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繪不能忘卻的英雄

報告文學作家張雅文創作的《與魔鬼博弈——留給未來的思考》(重慶出版社),向讀者呈現了一份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敵後英雄圖譜,在豐富人們二戰歷史記憶的同時,使那些從歷史塵埃中走出的曠世英雄贏得後世追緬和敬仰。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已經過去70多年,一代人的英雄記憶正散落在歷史長河中,對於當今大多數國人而言,這段歷史在大腦中留存的印記幾乎都是教科書上禦寇抗敵的將士和浴血奮戰的場景,而發生在敵後的良知較量和人性角逐則被遮蔽與掩飾了,致使二戰英雄名錄有所缺失。張雅文歷經15個春夏秋冬,三赴比利時、德國、奧地利等歐洲國家,用當面採訪、實地考證、多地搜尋、反覆甄別的第一手資料,創作而成報告文學《與魔鬼博弈》,真實記錄了不同國籍的反法西斯戰士冒死解救被佔領國家民眾的悲壯故事,體現出一種宏大的國際視野和濃郁的英雄情懷。

作品狀繪了法肯豪森、錢秀玲、拉貝、辛德貝格、昆德、何鳳山、長谷川照子等二戰英雄的風采和傳奇。儘管他們國籍有別、背景不一、職業迥異,但他們為挽救人類生命做出的義舉和與德、日法西斯不屈抗爭的決絕態度卻是驚人的一致,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人類良知的代表與正義的化身。無論是在蓋世太保黑洞洞的槍口下成功解救比利時義士的中國女科學家錢秀玲,抑或面對侵華日軍血淋淋的刺刀隻身擋住兇頑,拯救南京人生命的德國企業家拉貝,還是置被捕、迫害和殺戮於不顧,毅然決然地加入中國抗戰隊伍的日本女性長谷川照子,他們以悲憫和大愛抵抗戰爭的殘暴與冷酷,以果敢和勇毅捍衛人性的溫順與善良,在與魔鬼的艱苦博弈中鑄塑著高潔人格,在對所在國國民拼死施救中彰顯出英雄風範。

愛默生說過,對人類充滿愛心的英雄是不求任何回報的。張雅文筆下的這些二戰英雄不僅不求任何回報,有的甚至承受了莫大屈辱、付出了沉重代價。作品通過摹寫血肉橫飛的正面戰場和陰霾籠罩的敵佔區域,既反襯反戰英雄的凜然大義與無怨無悔,又表徵他們的忍辱負重和淡泊超然,鋪陳他們或平淡從容或苦澀艱窘的人生與命運,展現他們高貴的靈魂與不屈的風骨。作為南京大屠殺主要見證人的美國女傳教士魏特琳,其時記載的日軍罪愆暴行的大量日記成為戰後國際法庭審判元兇的重要證據,但大屠殺的血腥場面如同噩夢使其承受巨大精神折磨,致使其患上嚴重憂鬱症,在回國不久便選擇自殺,但這位“南京的女活菩薩”所發出的“我不能在這個時候拋開中國”迄今仍然豪氣干雲、直衝霄漢。

中國駐維也納原總領事何鳳山披艱歷險,向數千猶太人發放前往上海的簽證,使他們免遭德國黨衛軍的追捕與殺害,成為“不畏強暴秉忠勇,胸懷天下氣如虹”的世界英雄,戰後被譽為“中國的辛德勒”。《與魔鬼博弈》一書正是通過讚頌和禮敬這些敬畏生命和堅守良知的國際二戰英雄,使英雄之光在20世紀最黑暗的深夜熠熠生輝,穿越歷史時空燭照當下,點亮未來。

何為英雄?中國古人對英雄內涵的界定是:才智過人謂之英,膽識超群謂之雄。英雄者,才智過人、膽識超群者也。《與魔鬼博弈》一書中敘寫的二戰志士就是對這一定義的有力詮釋。“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英雄,更多的是人類精氣之神所依託,是人間浩然陽剛之氣的結晶。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哪一個時代,英雄事蹟和英雄精神都是砥礪、激發社會前行的強大力量。《與魔鬼博弈》一書提醒世人不要忘記歷史、不要忘卻英雄,並警示世人,歪曲歷史、褻瀆英雄不僅干擾大眾認知判斷、損傷公眾民族情感,而且有可能將歷史引向虛無、把國家導向災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