衚衕有溫度 古都揚新聲

“你看,這北邊兒是炭兒衚衕,南邊兒就是楊梅竹斜街。這條衚衕用激光測距儀量下來,才只有21.703米長,可算是咱北京最短的衚衕了。”“金牌講解員”鄒瑞森一邊說著,一邊指著眼前這條貫穿南北的小衚衕,“你看這‘穿堂門’就只有兩個院門,門牌也只有1號和3號兩個,因為貫通兩巷,所以得了‘貫通巷’這麼個名字。”說到1965年北京整頓街巷名稱時這裡的改變,鄒瑞森真可謂“門兒清”。而一旁的張履端眼見此景,則回憶起了過去,“我小的時候,這兩邊還都有木柵欄呢,根本看不出來是個衚衕,以為是誰家的院子呢。”這也難怪在中華民國的時候會有躲避追捕的人,通過貫通巷成功逃脫,溜之大吉。

衚衕有溫度 古都揚新聲

三井社區“愛心暢行指南針”導覽隊的隊員們齊聚一堂

熱情介紹著的這幾位,都來自一個地方,西城區大柵欄街道三井社區的“愛心暢行指南針”導覽隊。可別小看這支由21個人組成、平均年齡逾60歲的衚衕導覽隊,他們介紹起大柵欄三井這片兒地方來,“真不比專業的導遊差,還更接地氣兒呢”,因為他們都是生於斯,長於斯的大柵欄三井人。

公益 源情深

作為北京的歷史文化保護區,大柵欄有著古老的集市和繁華的商業街,具有深厚的人文歷史積澱,而地處大柵欄中北部的三井社區,堪稱大柵欄及東琉璃廠歷史文化街區中胡同風貌、院落肌理保留最完善的社區之一,這裡原住民的生活形態也尤為完整。如今,在北起大耳衚衕,南至炭兒衚衕,西起延壽街,東至煤市街這佔地僅0.23平方公里的地界兒上,400多個居民院裡生活著2000餘戶常住居民,戶籍人口更是達到6000餘人 。

“愛心暢行指南針”導覽隊,實際上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成立的三井社區的便民服務項目“愛心暢行指南針”指路隊的延伸,導覽隊的大部分隊員也是指路隊的老成員。經過近十年的愛心延續,如今這支隊伍的組成更加多元化,服務更加規範化。居住在這裡、熟悉大柵欄周邊環境的黨員、居民和社區工作者,是這支隊伍的主力。在前門煤市街公交車站附近,常可以看到這群可愛的人無私地奉獻著:向過往的路人、遊客提供交通線路諮詢服務、免費的茶水和應急藥品,“別看現在年輕人拿著手機導航,有的還真就找不著地方,我就主動給他們指路。趕上順路的時候,我就帶他們過去。歲數越大,這份愛心倒更厚重了。” 如今已近古稀、對這片地方頗為熟悉的張寄平,就兼任指路隊和衚衕導覽隊的隊員。

衚衕有溫度 古都揚新聲

大柵欄街道配發的紅帽子、紅圍巾、紅手套讓導覽員們更添溫暖

“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這話用在大柵欄三井人的身上,一點兒也不為過。這些土生土長的、居住在這裡已經幾十年的原住民,對這方熱土可謂情有獨鍾。“我們其實就是希望通過我們的導覽活動,讓更多的人認識、瞭解我們大柵欄,我們也能通過宣傳這裡的民俗風情,更加熱愛這裡。”簡單樸實的願望背後,是飽含誠意的深情。

“咱們導覽隊的這些隊員,都挺願意從事公益活動的。他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理想,那就是把咱家門口這個歷史悠久、文化濃厚的家園—大柵欄,建設得更加美好。” 三井社區黨委書記郭淑靜說起這支衚衕導覽隊來,言語中滿是自豪。

“行走在衚衕,追憶舊時光。”為了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大力推動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復興,2016年,三井社區黨委用了近一年的時間著力打造了創新項目“行走在衚衕,追憶舊時光”,按照政府主導、企業協同、市場運作、居民參與的方式,開展“遊衚衕、拍衚衕、講衚衕、畫衚衕”等一系列活動,凝心聚力,打造文化品牌,而這也激發起了居民熱愛家園、宣傳家園的熱情。在活動中,導覽隊的隊員們化身為“導遊”,詳細介紹著社區內16條街巷的歷史與文化。“尊敬的遊客朋友,大家好:我來自三井社區‘愛心暢行指南針’文明導覽隊,是居住在這裡的老居民,也是今天的導遊。首先,我代表三井社區熱烈歡迎各位的到來。朋友們,當您漫步在這個雖然狹小卻古樸厚重、乾淨整潔的街巷中時,您是否感受到一股親切溫暖的人文之風迎面而來?讓我們一起走進‘行走在衚衕,追憶舊時光’的主題畫卷中吧……”

故事 學著講

“你看,這就是前門清真寺。” 鄒瑞森話音未落,一行人就來到一座甚為古樸靜謐的清真寺門口。揚威衚衕9號,據清代《京師坊巷志稿》記載,這揚威衚衕以前叫“羊尾衚衕”。這座清真禮拜寺則始建於明代,後分別於清康熙十九年、乾隆六十年和2010年重修。在“金牌講解員”的細緻講解下,入得寺內,殿前“清真古教”四個金字熠熠閃光,寺內依舊可尋見一塊明代所刻的碑記。明初“十大回回保國”留下佳話,而其中首推大明開國元勳常遇春。“常遇春跟隨燕王朱棣來到北京後,承父願,先後在北京修建了三座清真寺,這就是其中之一。

另外兩座是昌平清真寺和花市清真寺。”隨著民族宗教政策的施行,古老的清真寺重放異彩,慕名前來做禮拜的穆斯林絡繹不絕,前門清真寺也成為大柵欄地區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正介紹到興起之處,清真寺裡一位頭戴白帽的阿訇走過來,和早已經熟識的導覽隊隊員們攀談起來,不經意的言語間為這座清真寺的過往補充著什麼,而導覽隊的隊員們也頗為認真地聽著,追問著,“這對於我們,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你看,這又瞭解到不少。”鄒瑞森直言,“我這知識面還不夠寬,有時候也會答不上來遊客提出來的問題,那就更得不斷學習,深層次地挖掘地方文化,為遊客講好故事。”

衚衕有溫度 古都揚新聲

導覽員向遊客介紹衚衕裡的清真寺

事實上,這樣的“學習”貫穿在每一位衚衕導覽隊隊員的日常生活中。

“光有故事不行,還得能把它講出來。”身為導覽隊隊長的張履端有著多年豐富的社區工作組織經驗,為了調動隊員們的積極性,幫助隊員們迅速成長,她可沒少花心思。“2017年3月,我們特意組織了詩朗誦的活動,後來還組織了三場故事會,大家回家找材料,講述我們這些衚衕裡的故事,這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種鍛鍊。隊員們從一開始都不敢當眾講話,到現在的‘能說會道’,可沒少付出努力。”

對社區內的耀武衚衕感情尤深的劉秀蘭,也通過聽老街坊講故事來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老居民說王致和臭豆腐就在這兒附近,我就各處蒐集資料,自己編寫完了再背下來。”作為另一名“金牌講解員”,劉秀蘭對於講解曾幾何時延壽寺街西路的“王致和南醬園”,那可是頗下了幾番功夫。“希望來年我能做得更好,講得更接地氣兒。”

在三井衚衕和大耳衚衕間,有條南北走向的石猴街,街北口立著塊石碑,上刻“泰山石敢當”,碑石後立著的青石上還刻著一隻騎在馬背上活靈活現的小猴子,據說是街巷中一大戶人家所設,以“猴”喻“侯”,祈求子孫得有功名。而祖祖輩輩都在三井這片兒住的師文霞,對這裡的故事從小便耳濡目染。如今作為導覽隊的“金牌講解員”,師文霞從“泰山石敢當”中瞭解到石敢當這個能驅妖避邪的人物,由這個小典故激發出自身的學習潛能。回首這一年的導覽之路,她很是激動:“我們這真是一個有溫度,有深度的導覽隊,我挺喜歡我們這個大家庭的。”如今已年過半百的師文霞,還特意用一幅幅導覽隊的照片製作成一個小短片,紀念大家一起在衚衕裡走過的春夏秋冬。

導覽隊裡還有一對“夫妻檔”。“我今天取得的這些成績離不開她的支持和鼓勵。”鄒瑞森口中這位“成功男人背後的女人”就是他的“老伴兒”,樂觀開朗、積極為社區工作的劉榮仙。“一開始,他也不積極,我就鼓勵他,給他出主意,當參謀,甚至還用上了激將法,‘你一直住在三井,都不瞭解這裡的歷史,太說不過去了’。結果他就開始“上心”了,特別認真地查資料學習。有時候有分歧,我也“著急上火”,我倆就一起探討。這麼一來,共同語言也多了,兩人也更和諧了。”原本內向的鄒瑞森,如今成為“金牌導覽員”,“賢內助”功不可沒,兩人也都發現了彼此身上的閃光點。

交融 活古今

笤帚衚衕、三井衚衕、石猴街衚衕、茶兒衚衕、炭兒衚衕……跟著衚衕導覽隊的隊員們沿著精心設計的路線走街串巷,好似發現了一片嶄新的天地,這些似封存已久的歷史和文化重新變得鮮活起來,煥發出新的光彩。參觀者只需帶上精緻的文化遊覽“護照”,在導覽隊隊員的提示下尋找衚衕內的這些特定景點,還能收集印章、兌換紀念品呢,這也喚醒了當地居民對美好家園的主人翁意識,實現著社區的和諧共建。

明代的前門清真寺、清代的婺源會館、“武生泰斗”楊小樓的故居和玄機“暗門”、古樸的磚雕門樓和木質影壁……這裡還有數不盡的各式典故。保存較為完整的歷史文物,很好地展現了老北京的人文風貌和文化底蘊,也透射出三井社區獨具的文化背景。儘管有的已經破敗,但那些深厚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澱仍依稀可尋。更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如今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你還可以領略設計師的用心之作“微雜院”的神采。

青藍色的石質門楣上,“重修靈鷲寺”幾個字提醒著來者,這裡曾為靈鷲寺的舊址。位於茶兒衚衕8號的院內,一棵茂盛的參天古槐在默默訴說著過往,一旁的蓮花座也成為這裡不多的遺存。早些年,這裡可是住著十多戶居民的大雜院,院子中間是居民增建的廚房等。“這些加建形成了非常有趣的社交網絡和空間屬性,重新修復使用而不是拆除它們,把它們作為一個重要的歷史層次,讓它們共同構築成服務社區的公共空間,也是經常被忽視的北京當代衚衕居民生活的寫照。”在設計師張軻的改造下,原有平房的輪廓被保留了下來,一個9平方米的兒童圖書館被“塞”了進去。大槐樹下,舊的廚房被改造成一個由傳統的青磚構建的6平方米的微型藝術空間。雜亂無章的院子搖身一變成為孩子們的公益圖書館和舞蹈教室,通過這些小規模的改造介入,衚衕人家的生活也變得更加豐富起來。“我們應該對老城保有尊重,老城中這種雜居形態是城市發展史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微雜院”也由此榮獲了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建築獎之一—阿卡汗建築獎。

剛剛“參觀”完這裡的幾個“老外”,結伴“鑽”進了衚衕裡的一家咖啡廳,在北京冬日的暖陽下,品著香濃的咖啡,談論著什麼。衚衕裡,具有濃郁的現代風格的新興產物如今也一併落戶這裡,傳統與時尚就這麼碰撞著、融合著。在2017年的北京國際設計週期間,導覽隊的隊員們正是用自己聲情並茂的講解,讓來自五湖四海的賓朋愛上了衚衕,愛上了大柵欄。開創意小店的丹麥人,來這裡參加城市探險的揹包客,還有寶島臺灣的莘莘學子們……導覽隊員們也在這樣的活動中,結交到了很多新朋友。

傳承 有溫度

“用我們的親身經歷,用我們的所見所聞,用我們自己的語言來告訴您、告訴所有的朋友們,這裡是一片不斷變化、不斷變革的美好土地,是我們終生眷戀的家園,希望大家都能喜歡上這裡。”導覽隊遵循著“用歷史感召人,用文化凝聚人,用行動感染人”的宗旨,通過不斷地學習鑽研和實踐,認真踏實地做好導覽服務,也漸漸獲得大家的肯定,獲得了“接地氣,長知識,不虛此行”的一眾讚譽。如數家珍的導覽隊隊員們,自豪感油然而生,幹勁兒也更足了。

“我們的導覽隊隊員們都特別可愛,他們參與社區建設,傳遞社區文化,是一種發揚,更是一種正能量的傳遞。他們能堅持下來,都挺不容易的,三井社區也見證著他們的成長。新的一年,我們社區黨委要更好地為大家搭好平臺,讓導覽隊隊員們對社區有更強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更能享受公益事業帶來的幸福感,我們會不遺餘力地支持下去。” 郭書記的這一番話鼓舞也激勵著隊員們堅持不懈地“講”下去,“我們聽了真是挺感動的,更有動力了”。對大柵欄這片土地的熱愛,將他們緊緊地凝聚在一起。

紅帽子、紅圍巾、紅手套,導覽隊的隊員們在這個冬日從大柵欄街道團工委書記路雯的手中接過這喜慶紅火的“三件套”,內心更添溫暖,“三件套”上“愛在大柵欄”的字眼更是詮釋著志願者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

據瞭解,2017年以來,這支衚衕導覽隊已經接待了10餘個批次、200多名參觀者,其中絕大多數是頭一回來大柵欄參觀的遊客。“我們這支導覽隊喚起了居民對衚衕歷史文化的自豪感,他們真的是本地文化最有溫度的傳承者。”三井社區黨委書記郭淑靜笑著說道,“衚衕導覽活動今後還要繼續辦下去,擴大規模。2018年,社區計劃培養一批小學生也來當衚衕的講解員,大手拉小手,把衚衕裡的精彩故事代代傳承下去。”說到未來,郭書記信心滿滿,“相信這支‘年輕’的隊伍,通過進一步提升規範化管理,一定能夠成為大柵欄的招牌導覽隊伍,為大柵欄的繁榮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也為打造北京首善之都盡己綿力。”

“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堅定全體人民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說道。三井社區這支接地氣兒的“愛心暢行指南針”衚衕導覽隊,作為大柵欄地區歷史文化的傳播者,正努力踐行著。

文 / 田喃 攝影 / 閆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