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學步(57):七彩斑斕古玉沁 殘裂酥鬆明暗門

古玉沁色形成的必要條件:沁源、水、沁門、時間,缺一不可。

沁色不入無門之玉,一塊完好,不帶綹裂,不帶風化皮、色的玉料,在正常條件下(不採用化學或物理的外加因素)是無法沁入天然礦物顏色的。

有沁必有“門”,沁門是指沁色浸進古玉的入口。俗雲:十玉九殘,古玉可見之殘(土蝕、塌陷)、裂為沁入之門,是沁色之明見之門;古玉之邊緣、玉質酥鬆的部位也是沁入之門,是沁色之暗入之門。仔細甄別“明”“暗”沁門與沁色的相關一致性,有助於古玉真偽鑑識。

1)關於明見沁門(綹裂、殘損)與沁色的相關一致性

俗說:裂中帶沁九分真。明見沁門(綹裂、殘損)往往伴重色沁,至於發生土蝕的更是洞門大開,可謂“明門入重沁”,為相關一致性。

試以國家博物館藏品圖說如下:

西周玉琮明門入重沁的一致性(圖1):

古玉學步(57):七彩斑斕古玉沁 殘裂酥鬆明暗門

圖1

相關性說明:裂隙闊(門深)則沁入重、綹裂細則沁入輕,顯示了沁門與沁色層次過渡的一致性。

新石器龍山文化三牙璧沁門(綹裂)與沁入的一致性(圖2):

古玉學步(57):七彩斑斕古玉沁 殘裂酥鬆明暗門

圖2

相關性說明:淺開片綹裂處為沁門沁入,玉質堅結部位少沁或者未沁,顯示了沁入輕重層次過渡的一致性。

如果發生與明門相關一致性相反的情形,則違背常規,背真向仿(圖3):

古玉學步(57):七彩斑斕古玉沁 殘裂酥鬆明暗門

圖3

A、不入沁:沁門大開而沁色未入,則不合沁入常規,

仿古件中有諸多仿地裂的,在做裂中沁時就沒辦法做到位。

B、反向沁:明沁門也分大小,比較而言,同一器件上,如果裂隙大處而沁輕、綹裂細處反而沁重,則不符合沁入常規,為反向沁要格外注意。

C、錯位沁:如果重沁卻遠離殘裂之門,為門、沁錯位,往往是人工作色的結果。

不入沁、反向沁、錯位沁是相對而言,三者之間並非無嚴格界限,實際面對一件仿品時,或者顯示一種現象、或者顯示二種現象、或者交叉顯示多種現象,需要仔細揣摩;但是無論如何顯示,都是假沁的現象,都能找到仿沁的破綻。

2)關於暗入沁門(工痕、酥鬆部位)與沁色的相關一致性

沁色對玉器邊緣、酥鬆部位浸入(暗沁),相比於明門之沁而言,是一個更加漫長的“潤物細無聲”的過程,可謂“暗門潤漫沁”,為相關一致性。

試以國家博物館藏品圖說如下:

商代玉蝙蝠邊緣(暗沁門)與沁色的相關性(圖4):

古玉學步(57):七彩斑斕古玉沁 殘裂酥鬆明暗門

圖4

相關性說明:玉器邊緣薄弱酥鬆部位沁入、同時伴生蝕斑鈣化,說明是暗生沁門,符合暗門漫潤(沁)的相關一致性。

夏代玉鉞(二里頭文化)酥鬆部位(暗沁門)與沁色的相關性(圖5):

古玉學步(57):七彩斑斕古玉沁 殘裂酥鬆明暗門

圖5

相關性說明:玉質經過了從堅密到酥鬆的層次過渡,沁入也是堅密部位輕而酥鬆部位重,酥鬆部位伴生了橘皮蝕斑,符合符合暗門漫潤(沁)的相關一致性。

如果發生與暗門相關一致性相反的情形,則違背常規,背真向仿(圖6):

古玉學步(57):七彩斑斕古玉沁 殘裂酥鬆明暗門

圖6

A、沁無伴生現象:玉質酥鬆的部位一般要伴生氧化凸起、橘皮紋、鈣化等次生變化,所以為沁入之門,如果沁已附著而未見伴生現象,表示沁附著部位玉質並不酥鬆,不一致,多為浮色假沁。

B、無門沁:相比而言,同一器件上如果玉質堅結部位卻出現不尋常重沁,則更判定為無門之沁,多為浮沁作色。

C、錯位沁:相比而言,同一器件上如果玉質酥鬆部位反而沁輕、少沁或無沁,則為錯位假沁。

無門沁、錯位沁是相對而言,幾者之間並非無嚴格界限,實際面對一件仿品時,或者顯示一種現象、或者顯示二種現象、或者交叉顯示多種現象,需要仔細揣摩;但是無論如何顯示,都是假沁的現象,都能找到仿沁的破綻。

3)同一器件上明、暗沁門與沁色的相關一致性

商青玉鸚鵡沁門與沁色的相關一致性(圖7):

古玉學步(57):七彩斑斕古玉沁 殘裂酥鬆明暗門

圖7

相關性說明:綹裂為明沁門沁入重而邊緣酥鬆為暗沁門沁輕,層次過渡和諧自然,符合沁門與沁色的相關一致性。

4)一次浸沁、多次沁入與反覆浸沁的複雜性

古玉埋土坑口環境複雜,或者開始幹坑後沉為溼坑,或者開始就是溼坑,或者多次沉降幹坑、溼坑交替變化,造成了隨葬古玉浸沁的複雜性,形成一次浸沁、多次沁入與反覆浸沁——古玉十三彩,是否還有關聯性?留待繼續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