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戰關羽雖敗猶榮:為了他孫權精銳盡出,曹操差點遷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在整個三國時期的重要性和名氣雖然比不上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三大戰役,但是他牽一髮而動全身把曹操劉備孫權三方都全部捲了進來,帶來的後果卻是非常深遠:曹操損失於禁龐德兩員大將(于禁後來雖然回到了曹魏,但和廢了也沒區別);孫權貌似獲利最多,但是一方面吳蜀聯盟破裂,另外一方面為了對付劉備不得不向曹丕俯首稱臣,曹丕和劉備相繼稱帝,孫權只能稱王;損失最大的是劉備,不僅蜀漢軍中第二人關羽身亡,握在手中十幾年的荊州也失去,隆中對的戰略構想成為泡影,這還不算,為了奪回荊州和為關羽復仇而貿然興兵伐吳,卻在夷陵之戰被陸遜擊敗,損兵折將無數,好不容易積累下來的人力物力耗盡一空,蜀漢自此由盛轉衰。

襄樊之戰關羽雖敗猶榮:為了他孫權精銳盡出,曹操差點遷都

關羽為何發動襄樊之戰原因很多,過程也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關羽由人生的巔峰一下子滑落到了谷底,甚至於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原因不多說,過程也不多說,今天只說說關羽雖然敗亡了,但是他雖敗猶榮,一場局部戰役卻攪得天下風雲突變,曹操驚懼之下甚至一度想要遷都,孫權為此傾巢出動,幾乎把手下能派的都派出來了,這樣的影響力不要說在三國,就是在中國歷史上都不多見。

襄樊之戰關羽雖敗猶榮:為了他孫權精銳盡出,曹操差點遷都

說曹操想要遷都這是有依據的,不僅演義中曹操說“倘彼率兵直至許都,如之奈何?孤欲遷都以避之。”,《三國志 關羽傳》中也說到”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曹操提到說如果關羽率兵到許都也是很現實的擔憂:因為如果襄陽和樊城守不住的話,那從襄樊到南陽宛城一線也是岌岌可危,整個曹操控制下的荊州北部南陽郡和南鄉郡勢必很難守得住。宛城一失去的話那對曹操的打擊就太大了,因為宛城離許都和洛陽都不遠,直接處於關羽的兵鋒之下,所以曹操說要遷都到鄴城很有可能不是說說而已。

襄樊之戰關羽雖敗猶榮:為了他孫權精銳盡出,曹操差點遷都

不僅如此,曹操除了動了遷都的念頭之外,他還把當時能派的上的得力大將幾乎都派了出去:五子良將中張郃在漢中走不開,樂進當時已經不在了,所以他派出于禁和龐德為第一批援軍,剛從漢中前線下來還沒來得及休整的徐晃是第二批,就連遠在合肥和關羽關係良好的張遼居然也被曹操徵調:《三國志 張遼傳》中提到”關羽圍曹仁於樊,會權稱藩,召遼及諸軍悉還救仁“,不光是張遼徐晃,曹操是調動了”諸軍“也就是說于禁龐德先頂住一段時間,後續援軍是能派的都一批批的派過來。要知道當時漢中之戰剛剛結束,曹軍士卒疲憊急需休整,為了關羽曹操都顧不上了,一個關羽就把曹操大軍幾乎半數都調動了,甚至還為了避開關羽兵鋒一度想遷都。

襄樊之戰關羽雖敗猶榮:為了他孫權精銳盡出,曹操差點遷都

曹操如此,孫權更是如此,為了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孫權幾乎是傾巢而出:呂蒙和陸遜兩任大都督全去了(周瑜魯肅早已不在了),十二虎臣中,黃蓋,程普,淩統,陳武,董襲五人當時已經不在了;其餘七人除了甘寧之外的韓當,蔣欽,潘璋,周泰,徐盛,丁奉全部來了,而且從《丁奉傳》裡大概知道甘寧其實也已經到了荊州,可能當時身體不好沒有參加具體行動;這還不算,再加上諸葛瑾,朱然,李異,謝旌等人,孫皎負責糧草,其他人和孫權一起作為後援,可以說整個東吳是精銳盡出,能打的大將盡數出動,全部被調動起來了,說是傾巢出動實不為過,規模遠超過曹操。

襄樊之戰關羽雖敗猶榮:為了他孫權精銳盡出,曹操差點遷都

當時關羽的作戰兵力估計在三四萬人,曹操方面關羽先是面對曹仁,呂常的樊城和襄陽兵馬,然後又對上于禁和龐德的“七軍”,最後是面對徐晃的第二路援軍;孫權方面更是要面對東吳精銳盡出的大軍,關羽疲於奔命,在後退不得,前路被堵,盟友不支援(劉封孟達)的情況下被擒殺,實在是雖敗猶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