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有温度 古都扬新声

“你看,这北边儿是炭儿胡同,南边儿就是杨梅竹斜街。这条胡同用激光测距仪量下来,才只有21.703米长,可算是咱北京最短的胡同了。”“金牌讲解员”邹瑞森一边说着,一边指着眼前这条贯穿南北的小胡同,“你看这‘穿堂门’就只有两个院门,门牌也只有1号和3号两个,因为贯通两巷,所以得了‘贯通巷’这么个名字。”说到1965年北京整顿街巷名称时这里的改变,邹瑞森真可谓“门儿清”。而一旁的张履端眼见此景,则回忆起了过去,“我小的时候,这两边还都有木栅栏呢,根本看不出来是个胡同,以为是谁家的院子呢。”这也难怪在中华民国的时候会有躲避追捕的人,通过贯通巷成功逃脱,溜之大吉。

胡同有温度 古都扬新声

三井社区“爱心畅行指南针”导览队的队员们齐聚一堂

热情介绍着的这几位,都来自一个地方,西城区大栅栏街道三井社区的“爱心畅行指南针”导览队。可别小看这支由21个人组成、平均年龄逾60岁的胡同导览队,他们介绍起大栅栏三井这片儿地方来,“真不比专业的导游差,还更接地气儿呢”,因为他们都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大栅栏三井人。

公益 源情深

作为北京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大栅栏有着古老的集市和繁华的商业街,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而地处大栅栏中北部的三井社区,堪称大栅栏及东琉璃厂历史文化街区中胡同风貌、院落肌理保留最完善的社区之一,这里原住民的生活形态也尤为完整。如今,在北起大耳胡同,南至炭儿胡同,西起延寿街,东至煤市街这占地仅0.23平方公里的地界儿上,400多个居民院里生活着2000余户常住居民,户籍人口更是达到6000余人 。

“爱心畅行指南针”导览队,实际上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成立的三井社区的便民服务项目“爱心畅行指南针”指路队的延伸,导览队的大部分队员也是指路队的老成员。经过近十年的爱心延续,如今这支队伍的组成更加多元化,服务更加规范化。居住在这里、熟悉大栅栏周边环境的党员、居民和社区工作者,是这支队伍的主力。在前门煤市街公交车站附近,常可以看到这群可爱的人无私地奉献着:向过往的路人、游客提供交通线路咨询服务、免费的茶水和应急药品,“别看现在年轻人拿着手机导航,有的还真就找不着地方,我就主动给他们指路。赶上顺路的时候,我就带他们过去。岁数越大,这份爱心倒更厚重了。” 如今已近古稀、对这片地方颇为熟悉的张寄平,就兼任指路队和胡同导览队的队员。

胡同有温度 古都扬新声

大栅栏街道配发的红帽子、红围巾、红手套让导览员们更添温暖

“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话用在大栅栏三井人的身上,一点儿也不为过。这些土生土长的、居住在这里已经几十年的原住民,对这方热土可谓情有独钟。“我们其实就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导览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我们大栅栏,我们也能通过宣传这里的民俗风情,更加热爱这里。”简单朴实的愿望背后,是饱含诚意的深情。

“咱们导览队的这些队员,都挺愿意从事公益活动的。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理想,那就是把咱家门口这个历史悠久、文化浓厚的家园—大栅栏,建设得更加美好。” 三井社区党委书记郭淑静说起这支胡同导览队来,言语中满是自豪。

“行走在胡同,追忆旧时光。”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力推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复兴,2016年,三井社区党委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着力打造了创新项目“行走在胡同,追忆旧时光”,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协同、市场运作、居民参与的方式,开展“游胡同、拍胡同、讲胡同、画胡同”等一系列活动,凝心聚力,打造文化品牌,而这也激发起了居民热爱家园、宣传家园的热情。在活动中,导览队的队员们化身为“导游”,详细介绍着社区内16条街巷的历史与文化。“尊敬的游客朋友,大家好:我来自三井社区‘爱心畅行指南针’文明导览队,是居住在这里的老居民,也是今天的导游。首先,我代表三井社区热烈欢迎各位的到来。朋友们,当您漫步在这个虽然狭小却古朴厚重、干净整洁的街巷中时,您是否感受到一股亲切温暖的人文之风迎面而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行走在胡同,追忆旧时光’的主题画卷中吧……”

故事 学着讲

“你看,这就是前门清真寺。” 邹瑞森话音未落,一行人就来到一座甚为古朴静谧的清真寺门口。扬威胡同9号,据清代《京师坊巷志稿》记载,这扬威胡同以前叫“羊尾胡同”。这座清真礼拜寺则始建于明代,后分别于清康熙十九年、乾隆六十年和2010年重修。在“金牌讲解员”的细致讲解下,入得寺内,殿前“清真古教”四个金字熠熠闪光,寺内依旧可寻见一块明代所刻的碑记。明初“十大回回保国”留下佳话,而其中首推大明开国元勋常遇春。“常遇春跟随燕王朱棣来到北京后,承父愿,先后在北京修建了三座清真寺,这就是其中之一。

另外两座是昌平清真寺和花市清真寺。”随着民族宗教政策的施行,古老的清真寺重放异彩,慕名前来做礼拜的穆斯林络绎不绝,前门清真寺也成为大栅栏地区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正介绍到兴起之处,清真寺里一位头戴白帽的阿訇走过来,和早已经熟识的导览队队员们攀谈起来,不经意的言语间为这座清真寺的过往补充着什么,而导览队的队员们也颇为认真地听着,追问着,“这对于我们,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你看,这又了解到不少。”邹瑞森直言,“我这知识面还不够宽,有时候也会答不上来游客提出来的问题,那就更得不断学习,深层次地挖掘地方文化,为游客讲好故事。”

胡同有温度 古都扬新声

导览员向游客介绍胡同里的清真寺

事实上,这样的“学习”贯穿在每一位胡同导览队队员的日常生活中。

“光有故事不行,还得能把它讲出来。”身为导览队队长的张履端有着多年丰富的社区工作组织经验,为了调动队员们的积极性,帮助队员们迅速成长,她可没少花心思。“2017年3月,我们特意组织了诗朗诵的活动,后来还组织了三场故事会,大家回家找材料,讲述我们这些胡同里的故事,这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锻炼。队员们从一开始都不敢当众讲话,到现在的‘能说会道’,可没少付出努力。”

对社区内的耀武胡同感情尤深的刘秀兰,也通过听老街坊讲故事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老居民说王致和臭豆腐就在这儿附近,我就各处搜集资料,自己编写完了再背下来。”作为另一名“金牌讲解员”,刘秀兰对于讲解曾几何时延寿寺街西路的“王致和南酱园”,那可是颇下了几番功夫。“希望来年我能做得更好,讲得更接地气儿。”

在三井胡同和大耳胡同间,有条南北走向的石猴街,街北口立着块石碑,上刻“泰山石敢当”,碑石后立着的青石上还刻着一只骑在马背上活灵活现的小猴子,据说是街巷中一大户人家所设,以“猴”喻“侯”,祈求子孙得有功名。而祖祖辈辈都在三井这片儿住的师文霞,对这里的故事从小便耳濡目染。如今作为导览队的“金牌讲解员”,师文霞从“泰山石敢当”中了解到石敢当这个能驱妖避邪的人物,由这个小典故激发出自身的学习潜能。回首这一年的导览之路,她很是激动:“我们这真是一个有温度,有深度的导览队,我挺喜欢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如今已年过半百的师文霞,还特意用一幅幅导览队的照片制作成一个小短片,纪念大家一起在胡同里走过的春夏秋冬。

导览队里还有一对“夫妻档”。“我今天取得的这些成绩离不开她的支持和鼓励。”邹瑞森口中这位“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就是他的“老伴儿”,乐观开朗、积极为社区工作的刘荣仙。“一开始,他也不积极,我就鼓励他,给他出主意,当参谋,甚至还用上了激将法,‘你一直住在三井,都不了解这里的历史,太说不过去了’。结果他就开始“上心”了,特别认真地查资料学习。有时候有分歧,我也“着急上火”,我俩就一起探讨。这么一来,共同语言也多了,两人也更和谐了。”原本内向的邹瑞森,如今成为“金牌导览员”,“贤内助”功不可没,两人也都发现了彼此身上的闪光点。

交融 活古今

笤帚胡同、三井胡同、石猴街胡同、茶儿胡同、炭儿胡同……跟着胡同导览队的队员们沿着精心设计的路线走街串巷,好似发现了一片崭新的天地,这些似封存已久的历史和文化重新变得鲜活起来,焕发出新的光彩。参观者只需带上精致的文化游览“护照”,在导览队队员的提示下寻找胡同内的这些特定景点,还能收集印章、兑换纪念品呢,这也唤醒了当地居民对美好家园的主人翁意识,实现着社区的和谐共建。

明代的前门清真寺、清代的婺源会馆、“武生泰斗”杨小楼的故居和玄机“暗门”、古朴的砖雕门楼和木质影壁……这里还有数不尽的各式典故。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文物,很好地展现了老北京的人文风貌和文化底蕴,也透射出三井社区独具的文化背景。尽管有的已经破败,但那些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仍依稀可寻。更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如今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你还可以领略设计师的用心之作“微杂院”的神采。

青蓝色的石质门楣上,“重修灵鹫寺”几个字提醒着来者,这里曾为灵鹫寺的旧址。位于茶儿胡同8号的院内,一棵茂盛的参天古槐在默默诉说着过往,一旁的莲花座也成为这里不多的遗存。早些年,这里可是住着十多户居民的大杂院,院子中间是居民增建的厨房等。“这些加建形成了非常有趣的社交网络和空间属性,重新修复使用而不是拆除它们,把它们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层次,让它们共同构筑成服务社区的公共空间,也是经常被忽视的北京当代胡同居民生活的写照。”在设计师张轲的改造下,原有平房的轮廓被保留了下来,一个9平方米的儿童图书馆被“塞”了进去。大槐树下,旧的厨房被改造成一个由传统的青砖构建的6平方米的微型艺术空间。杂乱无章的院子摇身一变成为孩子们的公益图书馆和舞蹈教室,通过这些小规模的改造介入,胡同人家的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起来。“我们应该对老城保有尊重,老城中这种杂居形态是城市发展史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微杂院”也由此荣获了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奖之一—阿卡汗建筑奖。

刚刚“参观”完这里的几个“老外”,结伴“钻”进了胡同里的一家咖啡厅,在北京冬日的暖阳下,品着香浓的咖啡,谈论着什么。胡同里,具有浓郁的现代风格的新兴产物如今也一并落户这里,传统与时尚就这么碰撞着、融合着。在2017年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导览队的队员们正是用自己声情并茂的讲解,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爱上了胡同,爱上了大栅栏。开创意小店的丹麦人,来这里参加城市探险的背包客,还有宝岛台湾的莘莘学子们……导览队员们也在这样的活动中,结交到了很多新朋友。

传承 有温度

“用我们的亲身经历,用我们的所见所闻,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告诉您、告诉所有的朋友们,这里是一片不断变化、不断变革的美好土地,是我们终生眷恋的家园,希望大家都能喜欢上这里。”导览队遵循着“用历史感召人,用文化凝聚人,用行动感染人”的宗旨,通过不断地学习钻研和实践,认真踏实地做好导览服务,也渐渐获得大家的肯定,获得了“接地气,长知识,不虚此行”的一众赞誉。如数家珍的导览队队员们,自豪感油然而生,干劲儿也更足了。

“我们的导览队队员们都特别可爱,他们参与社区建设,传递社区文化,是一种发扬,更是一种正能量的传递。他们能坚持下来,都挺不容易的,三井社区也见证着他们的成长。新的一年,我们社区党委要更好地为大家搭好平台,让导览队队员们对社区有更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能享受公益事业带来的幸福感,我们会不遗余力地支持下去。” 郭书记的这一番话鼓舞也激励着队员们坚持不懈地“讲”下去,“我们听了真是挺感动的,更有动力了”。对大栅栏这片土地的热爱,将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红帽子、红围巾、红手套,导览队的队员们在这个冬日从大栅栏街道团工委书记路雯的手中接过这喜庆红火的“三件套”,内心更添温暖,“三件套”上“爱在大栅栏”的字眼更是诠释着志愿者们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据了解,2017年以来,这支胡同导览队已经接待了10余个批次、200多名参观者,其中绝大多数是头一回来大栅栏参观的游客。“我们这支导览队唤起了居民对胡同历史文化的自豪感,他们真的是本地文化最有温度的传承者。”三井社区党委书记郭淑静笑着说道,“胡同导览活动今后还要继续办下去,扩大规模。2018年,社区计划培养一批小学生也来当胡同的讲解员,大手拉小手,把胡同里的精彩故事代代传承下去。”说到未来,郭书记信心满满,“相信这支‘年轻’的队伍,通过进一步提升规范化管理,一定能够成为大栅栏的招牌导览队伍,为大栅栏的繁荣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也为打造北京首善之都尽己绵力。”

“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说道。三井社区这支接地气儿的“爱心畅行指南针”胡同导览队,作为大栅栏地区历史文化的传播者,正努力践行着。

文 / 田喃 摄影 / 闫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