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梳理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歷史文脈的耕耘者

精心梳理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歷史文脈的耕耘者

在石景山區有這樣一位老人,在30年的時間裡,他翻山越嶺,跑遍了石景山的大街小巷,山水村莊,把業餘時間和退休的主要精力用在了鑽研考證京西文化上。儘管腿上打著鋼板,但為了如實記錄城市發展變遷,他比健全人還勤快。他先後出版了《京西石景山》《石景山的村莊》等6本書,參與《北京百科全書 石景山卷》《北京旅遊百科全書》等5本書的編寫工作。他還被北京電視臺聘為顧問,協助《大西山》《西山文化帶》編導完成石景山境內的拍攝任務。他就是史志專家官慶培。

結緣

在香餌小學的課堂上,他每次考試成績都優秀。為了讓這個品學兼優的學生儘早成才,學校特批他從一年級跳班到三年級。上中學時,人們都說101中學不好考,但他不信這個邪,偏要考這個學校,憑著高於同齡人的作文功底,他如願以償考上了心儀的中學。他刻苦學習,先後獲得了銀質獎章。

當長子的責任感使他在中學畢業時,放棄了報考北京大學,轉而報考管吃管住,不繳學費的北京工業學校機械專業。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在臨近畢業時,他改學農業機械專業。他來到順義實習。一天夜班時,他與一位剛復員的21歲師傅組合。師傅開拖拉機,他負責犁地。深夜2點鐘,犁陷在溼地裡,不動了。師傅讓他將犁摘了,再掛上犁開拖拉機拐彎。當時拖拉機正處在一個死角,剛復員的師傅就開著拖拉機硬拐彎,拖拉機一下就把他的右腿擠在拖拉機履帶和犁之間。當時疼的他大叫。

“孩子,人殘疾了,但心不能殘,你看,保爾、吳運鐸不都在殘疾後成功的嗎!”父親還給他買來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把一切獻給黨》等書籍,盼著他從悲觀中走出;母親調著樣地為他做可口飯菜,幫助他康復,並規劃他的人生;校長和班主任來看望他,鼓勵他戰勝病魔,儘快康復;老師同學經常到家看望,要好的同學為他補課。學校讓他從農業機械專業轉為工具製造專業。

鍾情

畢業分配到地處石景山的北京第二通用機械廠後,他一邊工作,一邊瞭解石景山的歷史文脈和古蹟。

一個工休日,他騎自行車來到法海寺。在大雄寶殿只有2米多寬過道的兩面牆上,一位花白頭髮的老人和一個年輕小夥子站在狹窄的過道里,仰視著比自己高出2倍多的壁畫。

老人告訴他:1962年首次參觀法海寺,就被壁畫吸引。他就下決心用工筆彩繪在宣紙上臨摹法海寺壁畫。為此,他來了四十多趟。後來,沒想到兒子也喜歡畫,他們就一直臨摹到現在。

聽著老者的介紹,官慶培為已過花甲之年的父親和年輕兒子聯手將法海寺壁畫“二十天神禮佛護法圖”按原畫大小臨摹在宣紙上的壯舉所震憾。他想:作為石景山人要將這裡悠久的歷史,人文景觀和故事搞清,進行傳承,使石景山人記得住鄉愁。

文史考證具有親歷、親見、親聞的特徵,可以留住當下,讓記憶成為永恆的照片是必不可少的佐證之一。為作好考證,他拾起了高中時的愛好。為了拍好山水風光、人文建築的好照片,他在愛人的支持下,節衣縮食,買來了日本理光、德國拍寶等膠片相機,在3年的時間裡拍出5000張照片。

為了拍出石景山永定河沖刷石景山的痕跡,把怪石嶙峋的石景山展現出來,在日出的清晨和晚霞出現的時段內,他圍著石景山轉來轉去,經過近半年的摸索,找到了最佳角度。他拍的這張照片受到專家好評。

2010年7月,石景山啟動蓮石湖建設工程,為了如實記錄這一永定河自古以來最大的工程,他幾乎每週都要登上石景山,他採用接片方法,把4張、6張,最多10張照片連接成一張全景照片,忠實記錄了這一工程。

碩果

“治國者以史為鑑,治郡者以志為鑑”。在參與《北京市石景山區志》編纂工作中,他做到每件事都要有根據、有出處,他認真查檢史籍,為了考證,他翻山越嶺數次探訪,諸多山川勝蹟處處留下了他的足跡。

“二十四史共3229卷,約有4700萬字。怎樣從這裡找石景山的建置和歷史沿革呢?我真犯了難。”當接到撰寫石景山的建置和歷史沿革的任務時,面對單位提供的二十四史,他犯了難。當時,他整夜睡不著覺,琢磨辦法。在單位的聯繫下,他拜訪北大、人大的史學家,並從頭查找。通過專家指導和自己摸索,他發現:春秋戰國前基本沒有石景山的記載,北宋南宋時期因北京地區屬於契丹也沒有石景山的記載,重點在元、明、清時期。摸到了規律,他查找二十四史的速度明顯加快了。誨人不倦的他堅持15年參與《石景山年鑑》和2次《北京石景山志》的編寫工作,從工作人員成為副主編。

不到5年的時間,60個村落和19條衚衕他走了個遍,兩輛二六“飛鴿”自行車的大梁被他騎開了焊。為了丈量北辛安大衚衕的長度,他用自行車軲轆周長量長度。經過多年的努力,寫出了《石景山的村莊》;由區志辦出版了精選文章40餘篇、照片300餘幅,圖文並茂,貫通古今,涵蓋了石景山地區方方面面的《京西石景山》一書。專家評價:雅俗共賞,可讀,可信,可用。

退休後的他,看到拆遷建新小區使得許多文史遺蹟面臨消失的境地。為了將這些遺蹟傳承下來,他將文史考證愛好者組織起來,成立了攝像小分隊,組團進行文史考證。

他和大家一起走遍了拆遷的衙門口、五里坨和北辛安,寫出了《京西北辛安志》《京西古城村志》等志書。他的《燕都第一仙山-石景山》的文章在中央黨校《中華魂》專刊上發表。

在全市、石景山區全力推進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中,他因對西山歷史文化的較高造詣被北京電視臺聘為攝拍紀錄片《大西山》的顧問。他說:我願為打造石景山文化品牌儘自己的最大努力,以此獻給第二故鄉的父老鄉親、獻給關心和熱愛石景山區建設和發展的人們。

反哺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2017年5月的一天,石景山區實驗中學多功能廳坐無虛席,500多名學生正在全神貫注地聽官慶培老師以廉政文化為主題的專題講座。

他從學生們熟悉的《三字經》入手,將石景山的歷史名人竇燕山的故事娓娓道來,向大家展現了廉潔奉公、賙濟貧寒、退隱辦學的燕山竇十郎的形象。他的語言幽默詼諧,講述的故事生動有趣,加深了同學們對廉政文化的理解,激發了同學們進一步瞭解廉政文化的興趣。

在八角南路社區,他為青少年講述家風家訓——范仲淹百字銘。官老師對這一百字做了深刻的解釋,體現了范仲淹立生處世、持家治業的一生。在活動中的互動環節,同學們紛紛講述爺爺奶奶和父母傳承下來的家風家訓,有的孩子質樸地說:“做人要老老實實,誠實守信”; 最後,官老師帶領大家學習經典家訓,隨後還帶領大家把好的家風家訓背誦下來。

在石景山區舉辦廉政建設大型展覽籌備階段,作為石景山區黨風廉政監督員的他主動提出:展覽應突出展示從古至今石景山區的廉政人物和故事,這樣更有教育意義和示範效應。他不僅提建議,而且主動提供史料,主動撰寫解說詞,受到了主辦方的稱讚。

當石景山區殘聯聘請他為《康復好故事》徵文活動的評委時,他欣然答應,從70多篇、10多萬字的徵文中選出12篇評為一、二、三等獎。區殘聯工作人員感動地說:“官老師70多歲了還關注殘疾人事業,為殘疾人辦實事,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