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建設兵團第6師紅旗農場駐地一一四廠湖鎮

紅旗農場

  • 位於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吉木薩爾境內東臨奇台西北灣鄉,南毗唐代北庭督護府遺址,西至216國道,北抵古爾班通古特沙漠。
    新疆建設兵團第6師紅旗農場駐地一一四廠湖鎮​​​​​
  • 農場南毗鄰吉木薩爾縣北庭鄉,西鄰107團,東界奇臺縣西北灣鄉,北以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伸入5公里為界。
  • 東南-西北向呈銳角三角形狀,東西平均長約40公里,南北平均寬約25公里。
  • 地形南高北低,海拔高程在560-620米之間,相對高差約60米,地面平均自然坡降千分之三左右。
  • 第六師紅旗農場前身縣紅旗人民公社成立時間1965年3月 ,是兵團具有開發潛力的農場
  • 該場土地肥沃,地勢平坦,地下水豐富,光熱充足,適宜種植各種作物。主要農作物有小麥、棉花、玉米、紅花和打瓜等,尤其是紅花,年播種面積 2萬餘畝,是自治區和兵團重要的紅花產地,產紅花絨 250噸、籽2000多噸,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一定的聲譽。
    新疆建設兵團第6師紅旗農場駐地一一四廠湖鎮

  • 1965年由地方人民公社轉為國營農場,下設四個大隊。歸屬自治區天龍鋼鐵廠,同年12月改歸自治區農墾廳,更名為吉木薩爾縣紅旗總場。
  • 1970年歸昌吉州管理,同年9月,昌吉州水電局試驗場劃歸紅旗農場,編為四分場;
  • 1978年10月歸昌吉州農墾局領導;
  • 1982年規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六師管理
  • 1987年被兵團列入扶貧團場
  • 1991年被國家列入邊境扶貧團場
  • 2005年根據兵團黨委要求與107團整合為紅旗中心團場,全場土地總面積220萬畝,可耕地36萬畝,草地面積139.5萬畝,其中高山草地16萬畝,荒漠草地123.6萬畝,農場下轄4個分場34個生產連隊,2個農業開發區。
    新疆建設兵團第6師紅旗農場駐地一一四廠湖鎮
  • 總場直屬企事業單位21個,總人口17604人。
  • 年無霜期156天,年降水量163.2毫米。
  • 平均海拔560~620米。
  • 是一個以農為主,農 林 牧 副漁工交建商為一體,綜合發展的現代化國營農場,這裡土地肥沃,資源豐富。
  • 農場場部,四場湖鎮距吉木薩爾縣城30公里,據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198公里,通訊發達,交通便利。
  • 歷史上著名的古絲綢之路北道從這裡經過。
  • 紅旗農場與雪山相依,與草地相伴,與沙漠相處,與平原相托,有終年不化的積雪,鬱鬱蔥蔥的森林,廣袤的草地。
  • 由於地球的多樣,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葉臘石、膨潤土,境內生長的藥用植物有天山雪蓮、貝母、肉蓯蓉、麻黃、黑加侖;野生菌類有羊肚子蘑菇、草菇等珍貴菌類;野生動物有雪雞、馬鹿、黑熊、鵝喉羚,有蓄水3000萬立方米的下興湖水庫和老陳灣水庫,12戶東二畦3座小型水庫。
    新疆建設兵團第6師紅旗農場駐地一一四廠湖鎮
非遺項目
  • 2008年,新疆曲子戲和哈薩克族,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被列為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新疆建設兵團第6師紅旗農場駐地一一四廠湖鎮​​
  • 2014年4月,哈薩克族氈繡布繡又被批准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 曲子戲的特點可以總結為——唱腔高亢明亮、悠揚婉轉,伴奏旋律獨特,調式生動別緻,具有自己特有的藝術風格。 “曲子戲的起源在哪兒?”老人們有的說明朝,有的說清朝。 記者查閱了官方資料——據記載,18世紀中葉清政府收復新疆,新疆始為太平。
  • 當時的四廠湖(現紅旗農場一帶)水草豐美但地廣人稀。從晚清到民國初期,當時的官方都從疆內及中原移民至此。
    新疆建設兵團第6師紅旗農場駐地一一四廠湖鎮
  • 而從陝西、山西、甘肅、青海等地的災民”走西口“(這裡的”西口“指嘉峪關),帶來的還有各地的戲曲。各地人的各種唱腔雜糅到一起,再添加一些維吾爾族民歌元素,經過多年的糅合,逐漸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習俗和傳統的演唱風格,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新疆曲子戲。
  • 2007年,六師黨委宣傳部、博物館領導帶隊前往紅旗農場挖掘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帶隊領導一眼就發現了曲子戲的價值,認為曲子戲不但有著獨特的地方特色,還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非常適合申報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層層上報,2008年 ,在農場流傳百年的“新疆曲子戲”被國家列入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2016年,在國家、兵團、師領導的高度重視下,投資2040萬元新建疆曲子戲傳習所和哈薩克氈繡布繡傳承保護基地建成,極大促進了農場曲子戲的傳承與發展。
    新疆建設兵團第6師紅旗農場駐地一一四廠湖鎮
  • 紅旗農場非物質文化遺產曲子戲與烏魯木齊市楓葉劇團聯袂演出。 除了曲子戲,出自紅旗農場的哈薩克族婦女之手的氈繡、布繡也是農場的一絕。哈薩克族氈繡布繡手工藝是這個馬背上的民族在長期逐字逐水草而居的生產生活中創造的文化瑰寶。其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蘊涵了哈薩克族人的生活情趣、審美觀念、工藝技術等元素。
  • 2007年,六師黨委宣傳部、文化局到紅旗農場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當走進紅旗農場十二連哈薩克族職工卡門的家裡時,頓時被她家精美的佈置所深深的吸引,她家四面牆壁掛滿了花花綠綠的壁掛、炕上鋪的是花氈、五顏六色的抱枕、炕墊把整個屋子裝扮的富麗堂皇,充滿著濃濃的民族氣息。經過層層申報後,2008年6月,紅旗農場哈薩克族氈繡布繡被列為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新疆建設兵團第6師紅旗農場駐地一一四廠湖鎮
  • 氈繡布繡的申遺成功,標誌著他們世世代代的民族文化得到了認可和保護。
  • 為了使哈薩克族氈繡布繡手工藝得以傳承保護髮展,2012年,在兵團、師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農場在哈薩克族牧民定居點興建了佔地1372.89平方米民族手工藝產業孵化園,並努力將其打造成民族團結進步園,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園,哈薩克族婦女創業園。
  • 孵化園手繡車間 孵化園的建成,為哈薩克婦女提供了集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場地,也是她們從手工繡製作走上用機繡創新發展的重大轉變。現在每年生產氈繡布繡品2000平方米。

四廠湖鎮  

  • 紅旗農場場部駐地。
    新疆建設兵團第6師紅旗農場駐地一一四廠湖鎮
  • 《新疆志稿》記載,清光緒十四年,屯田軍在此設軍馬廠,按馬廠序號排列第四,又因水草茂盛,俗稱“天生圈”,故名“四廠湖”。
  • 《新疆水利委員會第三期報告》載,民國四年(1915),為安“荒民”派官兵二百餘人,開挖“黃渠”引水造田,新疆解放前設鄉約,以紳代政,入戶逐漸增多。
  • 1950年為吉木薩爾縣二區四廠湖鄉政府駐地,
  • 1955年為七區公所駐地
  • 1965年3月改稱紅旗農場。鎮區面積2.2平方千米,街道13條,總長11千米,瀝青路面7.5千米。
    新疆建設兵團第6師紅旗農場駐地一一四廠湖鎮​​
  • 1989年11月通高壓電。1992年10月建自來水設施,日供水量70噸。
  • 下轄13個農牧連隊,11個企事業單位,基層黨組織26個,黨員1176人;全場總面積220萬畝,可耕地面積36萬畝,播種面積18.33萬畝。
  • 山區牧場、荒漠草地139.6萬畝,國家重點公益林100萬畝。
  • 招商引資企業18家。建有兩個國家3A級遊旅遊景區(三臺溝景區和北庭沙漠生態旅遊景區
2000年轄16個自然村。  
    1. 東渠村(一分場一連、三連) 鎮東南4千米,1915年建村,以渠得名。203戶,1041人,耕地471公頃。
      新疆建設兵團第6師紅旗農場駐地一一四廠湖鎮
    2. 西渠村(一分場二連、四連、五連、七連) 鎮南5千米,1915年建村,以渠得名。399戶,1703人,耕地741公頃。 
    3. 王家槽子村(一分場八連) 鎮北4.5千米,民國初年一王姓農民在此耕種,且地處帶形窪地故名。79戶,338人,耕地182公頃。 
    4. 夏家槽子村(一分場九連) 鎮北6千米,民國初年建村,夏姓農民在此耕種,且地勢低窪故名。63戶,424人,耕地234公頃。  
    5. 青疙瘩村(一分場六連、二分場四連、七連) 鎮北偏西9千米,該地有一古墩遺址,土呈青灰色。250戶,1010人,耕地649.5公頃。
    6. 姬家橋村(一分場一連) 鎮東南8千米,民國初年,姬姓人家在陳家灣水渠架木橋故名。86戶,423人,耕地205.5公頃。  
    7. 五廠湖村(二分場機關) 鎮西北8千米,1989年建村,曾為屯軍第五軍馬廠故名。66戶,136人。  
      新疆建設兵團第6師紅旗農場駐地一一四廠湖鎮
    8. 東槽子村(二分場一連、二連) 鎮西北6千米,地形為西北—東南走向的長形窪地,又與西槽子平行故名。218戶,1016人,耕地552公頃。  
    9. 西槽子村(二分場三連、五連) 鎮西北9千米,1921年建村,與東槽子相對平行得名。187戶,831人,耕地537公頃。 
      新疆建設兵團第6師紅旗農場駐地一一四廠湖鎮​ 
    10. 南槽子村(二分場七連) 鎮西北11千米,1921年建村,地形為西北—東南走向的長形窪地,與北槽子平行故名。107戶,494人,耕地315.2公頃。  
    11. 北槽子村(二分場六連、八連、九連) 鎮西北10千米,1921年建村,與南槽子相對平行得名。280戶,1119人,耕地780公頃。  
    12. 高窩堡村(三分場一、二、三連) 鎮東南13千米,清末移居農民在較高地方搭棚居住故名。183戶,739人,耕地668.3公頃。 
      新疆建設兵團第6師紅旗農場駐地一一四廠湖鎮​ 
    13. 三廠槽子村(三分場直屬連) 鎮東南14千米,以地形特徵得名。7戶,143人,耕地86.6公頃。  
    14. 大坑沿村(三分場四連) 鎮東南22千米,村多大坑,居民多在坑周圍建住宅故名。76戶,294人,耕地186.6公頃。  
    15. 十二戶村(四分場一連、二連) 鎮南16千米,清光緒年間,有12戶難民避戰亂來此定居故名。248戶,1085人,耕地233.4公頃。  
    16. 下興湖村(四分場三連、四連) 鎮東南12千米,清光緒年間定居的農民稱新戶,安置在12戶下邊,土地為沼澤地故名。184戶,998人,耕地131.5公頃
      新疆建設兵團第6師紅旗農場駐地一一四廠湖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