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球评:围观萨拉赫

世界杯球评:围观萨拉赫

像等待夏日里那场清凉的大雨,埃及球迷在小组赛第二轮终于盼来了他们心目中的王,但却没有等来胜利。满怀期待,最后变成了赤裸裸的尴尬——萨拉赫上半场只获得十九次触球机会,与门将希纳维的数据等同。

某某某是中国的,某某某是全世界的。网友喜欢类似戏谑的句式,去宣称对人或事的热爱。在埃及,路边的广告牌、超市里的马克杯、墙上的涂鸦、行人的衣服,几乎所有地方,都印着萨拉赫的头像,他早已成为尼罗河两岸的偶像。

的确,萨拉赫的励志故事,足以成为埃及青年的榜样,甚至成为世界青年的榜样,但这与残酷的竞技体育无关。当终场哨响,所有眼噙泪水的埃及球迷或许会明白,足球场上有英雄主义,但是足球从来都是团队运动,他们不仅需要萨拉赫,还需要补齐短板的埃及。毕竟,萨拉赫越强大,反衬的是其他人的更无能。

紧张,算计,死亡,这大概是小组赛弱队的生存写照。在控制与反控制当中,每场生死战仿佛都在模拟死亡。在输给东道主俄罗斯之后,萨拉赫和他的队友们,也走到了死亡的边缘。在算计当中直面死亡的球员们,似乎比泪洒看台的球迷,更冷静和坦然。

萨特说过:“足球是生活最好的比喻。”小组赛第二轮结束,基本上宣告埃及告别世界杯了。我们蓄起络腮胡,向萨拉赫告别,就像多年以前竖起衣领,向坎通纳告别一样,那是青春的印记,是时间的标志。以萨拉赫的特点和埃及的整体实力,四年之后他们很难再次站上世界杯这个顶级舞台了。

在萨拉赫身上,我们看到了个人与集体的对立。当埃及队被俄罗斯人套上五花大绑,进攻被层层限制,防守被逐一化解,能与梅西挤上体育版头条的男人,也无法将自己打磨到锋利如刀。足球与娱乐合体,意愿与奖杯合力,出线与出局的心理预期,让萨拉赫被疯狂围观。

其实,无论是梅西还是萨拉赫,他们都只是足球的部分,他们的战场应该在持续不断的顶级联赛当中。世界杯是一场盛大的秀,只是它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有时候错位和穿越并行其中,很多球迷来不及以时间测试真假,便猝然结束。

埃及潦草地提前告别,这是杯赛的残酷所在,埃及球迷与其围观萨拉赫,不如投入到“寻找萨拉赫”的运动当中去,毕竟只有一个萨拉赫,无法帮助埃及淬火。足球即生活,世界杯要进入告别季了,廉价的泪水也将不约而至,米兰·昆德拉在《生活在别处》中写道:“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我们不擅长告别,但我们泪腺很发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