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文澜阁本《四库全书》的幕后故事

七部全书 痛失三部

由乾隆皇帝亲自钦定、纪晓岚主持、完成于乾隆时代(1773-1781)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集中国古籍之大成的一部丛书,这部卷帙浩繁的巨书共收录图书3461种,79309卷,荟萃清乾隆中期以前的历代主要典籍。历时8年完成的《四库全书》共抄了7部,分藏于北京的文渊阁、北京圆明园的文源阁、沈阳的文溯阁、河北承德避署山庄的文津阁以及杭州的文澜阁、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

但是,清代以降,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战乱频仍,太平天国起义的战火烧掉了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的《四库全书》;而英法联军野蛮入京后的一把大火不但烧掉了圆明园,也烧掉了文源阁的《四库全书》。至此,7部珍藏仅留下4部,而北京文渊阁的藏书在国民党败退大陆时带到了台湾,现藏于台湾的故宫博物院;沈阳文溯阁的藏书1966年运抵兰州,现藏于兰州;河北承德避署山庄文津阁本后运到北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

抢救文澜阁本《四库全书》的幕后故事

丁氏兄弟 冒险救宝

1861年冬,太平军攻入杭州,杭城陷入战乱中,居民纷纷出逃。钱塘人丁申、丁丙兄弟此时避难杭州城西留下镇的西溪。1862年正月,丁申在街市购物时突然发现用于包装货物的包装纸竟全是《四库全书》的散页,顿时大惊失色,难道文澜阁的藏书已流落民间?丁申急检店主的包装纸堆,竟立刻拣出数十大册的《四库全书》!

丁氏兄弟出身书香门第,他家的藏书楼“八千卷楼”是清代著名的藏书楼。丁申回家马上与其兄商议对策。兄弟俩深知《四库全书》之于国家于民族的重要,眼见《四库全书》已从文澜阁流入街市,事态已极其严重。作为有血气有胆识的文化人,兄弟俩决心冒险抢救。他们旋即组织家人,待天黑后躲过太平军的岗哨,潜入西湖孤山脚下的文澜阁旁,但见文澜阁四周满地残籍,一片狼藉,《四库全书》已遭受前所未有的浩劫。兄弟俩指挥家人收集残籍,肩挑背负,运往西溪风木庵保护起来。

但是,丁氏兄弟很快发现,他们收集到的只是一部分,还有许多典籍已经流落街市,落入市民手中。如何将市民手中的典籍重新收集起来?苦思冥想,终得一策:雇人每日沿街收购书本、散纸。半年时间,丁氏兄弟从街市收购回阁书8689册。丁氏兄弟的努力使得1/3的《四库全书》得以劫后余生。

抢救文澜阁本《四库全书》的幕后故事

三代抄补 远胜原书

战乱稍平,丁氏兄弟查阅《四库全书》,发现这一典籍巳成残籍。如何弥补文化瑰宝残缺的遗憾?丁氐兄弟萌发了补齐这部典籍的念头。他们在浙江巡抚谭钟麟支持下,招募了100多人从事抄写。他们从宁波天一阁卢氏抱经楼、汪氏振绮堂、孙氏寿松堂等江南十数藏书名家处,乃至远涉长沙袁氏卧雪庐、南海孔氏三十三万卷楼等处搜觅精善之本进行抄写。此举共耗时11年,组织抄写26000余册。《四库全书》在编撰过程中编撰官员曾将一些对清政府不利的文字删除,或将部分书籍排除在丛书之外,还有部分典籍漏收,丁氏兄弟借此机会将其收录补充,并将补抄后的《四库全书》归还文澜阁。

继丁氏兄弟之后,民同时代浙江省图书馆首任馆长钱恂继续了补抄工作,这就是所谓“乙卯补抄”。钱恂,湖州人,大学者,他接手此项工作才10个月,袁世凯便将其调到北京,担任大总统顾问和同民政府参议员,但他的这项工作并没有终止,他把抄写人员安置在北京家中,又从文渊阁借出《四库全书》供以补抄。

稍后,海宁的张宗祥又发起“癸亥补抄”。由于丁、钱、张等几位浙江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补齐后的文澜阁《四库全书》是7部藏书中最完整的一部。因此,文澜阁本《四库全书》的历史文献价值高于文渊阁本、文津阁本和文溯阁本,是“四库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抢救文澜阁本《四库全书》的幕后故事

西迁万里 国宝无恙

20世纪30年代,《四库全书》又经历一场劫难: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1月,日军越过淞沪防线,杭州岌岌可危,《四库全书》又面临巨大的灾难。

危急关头,当时的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毅然决定将大学西迁。中国高教史上声震世界的“文军西征”自此开始。时任浙江图书馆馆长的陈训慈组织库书西迁,作为浙江省的最高学府,浙大领导深知《四库全书》的重要性。为防止日军抢夺这一文化瑰宝,浙大协助浙江省图书馆一起搬迁,《四库全书》被装成139箱,开始踏上艰难的征途。历时半年多,辗转5省,行程2500公里,1938年4月底,《四库全书》安全运抵贵阳,后又转运到重庆。

文澜阁《四库全书》历经沧桑,经浙江有识之士们的努力得以留存,这在中国以至世界藏书史上都是个奇迹。

抢救文澜阁本《四库全书》的幕后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