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最幸运的一代名将,战功不输霍去病卫青,70岁高龄仍上阵杀敌

西汉最幸运的一代名将,战功不输霍去病卫青,70岁高龄仍上阵杀敌

在我国西汉密集的人才版图上,可谓将星闪耀,韩信、窦婴、卫青、霍光、霍去病、李广、李陵……他们在某个时期、某个阶段,承包了一位将领所能拥有的一切荣光,几乎都封侯拜相、声名显赫。在这张浩瀚的星图中,赵充国似乎并不突出,但透过弥漫的战争硝烟和发黄的纸页,仔细分析他的一生,有勇有谋、有智有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步其它位高权重大臣要么被杀、要么自杀、要么族诛的后尘,以八十六岁高龄得到善终,赠赐谥号“壮”,达到了君主专制时代做人做官做事的极致。

西汉最幸运的一代名将,战功不输霍去病卫青,70岁高龄仍上阵杀敌

01

赵充国(公元前137年-前52年),字翁孙,汉族,是盛产门阀的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人。陇西郡,是秦汉至隋唐的行政区划,秦汉时辖地范围较大,一度包括今甘肃省天水、兰州等地区,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地处渭水上游,地理位置很重要,为兵家必争之地。当时郡内汉人的居住地区,北有匈奴,南有羌、氐,与少数民族杂居,并且时有冲突。自战国以来,汉匈、汉羌经常发生武装冲突和战争,匈奴和羌人都英勇好战,生活在矛盾和冲突中的汉人,也必须得勇武,才能减轻在与少数民族冲突中的损失,获得战争的胜利,因此当地百姓从小就有好武、能骑、善射的习俗。

受尚武精武精神的熏陶,赵充国骨子里已经注入了无畏善战的基因,年轻时就非常喜好将帅的气节,遇见路过的大将军,耳闻目睹他们的传奇战绩,肯定油然而生敬佩之情,也会在腹中嘀咕了若干遍“好男儿当如此!”当然,同样是崇拜,项羽与他不同。项羽尽管不愿学书本只想学“万人敌”的兵法,但愿望是指着东巡的秦始皇道出的心声:“他虽然是个皇帝,却可取得,由我代为呢!”是想精忠报国,还是要封妻荫子,出发点不同必然导致不同的结局。赵充国研习兵法,通晓四方蛮夷的事情,后来战功卓著、在仕忧国,成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而项羽在四面楚歌中兵败垓下,一曲霸王别姬留下了千年咏叹。

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上个人的志向,为赵充国打开了从军之门。与多数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一样,他的兵之初也只是一名骑兵。骑兵在汉帝国初期称为“骑士”,是当时军队的主力兵种之一。由于出身好,属于当时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六郡的良家子弟,而且善于骑马射箭,他被补任为羽林卫士,当了侍卫皇帝的禁军。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与皇帝靠得这么近,即使没有更多说话的机会,至少能混个名熟、脸熟,如果遇到合适展示的时机,自会崭露锋芒。

西汉最幸运的一代名将,战功不输霍去病卫青,70岁高龄仍上阵杀敌

果然,作为近侍,赵充国在陪同武帝南征北战中,其军事谋略才能逐渐得到认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随着武帝取得第三次大举征讨匈奴的胜利,即移民七十万口以加强北方边防,在东起朔方(今甘肃蹬口县),西至令居(今甘肃永登县)的地区内,设团官,供给移民牛犁谷种,变牧场为农业区。赵充国就是在这一年,为了戍边,第一次全家移民令居。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赵充国以假司马(就是副官)的身份,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去攻打匈奴,被匈奴大军重重包围。此时,断粮好几天的汉军,死伤的人数越来越多,继续下去只能全军覆没。赵充国自告奋勇,与一百多名壮士突破包围、攻陷敌阵,李广利带领士兵跟随其后,才得以突围。这场恶战,汉军死伤很多,赵充国全身有二十多处受伤。李广利把情况上奏,汉武帝下令征召赵充国到出行所在的地方来,亲自接见并探视他的伤情,见有的血迹还没有干,感叹称赞,就授官为中郎,提升他任车骑将军长史。

所有的准备,未必全部绽放。但最初植根心底的善与良知,一定会给你个交待,或早或晚。忠肝义胆,同样如此。

02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漫漫长夜中,似乎我们能听到老将军在等待中痛苦的呻吟,让同样报国无门、被逼成一代词人的辛弃疾无奈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凉之叹!

西汉最幸运的一代名将,战功不输霍去病卫青,70岁高龄仍上阵杀敌

胸怀家国大义的赵充国是幸运的。他遇到的是汉宣帝和御史大夫丙吉,且没有人从中使坏。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汉武帝开拓了河西四郡后,将各类羌人驱逐出境,不准他们在湟中(今甘肃西宁地区)居住。到汉宣帝的时候,为了掌握羌族情况,派出了一名羌族后代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去巡视。听说同宗人来了,最为繁盛且一向怀有叵心的先零羌族土豪开始打感情牌,央求安国奏请汉朝恩准他们渡过湟水,到荒地上放牧。随着奏折的递送,了解羌人狡诈的赵充国立即弹劾安国,及时制止了这件事。先零不肯罢休,联系羌族其它部落的人和匈奴,准备侵犯边关。又是赵充国探听到秘谋,当面向汉宣帝谏议:为防止羌人秋高马肥时生乱,要派人去检阅边关的将士做好准备,同时联络其它羌族,晓明利害关系,不要被别人利用。派人的事最后交给了丞相魏相,没想到又让义渠安国去跑一趟。这安国大概领悟了“宁可错杀一千,不可错过一个”的真谛,到了后就大开杀戒,一千多个人头落地,把本来可以大好的团结局面破坏的七零八落,逼反了先零遒杨玉,把安国追杀得逃命到了令居城,飞章上报朝廷请求援军。

仗肯定是要打了,但在遣将上汉宣帝颇费了踌躇,拿着花名册看了好几遍,朝中武官只有赵充国胜任。但考虑到他年已七十,恐怕不方便带兵打仗。于是,就特意让丙吉去询问:“派谁去带兵西征最合适呢?”赵充国回答得相当痛快:“再没有比老臣更合适的人选了。”又问:“需要多少人马?”答:“百闻不如一见。臣愿立刻去金城(今兰州附近)测看地形,拿出作战方案来。区区羌族小辈,陛下把此事交给我办好了。”他侦察好后,带领不满万人的骑兵,迅速出师,巧渡黄河,立稳阵脚,作好战斗准备。到达湟水岸边,羌人多次挑战,他不贪小胜坚守不出,只以威信招降,制定详细的解散羌人各部落联合的计划。回来以后,三向朝廷上书,详细分析了形势,建议防事变于未然,提出“以兵屯田”即亦兵亦农、就地筹粮的办法,并具体罗列了可以“因田致谷”“居民得并作田,不失农业”“将士坐得必胜之道”“大费既省,徭役预息”“无径阻远追死伤之害”等“十二便”,说服了皇帝及朝臣接受这个持久之计。这项举措对当时支援频繁的战争,减轻人民负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直影响到后世。在国防上,自此以后,匈奴也闻风生畏,再也不敢侵犯边关。

直男性格的赵充国,为了国家利益从不趋利避害。当然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在平羌胜利班师回朝时,有位朋友劝他把功劳记在别人头上,赵充国以“唯用兵乃国家大事,应该示法后世,老臣何惜余生,不为主上明言利害!区区微忱,但求无负国家,此外亦不暇顾及了!”恰好有个将军辛武贤贪功没有归来,宣帝依赵充国的建议,让其还去守酒泉,未得重赏,职务也没有得到晋升。此外,汉宣帝欲任用辛武贤四弟辛汤去镇抚投降的羌人,赵充国带病入奏,陈明辛汤会贪酒误事,应用其三弟临众较为稳妥。

西汉最幸运的一代名将,战功不输霍去病卫青,70岁高龄仍上阵杀敌

新仇旧恨,让辛武贤满腔郁愤,总想着要发泄出来,只是一时抓不到赵充国的辫子。忽然有一天,他记起来听赵充国的儿子赵卬谈起过,在赵充国的秘密保荐下,前车骑将军张安世得到了重用。这件事本来无人知晓,他就抓住这个理由,弹劾赵卬泄漏机密,再安排几个人进谗言。终究是少年气盛,赵卬被宣帝禁止入宫后气愤地想到父亲军营中诉苦,却无意中触犯了军规,被弹劾下狱后悲愤自杀。赵充国闻听此讯,心酸之余想是宦海无情,便激流勇退,上书告老还乡了。

英雄并非落寞,只是选择了潇洒的退出方式。

03

古人常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来说明将帅的经权之道。实际上,真正能做到的凤毛麟角。封建帝王时代,除了昏庸无能之辈,多数都喜欢听话,或者有个性但可以驾驭的臣子。老大招呼一声都不响应,显然是不想混了,你向前向前再向前,说是为了江山社稷,我还认为你要造反呢!宋朝的岳飞完全有直捣黄龙府的机会,不也被12道金牌追回到风波亭的断头台吗?

所以,在外作战的将帅敢抗命,认为对的坚持到底,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

西汉最幸运的一代名将,战功不输霍去病卫青,70岁高龄仍上阵杀敌

再回头说先零羌叛乱后,想联络罕幵羌共同抗汉。此时汉宣帝特史来传诏,说天子筹集了六万兵马,随时可以支援,鼓励赵充国大胆去打仗。前面提到的酒泉太守辛武贤也上表,请求分兵去攻打罕幵羌。赵充国与各位将领召开会议,分析了形势,认为辛武贤劳师远征不会有好战果,且先零羌叛汉,罕幵羌并没有表明援助的意思,只要把先零羌打破,罕幵羌不战就可屈人之兵。便将计划上书给汉宣帝。公卿集体讨论后,一致认为应该先破罕幵羌,孤立的先零羌很容易收服。宣帝于是任侍中乐成侯许延寿为强弩将军,任酒泉太守辛武贤为破羌将军,发下玺书嘉纳其策。同时发书给赵充国,指责他迟迟不肯用兵,不顾士兵艰苦,不计国家开支;告诉他朝廷已按辛武贤之策行动;命令他带兵扰乱敌军,并说天道顺当,出兵必胜。

赵充国受到了皇帝指责,并不放弃己见。他认为将军带兵在外,虽受诏命,只要能安国家,就应按便宜行事。于是上书表面上承认过错,实际上采取迂回的方式,进一步陈述用兵利害,宣帝很快醒悟过来,采纳了赵充国之策。尔后,赵充国以突袭之师,大破先零羌,随之进入罕幵羌境内,只是让步卒耀武扬威,不准出现任何侵夺掠抢的行为,感化罕幵羌首领主动来军中议和。在宣帝是放是拘的旨意未到达前,赵充国就想把首领放回去晓谕部落,大家都谏阻,怕违背圣意吃不了兜着走。赵充国劝将佐们要抱着公心去对待安抚这件事,不能为了打个人的小算盘。后来,皇帝的诏书也准令罕幵羌悔罪投诚。

“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福祸趋避之。”赵充国的境界,穿越时空,仍会让许多人汗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