相換位,讓他被攻擊,讓他有一種自我體會的感受。

另外,因為環境中一直有好的聲音,好的榜樣在告訴他,打人是不行的,真正的行為應該是告訴你的朋友你想要什麼,得到了要說謝謝。這些環境中所有的正向的示範、正向的發生的事情,都是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引導,讓孩子在成熟的過程當中慢慢學習到理性,學習到控制。

有耐心讓孩子犯錯,有耐心跟孩子玩"無厘頭"遊戲,有耐心看著孩子無法控制自己到能夠控制自己。我們家長千萬不能用錯誤的方式加強孩子的行為和習慣。父母要有智慧,要有榜樣的作用,以為我們做什麼可以把孩子強扭過來,對孩子來說,不能強扭,而是潛移默化地滲透和改變,讓孩子能夠自我優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