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壟斷一技術多年,浙大英才潛心15年終獲突破,殲20加速量產

近年來,隨著渦扇系列發動機的不斷突破,國產發動機已經基本能夠滿足我國軍機的動力需求,我國五代機殲-20近日被爆出已經搭載渦扇-15發動機試飛,預計下一批次生產的殲-20將換上國產發動機。

質量上的問題逐步被解決,但是我國軍機仍舊存在數量上的隱患。近日,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就表示,迄今為止已交付300架F-35戰機,這樣的生產速度令世界為之震驚。

西方壟斷一技術多年,浙大英才潛心15年終獲突破,殲20加速量產

反觀我國,空軍現役殲-20戰機數量預計只有幾十架,未來起碼需要200架以上才能滿足我國空軍需求。那麼如何提升產量呢?近日,浙江大學的科研團隊給出了答案。

據瞭解,機體的裝配佔據了飛機制造一半以上的工作量,想要提升飛機產量,就必須提升機體裝配速率,這種技術即我們熟知的脈動生產線。

西方壟斷一技術多年,浙大英才潛心15年終獲突破,殲20加速量產

過去幾十年,中國嘗試引進、改造,但是始終無法突破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明白了核心技術買不來的道理後,浙江大學柯映林教授毅然創辦了飛機裝配創新團隊,廣納浙大校內賢才,向飛機裝配技術發起了衝鋒。

從2013年團隊成立到如今15年時間裡,浙大團隊接連攻克了裝配連接失效、制孔失準、定位變形等三大技術難關,成功實現了飛機脈動生產線的國產化,柯映林教授透露,第一批運-20生產線項目即由該團隊合作完成。

西方壟斷一技術多年,浙大英才潛心15年終獲突破,殲20加速量產

在柯映林教授的帶領下,該團隊目前已成功研製出17套飛機自動化裝配系統和兩條總裝脈動生產線,這些技術為殲-20、運-20等9個國家重點型號軍機的量產提供了有力保障。

目前,浙江大學飛機裝配創新團隊已經成為西飛、成飛等公司指定的技術合作團隊,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一線工程技術人員,未來我們將在飛機上看到越來越多的“浙大製造”標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