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建设兵团第6师红旗农场驻地一一四厂湖镇

红旗农场

  • 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吉木萨尔境内东临奇台西北湾乡,南毗唐代北庭督护府遗址,西至216国道,北抵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新疆建设兵团第6师红旗农场驻地一一四厂湖镇​​​​​
  • 农场南毗邻吉木萨尔县北庭乡,西邻107团,东界奇台县西北湾乡,北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伸入5公里为界。
  • 东南-西北向呈锐角三角形状,东西平均长约40公里,南北平均宽约25公里。
  • 地形南高北低,海拔高程在560-620米之间,相对高差约60米,地面平均自然坡降千分之三左右。
  • 第六师红旗农场前身县红旗人民公社成立时间1965年3月 ,是兵团具有开发潜力的农场
  • 该场土地肥沃,地势平坦,地下水丰富,光热充足,适宜种植各种作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棉花、玉米、红花和打瓜等,尤其是红花,年播种面积 2万余亩,是自治区和兵团重要的红花产地,产红花绒 250吨、籽2000多吨,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一定的声誉。
    新疆建设兵团第6师红旗农场驻地一一四厂湖镇

  • 1965年由地方人民公社转为国营农场,下设四个大队。归属自治区天龙钢铁厂,同年12月改归自治区农垦厅,更名为吉木萨尔县红旗总场。
  • 1970年归昌吉州管理,同年9月,昌吉州水电局试验场划归红旗农场,编为四分场;
  • 1978年10月归昌吉州农垦局领导;
  • 1982年规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管理
  • 1987年被兵团列入扶贫团场
  • 1991年被国家列入边境扶贫团场
  • 2005年根据兵团党委要求与107团整合为红旗中心团场,全场土地总面积220万亩,可耕地36万亩,草地面积139.5万亩,其中高山草地16万亩,荒漠草地123.6万亩,农场下辖4个分场34个生产连队,2个农业开发区。
    新疆建设兵团第6师红旗农场驻地一一四厂湖镇
  • 总场直属企事业单位21个,总人口17604人。
  • 年无霜期156天,年降水量163.2毫米。
  • 平均海拔560~620米。
  • 是一个以农为主,农 林 牧 副渔工交建商为一体,综合发展的现代化国营农场,这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 农场场部,四场湖镇距吉木萨尔县城30公里,据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198公里,通讯发达,交通便利。
  • 历史上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北道从这里经过。
  • 红旗农场与雪山相依,与草地相伴,与沙漠相处,与平原相托,有终年不化的积雪,郁郁葱葱的森林,广袤的草地。
  • 由于地球的多样,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叶腊石、膨润土,境内生长的药用植物有天山雪莲、贝母、肉苁蓉、麻黄、黑加仑;野生菌类有羊肚子蘑菇、草菇等珍贵菌类;野生动物有雪鸡、马鹿、黑熊、鹅喉羚,有蓄水3000万立方米的下兴湖水库和老陈湾水库,12户东二畦3座小型水库。
    新疆建设兵团第6师红旗农场驻地一一四厂湖镇
非遗项目
  • 2008年,新疆曲子戏和哈萨克族,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列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新疆建设兵团第6师红旗农场驻地一一四厂湖镇​​
  • 2014年4月,哈萨克族毡绣布绣又被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 曲子戏的特点可以总结为——唱腔高亢明亮、悠扬婉转,伴奏旋律独特,调式生动别致,具有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 “曲子戏的起源在哪儿?”老人们有的说明朝,有的说清朝。 记者查阅了官方资料——据记载,18世纪中叶清政府收复新疆,新疆始为太平。
  • 当时的四厂湖(现红旗农场一带)水草丰美但地广人稀。从晚清到民国初期,当时的官方都从疆内及中原移民至此。
    新疆建设兵团第6师红旗农场驻地一一四厂湖镇
  • 而从陕西、山西、甘肃、青海等地的灾民”走西口“(这里的”西口“指嘉峪关),带来的还有各地的戏曲。各地人的各种唱腔杂糅到一起,再添加一些维吾尔族民歌元素,经过多年的糅合,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文化习俗和传统的演唱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疆曲子戏。
  • 2007年,六师党委宣传部、博物馆领导带队前往红旗农场挖掘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带队领导一眼就发现了曲子戏的价值,认为曲子戏不但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还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非常适合申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层层上报,2008年 ,在农场流传百年的“新疆曲子戏”被国家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2016年,在国家、兵团、师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投资2040万元新建疆曲子戏传习所和哈萨克毡绣布绣传承保护基地建成,极大促进了农场曲子戏的传承与发展。
    新疆建设兵团第6师红旗农场驻地一一四厂湖镇
  • 红旗农场非物质文化遗产曲子戏与乌鲁木齐市枫叶剧团联袂演出。 除了曲子戏,出自红旗农场的哈萨克族妇女之手的毡绣、布绣也是农场的一绝。哈萨克族毡绣布绣手工艺是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在长期逐字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文化瑰宝。其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蕴涵了哈萨克族人的生活情趣、审美观念、工艺技术等元素。
  • 2007年,六师党委宣传部、文化局到红旗农场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当走进红旗农场十二连哈萨克族职工卡门的家里时,顿时被她家精美的布置所深深的吸引,她家四面墙壁挂满了花花绿绿的壁挂、炕上铺的是花毡、五颜六色的抱枕、炕垫把整个屋子装扮的富丽堂皇,充满着浓浓的民族气息。经过层层申报后,2008年6月,红旗农场哈萨克族毡绣布绣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新疆建设兵团第6师红旗农场驻地一一四厂湖镇
  • 毡绣布绣的申遗成功,标志着他们世世代代的民族文化得到了认可和保护。
  • 为了使哈萨克族毡绣布绣手工艺得以传承保护发展,2012年,在兵团、师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农场在哈萨克族牧民定居点兴建了占地1372.89平方米民族手工艺产业孵化园,并努力将其打造成民族团结进步园,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园,哈萨克族妇女创业园。
  • 孵化园手绣车间 孵化园的建成,为哈萨克妇女提供了集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场地,也是她们从手工绣制作走上用机绣创新发展的重大转变。现在每年生产毡绣布绣品2000平方米。

四厂湖镇  

  • 红旗农场场部驻地。
    新疆建设兵团第6师红旗农场驻地一一四厂湖镇
  • 《新疆志稿》记载,清光绪十四年,屯田军在此设军马厂,按马厂序号排列第四,又因水草茂盛,俗称“天生圈”,故名“四厂湖”。
  • 《新疆水利委员会第三期报告》载,民国四年(1915),为安“荒民”派官兵二百余人,开挖“黄渠”引水造田,新疆解放前设乡约,以绅代政,入户逐渐增多。
  • 1950年为吉木萨尔县二区四厂湖乡政府驻地,
  • 1955年为七区公所驻地
  • 1965年3月改称红旗农场。镇区面积2.2平方千米,街道13条,总长11千米,沥青路面7.5千米。
    新疆建设兵团第6师红旗农场驻地一一四厂湖镇​​
  • 1989年11月通高压电。1992年10月建自来水设施,日供水量70吨。
  • 下辖13个农牧连队,11个企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26个,党员1176人;全场总面积220万亩,可耕地面积36万亩,播种面积18.33万亩。
  • 山区牧场、荒漠草地139.6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100万亩。
  • 招商引资企业18家。建有两个国家3A级游旅游景区(三台沟景区和北庭沙漠生态旅游景区
2000年辖16个自然村。  
    1. 东渠村(一分场一连、三连) 镇东南4千米,1915年建村,以渠得名。203户,1041人,耕地471公顷。
      新疆建设兵团第6师红旗农场驻地一一四厂湖镇
    2. 西渠村(一分场二连、四连、五连、七连) 镇南5千米,1915年建村,以渠得名。399户,1703人,耕地741公顷。 
    3. 王家槽子村(一分场八连) 镇北4.5千米,民国初年一王姓农民在此耕种,且地处带形洼地故名。79户,338人,耕地182公顷。 
    4. 夏家槽子村(一分场九连) 镇北6千米,民国初年建村,夏姓农民在此耕种,且地势低洼故名。63户,424人,耕地234公顷。  
    5. 青疙瘩村(一分场六连、二分场四连、七连) 镇北偏西9千米,该地有一古墩遗址,土呈青灰色。250户,1010人,耕地649.5公顷。
    6. 姬家桥村(一分场一连) 镇东南8千米,民国初年,姬姓人家在陈家湾水渠架木桥故名。86户,423人,耕地205.5公顷。  
    7. 五厂湖村(二分场机关) 镇西北8千米,1989年建村,曾为屯军第五军马厂故名。66户,136人。  
      新疆建设兵团第6师红旗农场驻地一一四厂湖镇
    8. 东槽子村(二分场一连、二连) 镇西北6千米,地形为西北—东南走向的长形洼地,又与西槽子平行故名。218户,1016人,耕地552公顷。  
    9. 西槽子村(二分场三连、五连) 镇西北9千米,1921年建村,与东槽子相对平行得名。187户,831人,耕地537公顷。 
      新疆建设兵团第6师红旗农场驻地一一四厂湖镇​ 
    10. 南槽子村(二分场七连) 镇西北11千米,1921年建村,地形为西北—东南走向的长形洼地,与北槽子平行故名。107户,494人,耕地315.2公顷。  
    11. 北槽子村(二分场六连、八连、九连) 镇西北10千米,1921年建村,与南槽子相对平行得名。280户,1119人,耕地780公顷。  
    12. 高窝堡村(三分场一、二、三连) 镇东南13千米,清末移居农民在较高地方搭棚居住故名。183户,739人,耕地668.3公顷。 
      新疆建设兵团第6师红旗农场驻地一一四厂湖镇​ 
    13. 三厂槽子村(三分场直属连) 镇东南14千米,以地形特征得名。7户,143人,耕地86.6公顷。  
    14. 大坑沿村(三分场四连) 镇东南22千米,村多大坑,居民多在坑周围建住宅故名。76户,294人,耕地186.6公顷。  
    15. 十二户村(四分场一连、二连) 镇南16千米,清光绪年间,有12户难民避战乱来此定居故名。248户,1085人,耕地233.4公顷。  
    16. 下兴湖村(四分场三连、四连) 镇东南12千米,清光绪年间定居的农民称新户,安置在12户下边,土地为沼泽地故名。184户,998人,耕地131.5公顷
      新疆建设兵团第6师红旗农场驻地一一四厂湖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