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战关羽虽败犹荣:为了他孙权精锐尽出,曹操差点迁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在整个三国时期的重要性和名气虽然比不上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三大战役,但是他牵一发而动全身把曹操刘备孙权三方都全部卷了进来,带来的后果却是非常深远:曹操损失于禁庞德两员大将(于禁后来虽然回到了曹魏,但和废了也没区别);孙权貌似获利最多,但是一方面吴蜀联盟破裂,另外一方面为了对付刘备不得不向曹丕俯首称臣,曹丕和刘备相继称帝,孙权只能称王;损失最大的是刘备,不仅蜀汉军中第二人关羽身亡,握在手中十几年的荆州也失去,隆中对的战略构想成为泡影,这还不算,为了夺回荆州和为关羽复仇而贸然兴兵伐吴,却在夷陵之战被陆逊击败,损兵折将无数,好不容易积累下来的人力物力耗尽一空,蜀汉自此由盛转衰。

襄樊之战关羽虽败犹荣:为了他孙权精锐尽出,曹操差点迁都

关羽为何发动襄樊之战原因很多,过程也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关羽由人生的巅峰一下子滑落到了谷底,甚至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原因不多说,过程也不多说,今天只说说关羽虽然败亡了,但是他虽败犹荣,一场局部战役却搅得天下风云突变,曹操惊惧之下甚至一度想要迁都,孙权为此倾巢出动,几乎把手下能派的都派出来了,这样的影响力不要说在三国,就是在中国历史上都不多见。

襄樊之战关羽虽败犹荣:为了他孙权精锐尽出,曹操差点迁都

说曹操想要迁都这是有依据的,不仅演义中曹操说“倘彼率兵直至许都,如之奈何?孤欲迁都以避之。”,《三国志 关羽传》中也说到”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曹操提到说如果关羽率兵到许都也是很现实的担忧:因为如果襄阳和樊城守不住的话,那从襄樊到南阳宛城一线也是岌岌可危,整个曹操控制下的荆州北部南阳郡和南乡郡势必很难守得住。宛城一失去的话那对曹操的打击就太大了,因为宛城离许都和洛阳都不远,直接处于关羽的兵锋之下,所以曹操说要迁都到邺城很有可能不是说说而已。

襄樊之战关羽虽败犹荣:为了他孙权精锐尽出,曹操差点迁都

不仅如此,曹操除了动了迁都的念头之外,他还把当时能派的上的得力大将几乎都派了出去:五子良将中张郃在汉中走不开,乐进当时已经不在了,所以他派出于禁和庞德为第一批援军,刚从汉中前线下来还没来得及休整的徐晃是第二批,就连远在合肥和关羽关系良好的张辽居然也被曹操征调:《三国志 张辽传》中提到”关羽围曹仁于樊,会权称藩,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不光是张辽徐晃,曹操是调动了”诸军“也就是说于禁庞德先顶住一段时间,后续援军是能派的都一批批的派过来。要知道当时汉中之战刚刚结束,曹军士卒疲惫急需休整,为了关羽曹操都顾不上了,一个关羽就把曹操大军几乎半数都调动了,甚至还为了避开关羽兵锋一度想迁都。

襄樊之战关羽虽败犹荣:为了他孙权精锐尽出,曹操差点迁都

曹操如此,孙权更是如此,为了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孙权几乎是倾巢而出:吕蒙和陆逊两任大都督全去了(周瑜鲁肃早已不在了),十二虎臣中,黄盖,程普,凌统,陈武,董袭五人当时已经不在了;其余七人除了甘宁之外的韩当,蒋钦,潘璋,周泰,徐盛,丁奉全部来了,而且从《丁奉传》里大概知道甘宁其实也已经到了荆州,可能当时身体不好没有参加具体行动;这还不算,再加上诸葛瑾,朱然,李异,谢旌等人,孙皎负责粮草,其他人和孙权一起作为后援,可以说整个东吴是精锐尽出,能打的大将尽数出动,全部被调动起来了,说是倾巢出动实不为过,规模远超过曹操。

襄樊之战关羽虽败犹荣:为了他孙权精锐尽出,曹操差点迁都

当时关羽的作战兵力估计在三四万人,曹操方面关羽先是面对曹仁,吕常的樊城和襄阳兵马,然后又对上于禁和庞德的“七军”,最后是面对徐晃的第二路援军;孙权方面更是要面对东吴精锐尽出的大军,关羽疲于奔命,在后退不得,前路被堵,盟友不支援(刘封孟达)的情况下被擒杀,实在是虽败犹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