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为什么要大费周章的编纂《四库全书》?

乾隆皇帝作为中国近代重要的一位君主,不仅在位时间极长,而且英明武断。他既仁慈,又残暴,既英明神武,又目光短浅。正是他在位的时候,把大清王朝推向鼎盛,同时,又把中国拉进了危机的深渊。关于这个人的评价,我最赞同的就是史学家张宏杰先生所著的《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这本书,非常深刻和客观的描述了一个畸形但又繁荣的时代。对于乾隆本人,我想最能表现他多面性的当要数编纂《四库全书》了。

乾隆皇帝为什么要大费周章的编纂《四库全书》?

乾隆皇帝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和士大夫阶级,也为了成就自己在历史上崇文的地位,由政府牵头启动了大规模的图书编纂工作。其实在乾隆帝即位不久就组织学者编写了大量图书,比如《续文献通考》、《国朝宫史》、《清三通》等等,竟有十几本之多。但是他总觉得不过瘾,到了乾隆中期,他决心编一部史无前例的大书,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系统整理,至少要超过明代《永乐大典》,这就是《四库全书》。

乾隆皇帝为什么要大费周章的编纂《四库全书》?

为此,他首先下令广泛征集民间的各种书籍,要求官员和民间把自家的藏书向政府奉献。乾隆三十八年,编纂委员会征得的图书就已经超过1万种。同时,他还组织人员整理内府所藏的《永乐大典》,从中查出佚书500多种,大大丰富了图书资源。他下令成立“四库全书馆”,征召全国最知名学者如纪昀、于敏中、王念孙等入馆,并让他们担任总裁官、纂修、校理等职务。通过艰苦卓绝的工作,这些学者们在书馆里整整花了15年的时间,终于编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当然了,与其说是最大的丛书,倒不如说是最厚的一本,现在看来,所谓编书,只不过是把散落在民间的书籍汇总,再抄一遍。几乎没有任何文学意义,也没有任何传播意义。

乾隆皇帝为什么要大费周章的编纂《四库全书》?

所谓《四库全书》,“四库”就是按经、史、子、集分部,部下又分类。其目录中介绍的书籍大约有一万多部,基本上将明代以前的主要著作收罗殆尽,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一些极其珍贵的文献资料。《四库全书》编成之后,乾隆皇帝又耗费巨大的人力,把丛书抄了七份,分别藏在乾隆帝特意为此书修建的紫禁城文渊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避暑山庄文津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等处。放在这些地方,你想普通的老百姓读书人能有机会进去参阅观看吗?话这么大的代价编书,远不如建七座公共图书馆有用的多。

乾隆皇帝为什么要大费周章的编纂《四库全书》?

后人联想起《四库全书》的时候,会想当然的想到乾隆为中国文化所作的贡献。但事实上,乾隆皇帝是利用编纂《四库全书》机会,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清查和销毁。根据记载,经他批准销毁的书籍将近3000余种,67万卷以上,比如明末清初的反清大文豪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的著作都在此列而被销毁,还有很多存在“胡汉之论”的书籍,也都被大规模销毁,也许这就是现代关于“十六国”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史料极少的原因吧。因此乾隆编书的负面影响,对中国文史典籍的破坏是不可忽略的。

乾隆皇帝为什么要大费周章的编纂《四库全书》?

当然了,《四库全书》的编纂,还是帮助乾隆皇帝笼络了大量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都埋头于编书中,无暇顾及政治,从而达到了稳定政治的目的。并且由此而起的文字狱,更是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其实早在康熙、雍正时期,清政府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就已经开始大兴文字狱,而乾隆则变本加厉,登峰造极。他不仅对收藏具有反清色彩诗文野史的文人无情打击,还对非议朝政的当代人严厉惩罚。无论是文字狱的名目还是数量、乾隆一朝都是空前的。比如很有名的诗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就因为这一句诗,就不知道有多少人惨遭屠戮。

乾隆皇帝为什么要大费周章的编纂《四库全书》?

另外,乾隆帝发动文字狱的原因也很荒诞,比如妄议朝政、私怀怨望、诋毁程朱、妄为著述都是他制造文字狱的借口,甚至捏造妖言、狂诞不经也成为兴起文字狱的名目。在整个乾隆时期,爆发的文字狱事件竟有80多起,比如王肇基“献诗案”、王锡侯“字贯案”等。许多诗人、学者,甚至普通的读书人都因文字狱而被处死或下狱,亲属也受到株连。严重的时候,连刻书坊的老板、书店的伙计都牵连其中,搞得学界人人自危。全国上下一片文人沉默、学者缄口的景象。酷烈的文字狱严重阻碍文化的繁荣,使思想界成为死水一潭。这也是中国近代思想愚昧,百姓奴性深重的主要原因。所以,乾隆皇帝对于后来满清王朝的没落,和中国饱受列强欺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