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学步(57):七彩斑斓古玉沁 残裂酥松明暗门

古玉沁色形成的必要条件:沁源、水、沁门、时间,缺一不可。

沁色不入无门之玉,一块完好,不带绺裂,不带风化皮、色的玉料,在正常条件下(不采用化学或物理的外加因素)是无法沁入天然矿物颜色的。

有沁必有“门”,沁门是指沁色浸进古玉的入口。俗云:十玉九残,古玉可见之残(土蚀、塌陷)、裂为沁入之门,是沁色之明见之门;古玉之边缘、玉质酥松的部位也是沁入之门,是沁色之暗入之门。仔细甄别“明”“暗”沁门与沁色的相关一致性,有助于古玉真伪鉴识。

1)关于明见沁门(绺裂、残损)与沁色的相关一致性

俗说:裂中带沁九分真。明见沁门(绺裂、残损)往往伴重色沁,至于发生土蚀的更是洞门大开,可谓“明门入重沁”,为相关一致性。

试以国家博物馆藏品图说如下:

西周玉琮明门入重沁的一致性(图1):

古玉学步(57):七彩斑斓古玉沁 残裂酥松明暗门

图1

相关性说明:裂隙阔(门深)则沁入重、绺裂细则沁入轻,显示了沁门与沁色层次过渡的一致性。

新石器龙山文化三牙璧沁门(绺裂)与沁入的一致性(图2):

古玉学步(57):七彩斑斓古玉沁 残裂酥松明暗门

图2

相关性说明:浅开片绺裂处为沁门沁入,玉质坚结部位少沁或者未沁,显示了沁入轻重层次过渡的一致性。

如果发生与明门相关一致性相反的情形,则违背常规,背真向仿(图3):

古玉学步(57):七彩斑斓古玉沁 残裂酥松明暗门

图3

A、不入沁:沁门大开而沁色未入,则不合沁入常规,

仿古件中有诸多仿地裂的,在做裂中沁时就没办法做到位。

B、反向沁:明沁门也分大小,比较而言,同一器件上,如果裂隙大处而沁轻、绺裂细处反而沁重,则不符合沁入常规,为反向沁要格外注意。

C、错位沁:如果重沁却远离残裂之门,为门、沁错位,往往是人工作色的结果。

不入沁、反向沁、错位沁是相对而言,三者之间并非无严格界限,实际面对一件仿品时,或者显示一种现象、或者显示二种现象、或者交叉显示多种现象,需要仔细揣摩;但是无论如何显示,都是假沁的现象,都能找到仿沁的破绽。

2)关于暗入沁门(工痕、酥松部位)与沁色的相关一致性

沁色对玉器边缘、酥松部位浸入(暗沁),相比于明门之沁而言,是一个更加漫长的“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可谓“暗门润漫沁”,为相关一致性。

试以国家博物馆藏品图说如下:

商代玉蝙蝠边缘(暗沁门)与沁色的相关性(图4):

古玉学步(57):七彩斑斓古玉沁 残裂酥松明暗门

图4

相关性说明:玉器边缘薄弱酥松部位沁入、同时伴生蚀斑钙化,说明是暗生沁门,符合暗门漫润(沁)的相关一致性。

夏代玉钺(二里头文化)酥松部位(暗沁门)与沁色的相关性(图5):

古玉学步(57):七彩斑斓古玉沁 残裂酥松明暗门

图5

相关性说明:玉质经过了从坚密到酥松的层次过渡,沁入也是坚密部位轻而酥松部位重,酥松部位伴生了橘皮蚀斑,符合符合暗门漫润(沁)的相关一致性。

如果发生与暗门相关一致性相反的情形,则违背常规,背真向仿(图6):

古玉学步(57):七彩斑斓古玉沁 残裂酥松明暗门

图6

A、沁无伴生现象:玉质酥松的部位一般要伴生氧化凸起、橘皮纹、钙化等次生变化,所以为沁入之门,如果沁已附着而未见伴生现象,表示沁附着部位玉质并不酥松,不一致,多为浮色假沁。

B、无门沁:相比而言,同一器件上如果玉质坚结部位却出现不寻常重沁,则更判定为无门之沁,多为浮沁作色。

C、错位沁:相比而言,同一器件上如果玉质酥松部位反而沁轻、少沁或无沁,则为错位假沁。

无门沁、错位沁是相对而言,几者之间并非无严格界限,实际面对一件仿品时,或者显示一种现象、或者显示二种现象、或者交叉显示多种现象,需要仔细揣摩;但是无论如何显示,都是假沁的现象,都能找到仿沁的破绽。

3)同一器件上明、暗沁门与沁色的相关一致性

商青玉鹦鹉沁门与沁色的相关一致性(图7):

古玉学步(57):七彩斑斓古玉沁 残裂酥松明暗门

图7

相关性说明:绺裂为明沁门沁入重而边缘酥松为暗沁门沁轻,层次过渡和谐自然,符合沁门与沁色的相关一致性。

4)一次浸沁、多次沁入与反复浸沁的复杂性

古玉埋土坑口环境复杂,或者开始干坑后沉为湿坑,或者开始就是湿坑,或者多次沉降干坑、湿坑交替变化,造成了随葬古玉浸沁的复杂性,形成一次浸沁、多次沁入与反复浸沁——古玉十三彩,是否还有关联性?留待继续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