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之前分享的文章《讓孩子養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1700多個日子裡,我們做了什麼……》裡,我提到過千尋已經有近五千本繪本的閱讀量,後臺收到很多讀者留言,問我“五千本繪本,帶給孩子最大的變化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正好契合了去年春節時,我和千尋爸爸思考過的問題:閱讀的目的是什麼。
當時,繪本館裡的親子閱讀,延續著“大人講孩子聽”的傳統模式,不論是千尋還是其它小朋友,看見千尋爸爸,第一句話便是:“給我們講故事吧!”
有一天,千尋爸爸忽然問我:“你覺得,閱讀的目的是什麼?”
我一時沒回答上來,發現自己和大多數媽媽一樣,只覺得閱讀很重要,也一直陪孩子讀著,至於目的,還真沒想過。
而且,閱讀需要目的嗎?不是說閱讀應該去除功利,純粹享受過程本身麼。
千尋爸爸的看法有點不同,他覺得,任何事情其實都有目的,過程必然指向目標,不用對“目的”這個詞抱有偏見。
就拿閱讀來說吧,閱讀除了享受過程,還有個目的是:輸出。
孩子通過閱讀理解到事物規律、人物關係以及獲得美感,會從他的言談舉止中體現出來,從他慢慢構建起來的世界觀、價值觀上面體現出來,這是一種輸出,也是閱讀帶給孩子的價值。
我算是有點明白了,千尋爸爸的意思是,一直以來,我們的孩子都扮演小聽眾的角色,閱讀僅限於輸入階段,是不是可以開始在輸出方面做點文章?
這個提議我是雙手贊同的,且不說那些虛妄的大道理,單從孩子即將面臨的現實問題來說,輸出也是個迫在眉睫的鍛鍊項。
比如,孩子幼升小要面試吧,現如今稍微好點的民辦小學面試競爭有多白熱化,不用我多說,大家都知道。80%的面試裡都有個“講故事”環節,有的是看圖講故事,有的是根據提示講故事,形式不同內核一樣,總之,孩子得具備自己“講故事”的輸出能力。
又比如,孩子到了小學,就會面臨寫作文這個大項目,其實“講故事”和“寫作文”是有連貫性的,一般故事講的好的小朋友,作文也差不到哪裡去,一個是口頭輸出,一個是文字輸出。
達成共識後,餘下的問題就很簡單了:
如何幫助孩子從輸入到輸出,從“聽故事”到自己“講故事”。
02
然而,剛開始做嘗試的時候,就一個體會:難!
為什麼難呢,有兩個原因:一是輸入真的比輸出容易多了、舒服多了。任何一樣東西,輸入都比輸出容易,看動畫片很爽,製作動畫片很難,看別人寫的故事很爽,自己寫故事很難……孩子這麼本質論的人群,一貫地趨利避害。
另一個原因是千尋爸爸講故事真的太好玩了,又是跑又是跳的,講到“老狼老狼幾點鐘”還會扮成老狼陪他們瘋,搞得我一提議小朋友自己講故事,他們就會大聲抗議:“不,我們要聽千尋爸爸講故事!”
怎樣才能讓這群小孩自己講故事呢,我們苦思不得其法。
直到一個週末,陪千尋去未思途世界學校上英語戲劇課,找到了靈感。
當天她們排演的是《綠野仙蹤》片段,整個演出過程中,孩子需要講很多臺詞,甚至是大段英文對話。我忽然意識到,這不就是輸出嗎?重點是,還不用強迫,孩子們的積極性參與感非常高。也有孩子忘詞,但只要參演老師稍作提醒,他們就可以把劇情繼續下去。
回家後,我們就開始做嘗試,結果收穫頗豐。在“演繪本”的模式中,孩子們從聽故事變成了自己講故事。
在實操過程中,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讓孩子講繪本,他會產生畏難情緒,總擔心自己講不好。但孩子對演繪本完全沒有畏懼感,或許是因為演繪本比較有趣掩蓋了困難?總之,他們充滿了熱情,樂滋滋地反覆念臺詞。
換著角色演幾次之後,大部分小孩都對繪本內容熟悉了,再讓他們講故事,厲害了,有些記憶力比較好的小朋友,連書都不用看就能講出來!
03
如果說“演繪本”是第一個輸出小技巧,第二個小技巧就是玩桌遊。
說到桌遊,大家第一想到的可能是訓練邏輯思維、數學能力吧,我們家也是買了一堆Thinkfun和HABA的桌遊,感覺大部分都著力於觀察、記憶、邏輯這幾方面。
可以跟孩子一起編故事的桌遊,是好友Danae推薦給我的,Danae在一所知名私立小學做教務組長,每年要負責幾千名小朋友的面試工作,她的推薦理由比較“功利”:所有好的私校面試,表達能力都是硬件,講故事也是常見環節,讓孩子早點練起來,絕對沒錯。捫心自問,這個推薦理由還是挺有誘惑力,誰不想自己孩子順利通過面試,進一家好學校呢。
我當即就把這套編故事桌遊搬回了家。
不得不說,效果很好,平時讓小朋友講個故事吧,還不見得配合。換成遊戲模式,她倒是熱情高漲。
隨意抽六張卡片,自行排列組合,開講!
“很久以前,荒野裡住著一位老人,老人有個可愛的小孫女,她想要知道這世界上到底有沒有聖誕老人。她決定穿過小河,去雪地尋找聖誕老人……”
嗯嗯,還挺像那麼回事。
然後,我們三個人又一起玩了故事接龍。
我先翻開一張卡片,是個魔法師,“魔法師是夏日王國裡最厲害的人,住在王國裡的每一個人都怕他。”
接著輪到千尋爸翻,卡片上是個小公主,“王國裡最美麗的公主,也害怕那位奇怪的魔法師。”
千尋早等不及了,叫喚著:“該我了,該我了。”翻開卡片,卻是個情緒名詞“勇氣”,怎麼接呢?得開動小腦筋了……
“哈哈,我知道了,王國裡的人害怕魔法師,是因為他們的勇氣都被魔法師偷走,裝在一個玻璃瓶裡藏起來了!”
真棒,我跟她爸都豎起了大拇指。
……
幾輪遊戲玩下來,我發現小朋友不知不覺,已經聲情並茂地講了很多個有趣的小故事!
覺得效果不錯,我們又開始在繪本館帶其它小朋友玩,居然形成了爭先恐後講故事的競爭態勢,講故事還得靠爭取,這個學習主動性也是沒誰了吧。
其實到後面,我們早已忘了最初的“功利目的”,不管對面試有沒有用,孩子們喜歡是重點,能幫他們實現閱讀輸出,才是最大的收益吧!
介紹完兩個小技巧,再囉嗦幾句實在話。
我自己算得上一個閱讀愛好者,從小就喜歡看書,不要誤會,我不是那種天生就讓父母省心的乖乖女,喜歡看書只是因為現實太乏味,書裡有一個廣袤有趣的世界,我不必親臨,就可以徜徉其中。那時候,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閱讀體驗。
但後來我慢慢發現,很多書是當時讀來連聲稱道,過後又忘得一乾二淨。看似讀了很多書,其實沒一本吃透了。和那些才華橫溢博古論今的牛人一比,難免顯得黔驢技窮。
究其原因,就是長期缺失了“輸出”這門課,只讀不用,不反覆咀嚼不思考琢磨,書裡的好東西永遠都不會變成你自己的。
也許,這就是我非常支持非常鼓勵小朋友做好閱讀“輸出”的原因吧,每一次複述,都是對閱讀內容的一次反芻,每一次表達,都是在閱讀內容基礎上的再創造。只有輸入和輸出的完美結合,才能讓孩子紮紮實實完成積累,閱讀的價值也得以體現。
劃重點
1. 長期缺失“輸出”這門課,書裡的好東西就不會變成你自己的。
2. 單從孩子面臨的現實問題來說,閱讀輸出也是個迫在眉睫的鍛鍊項。
3. “演繪本”和“玩桌遊”,讓孩子從聽故事到自己講故事,實現閱讀輸出!
閱讀更多 東西兒童教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