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平橋上龐村嶽砩廟

中國民間信仰歷史悠久,是植根於鄉土社會中的傳統文化,歷經漫長歲月的傳承、發展、演變並延續至今的文化現象,是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堅持我國宗教的中國化方向,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模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故事」平橋上龐村嶽砩廟

近年來,平橋鎮跟隨弘揚和傳承"和合"文化的步伐,開展"和合民間信仰" 場所建設和維護,堅持民間信仰與社會和諧穩定共存。今天帶給大家的是來自百姓身邊的人物傳奇故事《嶽公紀念堂》(嶽砩廟)。

嶽公紀念堂遠景

「故事」平橋上龐村嶽砩廟

紫凝山腳,始豐溪畔,稻禾如茵,到處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上龐嶽公紀念堂就座落在紫凝公路邊,莊嚴而親民。

碑記

「故事」平橋上龐村嶽砩廟

「故事」平橋上龐村嶽砩廟

嶽公紀念堂,又叫嶽砩廟。為紀念為修建嶽砩做出重大貢獻的嶽公而建。相傳古時候的東林雖依山傍水,土壤肥沃,風景秀美,但遇乾旱年份,稻禾枯萎,糧食斷收,民不聊生。明嘉靖年間,有感於乾旱對東林百姓造成的疾苦,龐氏第十一世裔孫原積公諱錠與當時知縣嶽公諱如有,經幾番跋涉幾番周折,才得以恩准奉旨鑿砩引水灌溉東林各村田地。

牆上獨具特色的壁畫

「故事」平橋上龐村嶽砩廟

「故事」平橋上龐村嶽砩廟

原積公和嶽知縣為開鑿此砩矢志不渝,還將自己的田園家產甚至愛妻的頭簪悉數變賣用於鑿砩事業。據說,為儘早完成鑿砩事業,嶽知縣不但自己投身其中,還廣泛動員鼓勵民眾參與,並立下規定不論民、關、紳士或商賈,不論步行騎馬或坐轎者,凡過此地者都得捐泥三擔。

公紀念堂內牆上的嶽砩灌溉區域圖

「故事」平橋上龐村嶽砩廟

經過七年多堅持不懈的努力,才將嶽砩開鑿成功。當看著砩水從白衣山下進水,流經大汘河、岙口範、杜塘、賢投、竹蓬王、汘下範、上陳和上陳袁,流進上龐村二十餘里,周邊千畝良田悉數得到灌溉,百姓糧食得以保收。原積公因心花怒放,大笑不止,加勞累過度,夙願以償的原積公就在笑聲中嘔血數聲與世長辭。

「故事」平橋上龐村嶽砩廟

民間還流傳著原積公斗智鬥勇的故事,據說當時鑿砩時許多村不同意,阻力很大。正當無計可施時,原積公想出了一條妙計,連夜發動上龐廣大村民磨豆粉,趁夜深人靜之時,沿砩坑走向寬一丈有餘的範圍遍撒豆粉。半月餘,凡撒過豆粉的地方作物長勢跟周圍明顯不同,然後請來知縣現場勘察協調,證明這長勢明顯的作物長廊就是從前的渠道,其他各村心服口服。就這樣化解了一個很大的難題,使工程得以順利進行。

嶽砩水渠(部分)

「故事」平橋上龐村嶽砩廟

「故事」平橋上龐村嶽砩廟

為紀念兩公為造福廣大東林百姓作出的貢獻,後人特將此砩命名為"嶽砩"。為 弘揚嶽公為民請命、造福百姓的偉大精神,並於此處建嶽公紀念堂緬懷兩公功德。

嶽公紀念堂周邊灌溉良好的農田

「故事」平橋上龐村嶽砩廟

如今的嶽公紀念堂裡莊嚴地供奉兩公的神像,牆壁上的嶽砩灌溉區域圖向人們展現當年修建嶽砩時的偉大方略。為規範嶽公紀念堂的管理,村兩委牽頭建立完善的組織機構,並在老協中推選專人負責嶽公紀念堂的日常事務管理。鎮村兩級不定期對嶽公紀念堂進行消防安全檢查,張貼安全標語,並配備了滅火器、消防水缸等消防設備,於2016年通過民間信仰場所登記編號。

「故事」平橋上龐村嶽砩廟

「故事」平橋上龐村嶽砩廟

嶽公紀念堂平時活動較少,但在農曆十月十二嶽公壽日當天,周邊民眾都會從四面八方趕來祭拜,感念嶽公功德。

「故事」平橋上龐村嶽砩廟

「故事」平橋上龐村嶽砩廟

「故事」平橋上龐村嶽砩廟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