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缇萦救父”的故事吗?古代帝王为何要鼓励“替亲代刑”?

缇萦是西汉王朝的人。她住在山东。她的毅力和勇气,不但使父亲含冤得直,免受肉刑,而且也使汉文帝深受感动。因而废除这种残酷的肉刑。

你知道“缇萦救父”的故事吗?古代帝王为何要鼓励“替亲代刑”?

缇萦是淳于意五个女儿当中最小的一个。淳于意从前当过官,后来弃官行医,救死扶伤,深受民间尊敬。后来淳于意犯了罪,当处以肉刑,被逮捕拘压在长安诏狱。淳于意有5个女儿,跟着(囚车)在哭。淳于意生气,骂道:"生女儿不生男孩,危急时没有人能忙。"这时小女儿缇萦因父亲的话而悲伤,就跟父亲向西行,并且上书说:"我父亲做官,齐国人都称赞他廉洁公平;现在他犯了罪,按法律应判处肉刑。我感到悲痛伤心的是,死人不能复生,受刑者残肢不能再接,即使以后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愿意没入官府做官婢,以抵赎我父亲该受的刑罚,使他得以改过自新。"

你知道“缇萦救父”的故事吗?古代帝王为何要鼓励“替亲代刑”?

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出身低微,在汉高祖在世的时候是个不得宠的妃子。她怕住在宫里受吕后的陷害,就请求跟着儿子住在代郡。住在代郡不像在皇宫里那么阔气,因此,娘儿俩多少知道一些老百姓的疾苦。

汉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又觉得她说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们,对大臣说:"犯了罪该受罚,这是没有话说的。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重新做人才是。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你们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

你知道“缇萦救父”的故事吗?古代帝王为何要鼓励“替亲代刑”?

大臣们一商议,拟定一个办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来判砍去脚的,改为打五百板子;原来判割鼻子的改为打三百板子。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这样,缇萦就救了她的父亲。

缇萦上书救父的孝行,万古流芳,成为后世孝道的典型。

你知道“缇萦救父”的故事吗?古代帝王为何要鼓励“替亲代刑”?

后来标榜以孝治天下的古代帝王,为了笼络人心,鼓励孝道,往往因子孙的哀恳特许减免人犯的刑罚,有时还允许子孙代替父祖受刑。明宪宗时规定,“凡民八十以上及笃疾有犯应永戍者,以子孙发遣,应充军以下者免之”,这样一来,替亲受刑成了子孙的法定义务,代刑变成了执行刑罚的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