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小崗村之旅

重走集體路,實現大發展

——沈浩給小崗人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

研學|小崗村之旅

為響應老年大學關於改革開放40週年徵文的啟示,我特地到鳳陽縣小崗村旅遊,重點看了小崗村的大包乾紀念館和沈浩事蹟展覽館。真實地看到了小崗村40年來的巨大變化。

1978年12月,安徽鳳陽縣的小崗村十八條好漢,冒著“坐牢殺頭”的風險按下紅手印,秘密分產到戶,實行大包乾,掀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2004年2月,沈浩被安徽省委組織部、省財政廳派往小崗村,任第一黨支部書記,讓小崗人又走上了集體致富的道路。

研學|小崗村之旅

2004年2月,沈浩一到小崗村,就把村裡100多戶人家的統計資料拿來看,帶著村幹部挨家挨戶走訪,走遍了小崗村的每一個角落,摸清了小崗村的家底。1978年以來,小崗人還一直停留在分產到戶的單幹模式中,20多年沒有邁進富裕之門,小崗的矛盾、積怨、問題不少。他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實行規模經營。他堅信:過去分田搞“大包乾”是改革,現在搞土地承包經營流轉,提高土地產出水平,同樣也是改革。他帶領村委會成員去華西村等名村參觀學習,取到了真經:要想大發展,必須一起幹;要進小康門,須走集體路。

研學|小崗村之旅

“要想富先修路”,他乾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帶著大家修路,隨後的6年他為小崗修路的努力從未停止,不僅僅是修了四通八達的道路,更是鋪就了一條走向小康,走向富裕之路。他開創了全安徽由一個村通往省城班車的先例。

他從三個方面著手推動小崗村的發展:一是轉變黨員、群眾的思想觀念,增強科學發展意識;二是儘快制定發展規劃,找準發展路子;三是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確立了“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加快設施建設,發展旅遊業;跳出小崗求發展,著力辦好工業園”的發展思路,並制定了詳細的工作任務和目標。

他利用小崗村過去的影響,建起了“大包乾紀念館”,吸引遊客參觀訪問。為提高小崗人的生活質量,他多方籌措資金,不斷完善基礎設施。修通了村級水泥路,對村莊進行綠化、亮化;修建了自來水和廣播電視等設施;興建了黨員活動室、衛生服務中心和檔案室;翻蓋了122戶房屋,48戶村民搬進了住宅新區。招商引資,辦工業,興商貿,科學種田,以市場經濟的頭腦發展高效農業,發展農家樂生態旅遊。2008年全村人均純收入6600元,是他到小崗村前2003年的2.87倍。

研學|小崗村之旅

物質生活上去了,精神文明和文化教育也有了新的規劃。他引進國內外的先進科學技術,培養各種有用人才。為鼓勵村民做好下一代的教育培養,決定在村裡專門設立“教育基金”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組織開展“好婆婆、好媳婦、文明示範戶”的評選活動;組建了腰鼓隊、花鼓隊的表演;興建了圖書閱覽室、文娛活動室;每週還用黨員現代遠程教育設備在村民文化廣場放起了露天電影。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沈浩把小崗村的路修好了,村民的房子建好了,村裡村外治理的像城裡一樣。6年來,他始終住在村裡一間20平方米的簡陋平房內,連一張像樣的桌子都沒有,衣服都放在床上和椅子上。有時在村民組工作,來不及回住處,走到哪都是將就吃一點,哪怕只吃一點剩菜剩飯也不在乎。村民們都很感動,都把他看成自己的家裡人了。

小崗人第一次按手印實行分田到戶的大包乾,是為了溫飽;後來兩次按手印留住沈浩在小崗村,是他帶領大家繼續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2009年11月沈浩積勞成疾,猝逝在工作第一線,如今他走了,小崗人第四次按了手印,要讓沈浩永遠留在小崗村,讓小崗人子子孫孫都記住他。

研學|小崗村之旅

-

撰稿:淮南老年大學楊氏太極班學員 馬升祥

2018年6月1日

-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今日頭條“八公山視界”,歡迎交流!

(點擊右上角“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